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特征
全長1 m左右,尾長約為全長的五分之一。背面紫灰或灰褐色,正背有一行18~31 6~11個約等距排列的黑色大菱斑,菱斑中心黃色;腹面灰白色,散有長短不一,交互排列的黑斑。頭背部黃色,有典型的黑色倒"V"字型套疊斑紋??羟镑[1,眶后鱗2;顳鱗2(1) 3(2);上唇鱗7,2-2-3式,或8,3-2-3或2-2-4式;下唇鱗9,前4枚切前頷片。背鱗23-23-19行,平滑;腹鱗181~238;肛鱗二分;尾下鱗53~75對。
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拔300~1500米的平原山區(qū)林中、溪邊、草叢,也常出沒于居民區(qū)及其附近。以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也有吃蜥蜴的報道。
生長繁殖
6~7月份產卵5~16枚,卵白色,橢圓形,卵徑20~40 mm×13~17mm。
分布范圍
玉斑錦蛇主要分布在中國的南部和中部,在此范圍的附近省份也有少量分布。(北京、天津、上海、重慶、遼寧、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西藏、陜西、甘肅)。它們棲息在海拔300~1500 m的開闊平原山區(qū)林中、溪邊、草叢、巖石堆上的灌木叢中。最早以為它們僅生活在山地,但后來在山地的低海拔處,甚至在農田里也有發(fā)現(xiàn)。海拔300~1500 m的平原山區(qū)林中、溪邊、草叢,也常出沒于居民區(qū)及其附近。成熟和半成熟的野生個體常見于動物貿易,但這些野生玉斑錦蛇通常都有嚴重的寄生蟲病和壓傷或擠傷并且神經緊張。不要購買野生個體,你的金錢會助長它們的非法買賣,進而造成更多野生玉斑錦蛇的死亡。在美國和歐洲已經有足夠數(shù)量的人工馴化個體供愛好者選購, 但在中國還沒有這方面的統(tǒng)計。
發(fā)現(xiàn)
玉斑錦蛇隸屬游蛇科錦蛇屬(Elaphe),1882年首先被Cantor發(fā)現(xiàn)并命名為ColuberMandarinus。這種蛇在臺灣還被認為是玉斑錦蛇的一個亞種。而現(xiàn)代分類中并沒有把它分成若干亞種,盡管它們體色花紋變異很大。人們曾經爭論過橫斑錦蛇ElaphePerlacea是否應是玉斑錦蛇的一個亞種,橫斑錦蛇最早由Stejneger(1929)記錄到,分布在四川省雅安的局部地區(qū),這里也是玉斑錦蛇的分布地區(qū)。外觀上這兩種蛇的頭部和尾部斑紋極其相似,身體斑紋也相似,有人(Schulz1989)提出橫斑錦蛇是玉斑錦蛇的變異體,或者可能是當初文字記錄上的錯誤。
在發(fā)現(xiàn)橫斑錦蛇以后的幾十年里,一直沒有再捕獲到,人們甚至認為它已絕種。近年來又有少量發(fā)現(xiàn)。這兩種蛇都生活在山區(qū),最高可達2000到2500米都有發(fā)現(xiàn),玉斑錦蛇甚至可以分布到3000米的地區(qū)(Schulz)。分類學更深入的研究最終會弄清這兩種蛇的確切定義。玉斑錦蛇是一類中等長度的蛇,體長90~120厘米。較長的個體,尤其是一些生活在南方省份的個體可以超過150厘米(150cmSchulz1996)。野外的玉斑錦蛇生活力強,頭頸區(qū)分明顯,雌雄外觀上幾乎沒有差異,只在交配期才能看出雄性尾部有些膨大。身體從深灰色到淺灰色,有時每片背鱗中心還有紅斑。頭部有黑黃相間的條文一直延伸到背部的黑色四方框。四方框中心呈現(xiàn)鮮黃色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