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huán)境
佛國寺坐落在韓國慶尚北道東南的吐含山山腰處。吐含山,位于慶州市東南13公里,被稱為韓國五岳之東岳,海拔745米。其西南約2公里坐落著著名的“華嚴佛國寺”,即佛國寺。地理坐標:35°47′北,129°19′東。
歷史沿革
綜述
佛國寺始建于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514-540年在位)15年(公元528年),當時稱為華嚴佛國寺或法流寺。以后751年景德五(742-765年在位)時的金大城(700-774年)指揮的翻建工程直至774年惠恭王(765-780年在位)時期才完工。經(jīng)過了17年的漫長工程之后,才開始稱為佛國寺。
經(jīng)高麗(918-1392)時期至朝鮮時代(1392-1910),佛國寺經(jīng)過了多次改造,更揚名于世,但朝鮮時代的1593年即宣祖(1567-1608年在位)時期由于壬辰倭亂(日本侵朝戰(zhàn)爭,1592-1598年),佛國寺自建造后819年時其木結構全部被燒毀。只有當時的石造建筑物得以保全,如:三層石塔和多寶塔的基座和紫霞門、安養(yǎng)門前的大型高臺,以及可以拾級而上的石橋形石砌臺階大都是公元前750年前后建造的。
朝鮮時代的1604年(宣祖37年)左右又開始重建佛國寺,至1805年朝鮮時代純祖(1790-1834)時期經(jīng)過了40多次的局部保修。但此后又有許多建筑被破壞、偷盜,可謂是禍事累累。
1969年佛國寺復原委員會成立,在留下遺址的無說殿、觀音殿、毗盧殿、經(jīng)樓、回廊等于1973年復原,大雄殿、極樂殿、泛影樓、紫霞門等破舊的部分也進行了修復。
最早記錄
有關佛國寺的最早文獻,見于崔斂遠(857年~?)《孤云集》卷三所收的《華嚴佛國寺繡釋迦如來像幡贊并序》。該文創(chuàng)作于886年5月稍晚,開首兩句贊曰:“東海東山有佳寺,華嚴佛國為名字”??梢?,佛國寺在當時頗為知名。
初建
佛國寺始建于新羅第23代王——法興王(514年~540年在位)十五年,即528年(一說新羅法興王二十二年,535年),時稱華嚴佛國寺、法流寺。至751年,景德王(742年~765年在位)時同相金大城(700年~774年)重建,直至23年后的774年惠恭王(765年~780年在位)方才完工,這是歷史上佛國寺第一次重建。
改建
經(jīng)高麗(918年~1392年)至李朝(1392年~1910年),歷代以降佛國寺多次改建,聲名廣播。1593年,即李朝宜祖(1567年~1608年在位)時,因壬辰倭亂(日本侵朝戰(zhàn)爭,1592年~1598年),佛國寺內所有木構建筑悉數(shù)被毀(此時距第一次重建歷時819年),唯石構建筑或石質建筑基座幸存。如:東西對峙的三層密檐行塔和多寶塔的基座,紫霞門、安養(yǎng)門前的高臺,以及拾級而上的橋梁式石砌臺階等,大都是第一次重建時的遺物。
重建
1604年(李朝宣祖37年)左右,又一次重建佛國寺,至1805年李朝純祖(1790年~1834年)前后經(jīng)大小40余
次局部修繕??蓢@惜者,隨歲月流逝、人世無常,又有許多建筑遭到破壞,甚或被偷盜。
復原
1969年,佛國寺成立復原委員會。在深入研究原有遺址的基礎上,依據(jù)李朝建筑風格,于1973年復原了無說殿、觀音殿、毗盧殿、經(jīng)樓、回廊等。與此同時,對留存的李氏朝鮮后期建筑,如大雄殿、極樂殿、泛影樓、紫霞門等一并進行了修繕。寺院現(xiàn)存規(guī)模僅及原有十分之一許。
主要景點
目前佛國寺內有多寶塔(國寶第20號)、釋迦塔(國寶第21號)、蓮花橋/七寶橋(國寶第22號)、青云橋/白云橋(國寶第23號)、金銅毗盧遮那佛坐像(國寶26號)、金銅阿彌陀如來坐像(國寶第27號)、舍利塔(受保護文物61號)等許多文化遺產。
多寶塔和釋迦塔作為韓國最有代表性的古代塔建筑,于1962年被指定為國寶。這兩座塔高10.4米,分別聳立于大雄殿和紫霞門之間庭院的東西兩側。多寶塔位于東側,釋迦塔位于西側。釋迦塔共分三層,塔身建立在二層基壇上,是韓國最有代表性的塔建筑。多寶塔是一座八角塔,塔身建立在呈“十”字形的基壇上,四周壘砌石階,周圍加以四角形護欄。多寶塔建筑工藝細致精湛,經(jīng)過漫長歲月的沖刷仍保存著原來的風貌。多寶塔和釋迦塔建筑工藝之精細,堪稱8世紀統(tǒng)一新羅時期美術作品的精華之作,四角、八角和圓非常巧妙地揉和在一起,構成獨特的建筑風格。
大雄殿和極樂殿是佛國寺誦經(jīng)參佛的地方,通往殿堂的小路東邊是青云橋和白云橋,西邊是蓮花橋和七寶橋。青云橋和白云橋是連接大雄殿和紫霞門的橋梁,象征著俗世和佛界的連接。兩橋共有33級臺階,位于下部的青云橋共有17級臺階,上部的白云橋共有16級臺階。青云橋與白云橋分別代表年輕人和老年人,是人生的象征。這兩座橋將臺階建成橋的形式,風格非常獨特,是唯一保存完整的新羅橋梁,因而堪稱稀有珍貴的建筑國寶。
位于西側的蓮花橋和七寶橋是連接極樂殿和安養(yǎng)門的橋梁,傳說只有頓悟極樂之道的信徒才能從橋上通行。兩座橋共有18級臺階,蓮花橋位于下部,共有10級臺階,七寶橋位于上部,共有8級臺階。這兩座橋與青云橋和白云橋相比,規(guī)模較小,但建筑風格極為相似。蓮花橋的每一級臺階上都鑲刻著蓮花瓣,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已經(jīng)變模糊或磨損?,F(xiàn)在這座橋不允許通行。這兩座橋與青云橋、白云橋都是佛國寺最有代表性建筑物。
青云橋和白云橋的左側是泛影樓。泛影樓建于公元751年,1593壬辰倭亂時不幸遭到毀損,后朝鮮時代兩次重新修砌?,F(xiàn)存的泛影樓修砌于1973年,比原來的規(guī)模要小。泛影樓呈底部和頂部寬,中間窄的形狀。支撐樓層的石柱中,每8根石柱都用不同的石料砌成,并分矗立于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建筑風格非常獨特。泛影樓內部保存有一面大鼓,大鼓屹立于用石頭雕刻而成的石龜之上。
文化傳說
有關佛國寺的興建緣起,或云為“金大城孝親之舉”,并以相關古籍記載為憑。例如,一然在(《三國遺事》卷九(《大城孝二世父母》條,引述(《古鄉(xiāng)傳》所云。有學者認為,此“大城”就是《三國史記·新羅本紀》卷九所載之金大正(745年~750年任侍中)。
傳說金大城登吐含山打獵,捕殺一熊,熊變惡鬼,在其夢中大加斥責并要求建寺超度。驚醒后,金大城“乃為熊創(chuàng)長壽寺于其捕地,因而情有所感,悲愿增篤,乃為現(xiàn)生二親創(chuàng)佛國寺;為前世爺娘創(chuàng)石佛寺。請神琳、表訓二圣師各住焉。茂張像設,且酬鞠養(yǎng)之勞,以一身孝二世父母,古亦罕聞。善施之驗,可不信乎。其佛國寺云梯石塔、雕鏤石木之功,東都諸剎未有加也?!豆培l(xiāng)傳》所載如上”。因之,佛國寺、石窟庵的興建似乎是金人城殺熊感化孝親之善舉。
實際上,有學者深入研究后認為,佛國寺、石窟庵的興建,實為安難護國,“欲使魔山平毒嶂,終令苦海無驚浪”,以防止宿敵倭國入侵的國家戰(zhàn)略舉措。
布局
山門
佛國寺山門位于遠離寺院的山道上,經(jīng)過長長的香道、蓮池、三孔拱橋方引向天王門,才進入佛國寺前院,高大的臺基赫然在目。香道為進入佛國圣地的景觀走廊,使朝拜者心境轉換,烘托寺院氛圍,確實達到“莊嚴法界”“慈云普護”的效果,形成了“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的意境。
院落
更值得注意的是,佛國寺的院落布局極具特色,保存了廊院式平面格對、空間形態(tài)?,F(xiàn)存寺院主要由東、西兩院落組成,各以兩段式石橋與廊廡連通。這不僅為順應山勢的需要,也應是佛教凈土宗蓮花接引橋的象征。東院落中軸線上,依次排列紫霞門、大雄殿、無說殿,體型變化豐富。尤其是大雄殿前雙塔對峙的格局,乃中國隋唐時期寺院常見的平面布局形式(敦煌壁畫佛寺院除四周回廊外,院內還有一至二條東西向橫廊,使院落呈日字形或目字形)。
雙塔
佛國寺雙塔對峙的布局是典型的佛寺平面形式之一,如韓國感恩寺、浮石寺。在日本,亦保存著相當數(shù)量的此種平面布局寺院,如日本藥師寺、東大寺等,多為木塔,可借此探究佛教自中國東傳之部分線索。實際上,佛國寺這種平面格局應與同時期或之前中國佛寺建筑布局有著深刻的關系,東晉建康長干寺內,已有東西塔對峙的甲面布局形式。目前,中國現(xiàn)存雙塔對峙布局寺院
較多,較早者有河南內黃縣唐天寶二年(743年)所建的復興庵雙石塔,大歷六年(771年)所建的河南安陽靈泉寺雙石塔。其他如蘇州歲漢院雙塔、昆明人德寺雙塔、山西臨猗妙道寺雙塔、遼寧錦州北寧市崇興寺雙塔、泉州開元寺雙石塔、寧夏拜寺口雙塔以及太原永祚寺雙塔等,所用材料多為磚、石,或磚石混合。雙塔在寺院中的位置或前或側,平面形式多樣。
殿堂
大雄殿后為無說殿,殿后山勢陡峭,順勢面上,分別是毗盧殿、觀音殿(中國唐代流行觀音崇拜)院落,均采用廊廡四周環(huán)繞的布局形式。
佛國寺西院落中,安養(yǎng)門、極樂殿組成中軸線。極樂殿位于兩院落的中心,周圍廊廡環(huán)繞。
總結
總之,佛國寺東西院落并聯(lián)、院落眾多之平面布局,應是統(tǒng)一新羅時期佛教寺院平面布局特色。此時,佛寺院落多少不一、大小自如、靈活多變,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這種廊院式布局方式在中國隋唐寺院中得到極大的發(fā)揮,古籍記載不勝枚舉。
中國隋唐時期規(guī)模較大的寺院往往還采用多進多路的格局,且一寺之中多分若干院,如凈土院、觀音院、羅漢院、經(jīng)院、塔院、菩提院、毗盧院等,多者達十余、數(shù)上余院,院落之間全部飛廊環(huán)繞,變化多端,這些應與佛國寺原狀較為切合,反映出佛教東傳之部分線索,值得深究。
佛國寺的歷史建筑遺產保存價值最火的均為花崗巖建筑或石質建筑遺跡,其比例舒展、形象瑰麗,建筑造型、結構技術、構造方法等均獨具匠心,足以代表當時建筑技藝之精髓,堪稱韓國石造藝術寶庫之一。佛國寺內石作建筑,可分兩類:一是石質基座、橋梁,二是石塔。
步入佛國寺山門,越三孔石橋為天王門,四大天王肅立兩側,迎面就是建筑在高高石質基座上的佛國寺建筑群。
建筑特色
綜述
寺廟中所有的木結構建筑物都是后世復原重建的,現(xiàn)存的寺院規(guī)模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佛國寺背依青山,碧溪川流,林木茂密,掩映在綠葉之中的山門上書有“吐含山佛國寺”6個金黃色大字。
石橋
步入山門,并排建筑的兩座雙層石壇迎面高聳,向著石壇的兩邊架有4座石橋。一面是青龍橋、白云橋,一面是蓮華橋、七寶橋。橋下以前曾建有象征寺院與塵世相隔的九品蓮池,后遭毀壞。
雙塔格局
從七寶橋往上可到達紫霞門,門內有大雄寶殿。殿的兩側各有一塔:東塔稱多寶塔,高10.4米,是建在雙層基座上的三層石塔,為新羅石造美術的代表作品,被列為韓國第20號國寶;西塔稱釋迦塔,高8.2米,是新羅的典型石塔,外形質樸,勻稱美麗,被列為韓國的21號國寶;這兩座塔是新羅時期寶塔中最精美的,曾經(jīng)使當時的佛國寺成為最流行的“雙塔”格局的典型。
迦藍布局
極樂殿內供奉的金銅毗盧遮那佛和阿彌陀佛,都是新羅統(tǒng)一時代鑄造的珍貴文物。佛國寺屬迦藍布局形式,其特點一是以大雄寶殿為中心,紫霞門、無說殿左右的回廊環(huán)繞的院落,和以極樂殿為中心,從安養(yǎng)門左右至極樂殿后的回廊環(huán)繞的院落東西并列;另一個特點是釋迦塔和多寶塔雙塔式迦藍的形式。此外,金堂大雄寶殿的基座、無說殿和極樂殿的基座也屬迦藍建筑物的基座形式。
石材
佛國寺的石造古跡都是用花崗巖建造,其形態(tài)、建筑方法均為當時土木建筑技術之精髓,華麗宏偉,表現(xiàn)一種平衡和諧之美,是韓國石造藝術的寶庫。佛國寺被譽為韓國最精美的佛寺,是迄今香火始終不斷的為數(shù)不多的寺剎之一。
保護措施
佛國寺1995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是世界性的歷史遺跡也是代表慶州的一處遺跡。寺廟本身的秀美及石制文物的杰出的藝術美已經(jīng)為世界所公認。
旅游
位于慶北慶州市吐含山中間的佛國寺是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也是代表韓國的寺院。公元535年建成,自公元8世紀重建以來,直至200年后的全盛時期,寺院范圍曾擴充到現(xiàn)在的十倍左右。不幸的是,在壬辰倭亂時期慘遭焚毀。其后經(jīng)過復原重建,即為現(xiàn)在的建筑物,真正保持原貌的只有建筑物的石造部分。阿彌陀佛等兩座佛像為國寶級文化遺產?,F(xiàn)在的總面積為12萬平左右的佛國寺寺院內以大雄殿為中心,有多寶塔和釋迦塔等在世界上有名的寶物。在觀覽佛國寺的時候要以嚴肅的氣氛來觀覽,不要亂動文物,避免損壞珍貴的文化財產。
紫霞門、安養(yǎng)門各懸有二座石橋,那絲毫不變的均衡形態(tài)與精巧的石造技術,盡管經(jīng)過了1,500年的今天仍堪稱為美之極致;匡廊與大雄殿,精致地涂上了鮮明的丹青,而其安置釋迦牟尼像的內部裝飾,更是壯麗;多寶塔如同木雕一般優(yōu)雅美觀;釋迦塔、極樂塔、毗盧殿內的阿彌陀佛與毗盧舍那佛像顯出了新羅文化的登峰造極之所在,寺內諸多的國寶與文化遺產令人目不轉睛,乃至不覺時間之流逝。
交通:從慶州火車站步行30分鐘可達
開放時間:7:00—18:00(11月-2月至17:00)
票價:3000韓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