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沙漠(GreatSandyDesert)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北帶,大部在西澳大利亞州。位于金伯利高原以南、皮爾巴拉地區(qū)以東,伸延至北部地方邊界以東。面積約41萬平方千米,大部為沙丘,僅中部有石漠。澳大利亞西澳大利亞州北部荒漠。西起印度洋岸的八十哩灘,東至北部地方,北起慶伯利丘陵,南達南回歸線和吉布森(Gibson)沙漠。范圍大致與甘寧(Canning)盆地相同。廣袤荒漠上有大片鹽沼和沙丘。有1600千米長的牲口道從西南向東北穿經(jīng)沙漠。
澳大利亞有四大沙漠,都分布在西部高原的中心地帶,它們分別是大沙沙漠、維多利亞沙漠、吉布森沙漠。還有偏東一點的幸普森沙漠。這四部分共同構成了澳大利亞沙漠。
其中最大的一部分是大沙沙漠,大沙沙漠在澳大利亞西部沙漠北帶,大部在西澳大利亞州。位于金伯利高原以南、皮爾巴拉地區(qū)以東,伸延至北部地方邊界以東。面積約41萬平方千米,大部為沙丘,僅中部有石漠。
形成原因
(1)南回歸線橫貫大陸中部,大部分地區(qū)終年受到副熱帶高氣壓控制,因氣流下沉不易降水。
(2)澳大利亞大陸輪廓比較完整,無大的海灣深入內陸,而且大陸又是東西寬、南北窄,擴大了回歸高壓帶控制的面積。
(3)地形上高大的山地大分水嶺緊靠東部太平洋沿岸,縮小了東南信風和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影響范圍,使多雨區(qū)局限于東部太平洋沿岸,而廣大內陸和西部地區(qū)降水稀少。
(4)廣大的中部和西部地區(qū),地勢平坦,不起抬升作用。西部印度洋沿岸盛吹離陸風,沿岸又有西澳大利亞寒流經(jīng)過,有降溫減濕作用。所以使澳大利亞沙漠面積特別廣大,而且直達西海岸。
氣候特點
這里到處有沙壟和沙丘,沙壟方向與盛行風向一致,連綿的沙壟可長達數(shù)十公里,高20-30米。沙漠周圍分布有山脈和高原。東部有兩條東西走向的山脈,北為麥克唐奈山脈,南為馬斯格雷夫山脈,都是東西走向。麥克唐奈山脈南北寬約30-40千米,東西長約650千米。
這里為大陸最熱最干燥地區(qū)之一,降水極少且不穩(wěn)定。河流水量極小,多消失于沙漠中,為不毛之地。
澳大利亞西部常年干燥的原因在于:
1、澳大利亞大陸地處熱帶和亞熱帶,降水從北、東、南三面沿海向內陸作半環(huán)狀遞減,植物帶也相應呈半環(huán)狀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帶向內陸逐漸過渡為草原帶、沙漠帶。
2、西部干燥原因:西部沿海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和來自大陸的東南信風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亞寒流的影響,干燥少雨。
自然資源
黑煤和褐煤探明儲量656億噸,主要分布于大沙沙漠中部,這里的煤田面積達5.5萬平方千米,煤的儲量占全國煤儲量的15% 。鐵礦石總儲量350多億噸,主要分布在沙漠西部的地區(qū)。鉛、鋅、銅多產(chǎn)于共生礦中。金礦儲量豐富,是世界主要產(chǎn)金國之一。
鋁土礦儲量約62億噸,居世界前列,主要分布在沙漠的達令山脈。石油儲量約2340萬噸,主要分布在南部。天然氣儲量5500多億立方米。鈾探明儲量30萬噸。磷酸鹽分布在西北部。
此外還有鎳、錳、鈮、鉭、釩、鈹、鋯、鈦、金紅石等金屬。
維多利亞沙漠在水利資源上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有極豐富的地下水,形成若干地下潛水區(qū)。
地下潛水區(qū)的總面積達250萬平方千米,幾乎占全國面積1/13 ,其中大自流盆地區(qū)的面積達17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自流盆地。
自流井對牲畜飲水和農(nóng)業(yè)灌溉十分有利。森林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5%,主要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盛產(chǎn)桉樹、棕櫚、松樹等林木。沙漠以動植物的珍異聞名,是世界上桉樹的原產(chǎn)地,有袋鼠、針鼴、鴨嘴獸、黑天鵝等珍奇動物。
民俗風情
澳大利亞是個移民國家,其人民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土著居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為獨特的狩獵武器,盛行圖騰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