龍泉山風景區(qū)位于武漢市東南郊20公里處,東南北三面環(huán)水,瀕臨盛產(chǎn)武昌魚的梁子湖,兩條山脈自西向東連綿9公里,形成風景區(qū)內(nèi)的幽谷風光帶。龍泉山在唐代以前被稱為江夏山,有許多隱逸之士及騷人墨客都曾在靈泉幽谷居住過。唐天寶末年,宰相李奚在此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令人稱奇的是這兩口井能占驗天氣,東井冒氣則晴,西井冒氣則雨,于是人們以“靈泉山”命名之,后來又演變?yōu)辇埲?。明太祖朱元璋將此地辟為“寢山”后,相繼在這里修建了昭、莊、憲、康、靖、端、恭、賀等九座王陵,被稱為“三龜九寢十二景”。景區(qū)內(nèi)現(xiàn)有靈泉書院、樊噲墓、靈泉寺、楚昭園、龜碑亭、九王寢等景點。
《江夏縣志》載:“龍泉山古稱靈泉山,因靈泉寺山中有色碧味甘的清泉潭而得名?!饼埲巾橗埍P結(jié),群峰高聳,其山三面臨牛山湖與三汊港,在無邊碧浪之間,逶迤崛起云山、大龍山、二龍山、龍嶂峰、玉屏峰、天馬峰、馬鞍峰等,自古這里被視為山環(huán)水繞、湖山鐘秀、林泉幽穆的“福地仙壤”。
龍泉山人文歷史可追溯到西漢時期。當時這一地區(qū)為舞陽侯樊噲孫樊建的封地,名為江夏,所以其山稱為江夏山。唐朝初年改稱夾山,取兩山夾道而行之義。唐朝天寶末年,宰相李蹊開基造屋,鑿地得泉,形成東西兩井,東井冒氣則晴,西井無氣則雨,占驗靈準,因此又稱靈泉山。
漢高祖劉邦以武昌為樊噲封地,樊噲死后,就葬于天馬峰下。從漢代起,就有許多隱逸之士遷到靈泉山來隱居,遂成靈泉古市,“形勝甲于一邑”。清同治《江夏縣志》有載:“靈泉古市始于漢,迄唐宋而興盛?!痹诃h(huán)山7平方公里的幽谷盆地上,或倚山為亭閣,或隨水為軒榭,建有靈泉寺、聽松閣、遠眺亭、大觀橋、春露亭、秋爽亭、晴雨井、百卉園、龍龜戲魚池、蓼莪堂、含山樓、萬卷書樓、拜壽臺等蔚然十二大景觀。這些金碧輝煌的樓臺亭閣,都是樊、李、杜、張、沈、曾、董、鄒八大家官府隱逸之士在此修建的,如“萬卷書樓”是唐代宰相李奚修建的;“含山樓”是宋代詩人張蕓臾修建的;“萬壽臺”是元代宰相沈如筠修建的。 此外歷史上有名的晉代荊州刺史陶侃也葬于此。
到了明代,這里成為歷代楚王的陵園?!睹魇贰酚涊d:“楚昭王楨,太祖第六子。始生時,平武昌報適至,太祖喜曰:‘子長,以楚時之’?!惫?381年,朱楨17歲就藩武昌為楚王。在黃鶴樓下的蛇山之陽的王府內(nèi),統(tǒng)治武昌諸地達43年之久。 朱楨每年都到靈泉山避暑,他見此地山環(huán)水繞,風光幽美,常常感嘆道:“惜乃陽宅,若為陰宅極佳?!庇谑牵?jīng)卜工師勘定為“五龍捧圣的吉地仙壤”,并鐫上“龍泉特結(jié)許多年,粉黛三千云外懸”……的詩碑,從此,靈泉山易名為“龍泉山”。因“吉地”內(nèi)有漢舞陽侯樊噲、元相沈如鈞、明吏張?zhí)碛拥却蠊俚哪购秃笠幔鞓E采取要么改姓朱,要么用別處兩畝地換此地一畝的方式將其遷走,當?shù)匕舜笮詹环?,把事情告到了皇帝那里,但官宦難抗天潢。在皇上的默許下,朱楨最終在此為自己修了塋墓。不久,將八大家族居住的數(shù)千戶人家的大集鎮(zhèn)遷往山外,將環(huán)山一帶劃入王陵區(qū)。此例一開,歷代楚王均在此修建塋墓,這里于是成為昭、莊、憲、康、靖、端、愍、恭、賀九王的陵寢與陵園,逐漸形成“三龜九寢十二景”,繁盛的“靈泉古市”就此被蠶食成森冷的楚王塋域,形成了北京有明十三陵,武漢有明九王墓的奇觀。
這九座陵園,以朱楨的“昭園”為最,它坐落在天馬峰下,占地100余畝。王妃是安遠侯王弼之女,與朱楨合葬?!罢褕@”城墻外左側(cè)建有碑亭,內(nèi)豎石碑一座。碑下龜高1.4米,碑高5米,寬1.5米,是朱楨的孫子楚憲王于正統(tǒng)十二年(公元1447年)建立的。昭園的垣墻呈四方形,總長1400米,厚1米,高2.8米。磚為官窯特制的青磚,每口重18公斤。正門3個拱形圓門,左右各一側(cè)門,均為漢白玉、白凡石浮雕砌成。從正門直到大殿,全用1米見方的白凡石鋪陳路面,依秩是金水拱橋、朱氏皇堂、享殿、拜臺等建筑群。地面上的殿堂早已倒塌,但漢白玉雕刻的九龍頭、玉柱、屏欄等依然保存完整。1982年,對昭王陵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修整。1991年湖北省考古所和武漢市考古所對昭王墓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出土了金冊(銅質(zhì))、玉印、腰帶等100余件文物。2001年明楚王陵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