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妮與亞歷山大》是由英格瑪·伯格曼執(zhí)導(dǎo),貝蒂爾·加夫、裴妮拉·阿爾文主演的劇情片,于1982年12月17日在瑞典上映。
該片講述了芬妮與亞歷山大在經(jīng)歷了父親猝死、母親改嫁、繼父被燒死等事件以后,在伊薩克的幫助下重新獲得自由的故事。1984年,該片獲得第5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
貝蒂爾·加夫 飾 亞歷山大
佩妮娜·奧威 飾 芬妮
古恩·瓦爾格倫 飾 海倫娜
阿娃·弗洛靈 飾 愛米莉亞
艾倫·埃德渥 飾 奧斯卡
伯杰·阿斯特 飾 Carl Ekdahl
克里斯蒂安·阿爾姆格倫 飾 Putte Ekdahl
Carl Billquist 飾 Police Superintendent Jespersson
Axel Düberg 飾 Witness to Bishop's Death
Siv Ericks 飾 Alida
演員 貝蒂爾·加夫
愛米莉亞的兒子。他在父親奧斯卡死后,跟隨母親一起搬到了主教厄德瓦的家中。然而,主教竟當著芬妮的面用鞭子抽打他。隨著時間的流逝,他與主教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演員 裴妮拉·阿爾文
愛米莉亞的女兒。原本她與父親奧斯卡、母親愛米莉亞、哥哥亞歷山大一起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在父親去世以后,她和亞歷山大、愛米莉亞一起搬到了厄德瓦的家中居住。
演員 古恩·瓦爾格倫
知名演員,為人慷慨、和藹可親,深得兒孫們的愛戴。她從愛米莉亞那里了解到芬妮與亞歷山大的遭遇后,就請求自己的老友伊薩克幫忙解救兩個孩子。
演員 阿娃·弗洛靈
芬妮與亞歷山大的母親,海倫娜的媳婦。她與丈夫奧斯卡共同經(jīng)營了一家劇院。奧斯卡死后,她答應(yīng)嫁給主教厄德瓦。之后,她帶著亞歷山大和芬妮一起搬到了主教家。當她發(fā)現(xiàn)主教是個偽君子后,便想跟主教離婚,可是主教卻不同意她的要求。
伊克達一家三代住在瑞典的烏普薩拉。在圣誕前夜,他們聚在祖母海倫娜身邊,歡快地迎接著節(jié)日。海倫娜是位知名的演員。她為人慷慨、和藹可親,并且深得兒孫們的愛戴。她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奧斯卡和兒媳愛米莉亞都是演員。奧斯卡和愛米莉亞經(jīng)營著一家劇院,他們和十歲的兒子亞歷山大以及五歲的女兒芬妮相親相愛地生活在一起。
一天,奧斯卡在舞臺上排練時突然中風。他被送回家以后便離開了人世。奧斯卡死后,主持奧斯卡喪禮的青年主教厄德瓦向愛米莉亞求婚。愛米莉亞答應(yīng)了主教的求婚,并帶著亞歷山大和芬妮搬到了主教家,從此他們的生活便罩上一層陰影。厄德瓦和母親、姐姐還有一個神智不健全的姨母住在一起。亞歷山大和芬妮到達主教家后,一不準穿漂亮的衣服,二不許玩玩具。主教表面溫文爾雅,實際上是一個虐待狂。一次,亞歷山大說錯了話,主教竟當著芬妮的面用鞭子抽打亞歷山大。愛米莉亞發(fā)現(xiàn)主教是個偽君子后,便想跟他離婚,可厄德瓦不同意,理由是愛米莉亞已懷孕。為此,他把兩個孩子監(jiān)禁起來作為人質(zhì)。在商人伊薩克的幫助下,兩個孩子才從主教家逃出。伊薩克有兩個會使魔法的侄子,他們知道亞歷山大恨主教,便使魔法讓那個臥病在床的姨母將油燈打翻,從而引起火災(zāi)將主教燒死。圣誕節(jié)又到了,伊克達一家又重新聚在一起。海倫娜高興地朗誦著劇本,而亞歷山大則在祖母的身旁進入了夢鄉(xiāng)。
制作人 丹尼爾·托斯坎·杜普蘭蒂爾、J?rn Donner、Renzo Rossellini
導(dǎo)演 英格瑪·伯格曼
副導(dǎo)演(助理) Peter Schildt
編劇 英格瑪·伯格曼
攝影 Sven Nykvist
配樂 Daniel Bell
剪輯 Sylvia Ingemarsson
藝術(shù)指導(dǎo) Anna Asp
服裝設(shè)計 Marik Vos-Lundh
布景師 Susanne Lingheim
《芬妮與亞歷山大》雖然有思考、信仰和掙脫,但是卻不夠決絕與激烈,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是伯格曼電影中并不多見的平和、溫馨與溫暖。在電影《芬妮與亞歷山大》中,女性角色的數(shù)量很多,無論是影片開始出現(xiàn)的劇場,還是整個愛柯達家族,女性都是影片中的一個重要群體。然而,無論是人格畸形或者是自甘墮落的女性,導(dǎo)演都是從一種客觀公正的角度對人物進行刻畫。在奧斯卡去世的那一場戲中,導(dǎo)演入木三分地刻畫了人情世故,奧斯卡的同事在他遺體面前的歡呼既寫實又諷刺(《電影文學(xué)》評)。
在《芬妮與亞歷山大》中,封閉性貫穿全片始終。在影片中,自成一體的小世界處處存在,而這些大大小小的世界所傳遞出來的都是一種自我的、排他的、難以溝通的昏暗之感。導(dǎo)演英格瑪·伯格曼還在片中表達了對于生活的界定和總結(jié)。雖然伯格曼用溫暖的紅橙色調(diào)來顯示艾克達與伊薩克兩家的生活,以陰暗的灰色來表現(xiàn)主教大人一家,但是在簡單的色調(diào)下所蘊含的內(nèi)容并不是以兒童視角來作出情感的判斷,其依據(jù)恰恰是伯格曼以成人視角作出的選擇、決定與反抗(《青年文學(xué)家》評)。
這是一位始終以兩性關(guān)系、婚姻道德為主題的電影作者,這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掏出你的手帕》也不在例外。關(guān)于影片,布里耶是這樣解釋的:“表面上看這是一部怪誕的電影,但實際上這是一部徹底顛倒道德標準的片子,不過表現(xiàn)得比較委婉且具有魅力。如果仔細觀察就可以看出,所有的道德價值都被顛倒了,所有的道德傳統(tǒng)都被拋到了一邊。人物的思想狀態(tài)正處于一種極端混亂的時期,今天你也許還不會把妻子當作禮物送給別人,但也許將來你就可以做到了。”
該片是布里葉在創(chuàng)作前期建立個人風格的一部重要作品,有他多角戀情和無厘頭等荒誕的戲劇元素,但也有鮮明深刻的社會寓意,比起后來的荒誕不經(jīng)更有深度?;闹嚨Z鋒犀利的對白,加上富有象征意味的影像(如妻子經(jīng)常編織的三色毛衣)和不同男子所代表的不同古典配樂,有力地諷刺大男人主義和男性性能力的自詡,有相當出色的娛樂效果和戲劇表現(xiàn)力。影片最后揭示了女性對得到尊重的苛求。片名的意思是暗指男人除了要掏出男性性器官來滿足女性肉體欲望外,更重要的是要掏出手帕為女人擦去淚水,給予情感的交流和給予女性的尊重。影片奪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公司類型 公司名稱
制作公司 Les Films Ariane
SODEP
Belga Films
CAPAC
發(fā)行公司 標準收藏
Video Star
Curzon Film Distributors
新線電影公司
Studio Canal
Belga Films
Criterion Collection
Gativideo
上映日期
時間 國家
1982年12月17日 瑞典
1983年1月17日 丹麥
1983年1月21日 芬蘭
1983年3月9日 法國
1983年5月26日 葡萄牙
1983年6月17日 美國
1983年10月8日 西德
1984年1月26日 阿根廷
1984年3月29日 澳大利亞
1984年6月28日 墨西哥
1984年12月21日 東德
1985年10月3日 匈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