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湖國家濕地公園2013年被國家林業(yè)局批準為建設試點,公園規(guī)劃總面積3821.8hm2,其中濕地面積2835.03 hm2(庫塘濕地2790.1hm2、稻田濕地29.83hm2、沼澤濕地15.1 hm2),濕地率達74.18%。區(qū)劃為五個功能區(qū),其中保育區(qū)2420.35hm2,占公園總面積的63.33%;恢復重建區(qū)749.57hm2,占19.61%;宣教展示區(qū)82.76hm2,占2.17%;合理利用區(qū)537.09hm2,占14.05%。管理服務區(qū)32.03hm2,占0.84%。
富水湖國家濕地公園以湖泊濕地為主,其獨特的山水及地貌形成了湖區(qū)“碧波蕩漾、綠樹成蔭、桔花飄香、萬鳥齊飛”的美麗景觀,千畝蘆葦蕩、萬畝柑桔園、石印島嶼群、燕廈白鷺群、牛鼻孔石崖、慈口映山紅、富水湖大壩等自然景觀得到了有效保護,挖掘了富水湖濕地極大的生態(tài)、經(jīng)濟和社會效益。在生物多樣性、調(diào)節(jié)氣候、生態(tài)文明教育、觀光旅游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走入富水湖,感受著“曲水蘆葦蕩,鳥憩綠樹林,萬頃湖光美,人鳥樂游悠”美景,讓你流連忘返。
富水水庫景區(qū)以展示水利建設成就為特色,集人文景觀、自然景點和旅游、度假、療養(yǎng)、會議、娛樂為一體。
富水水庫旅游景區(qū)規(guī)劃于1998年,由武漢城建學院專家編修,正在按設計逐步實施?,F(xiàn)已完成了招待所、餐娛中心、花園、廣場、別墅式賓館等設施建設,能同時接待100人的吃、住、娛樂休閑。富水水庫景區(qū)與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九宮山毗鄰,水路直達九宮山腳下,陸路距九宮山僅80公里。
富水水庫景區(qū)以二日游為主,兼并中短期度假、療養(yǎng)、會議,是修身養(yǎng)性、休閑療養(yǎng)的佳處。遠離繁華喧鬧緊張的城市生活,到這里來體驗回歸自然的樂趣,觀山、玩水、賞花,呼吸帶有淡淡花香、沁人心脾的新鮮空氣,定能使人心曠神怡。
鳳棲洞,位于富水水庫大壩北端的小寶陀山(亦名下琴山)西南麓。因崖頂有一石酷似棲息之鳳而得名。明成化七年(1472年),巡按監(jiān)察御史王賓游此洞時,認為“鳳棲乎竹,末聞棲乎崖”,又見此洞“白云吞吐無間朝暮”,遂大書“白云洞”三字懸于洞口。鄉(xiāng)民聞此言,唯恐石鳳他飛,便漫山遍野廣植烏啼竹,仍呼 “鳳棲洞”。
鳳棲洞為石灰?guī)r溶洞,深邃異常,莫究底蘊。已探明的前四生,長約200米,面積約2千平方米,空間約1.6萬立方米。洞內(nèi)鐘乳凝結,類人狀物,百態(tài)千姿,瑰麗多彩。游人都稱此洞為絕無僅有的“神仙窟”、“蓬萊真境”。
站在洞前,舉目四望,奇山秀水,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洞口左側(cè)10米處,有一寺院,因洞名為鳳棲寺。此寺規(guī)模雖不大,但精巧別致,環(huán)境清幽。明清時期,最為鼎盛,游人香客,絡繹不絕。寺中不僅為游客提供齋飯、茶水,還備有文房四寶,以便騷人墨客即景題韻。洞口形如古城門,仰望洞頂,那“丹鳳朝陽”、“蟾宮玉兔”、“金兔報曉”、“海鱉曬背”、均凌空高懸;細審兩邊洞壁,那“原始人群”、“兩馬爭道”、“金貓捕鼠”、“母牛哺子”、“熊獅嬉戲”,皆栩栩如生。
拾級而下,進入第二生。洞內(nèi)點點燈光閃爍,燦若繁星,靈光瑞氣,撲朔迷離,如臨仙境。“三星拱月”,光柔如水;“犀牛望月”,神態(tài)活現(xiàn);“李太白醉眠月下”,枕石而臥。
進入第三重,豁然開朗,展現(xiàn)在面前的是一個氣勢恢宏的圓形大廳。在廳直徑24米,高40米,上穹下平,可納千人。廳中央矗立著一座寬8米、高10米的大屏風,人稱“仙人屏”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第四重,洞呈網(wǎng)狀,路徑迂回曲折,洞景幻化無窮,如入迷宮。但見石柱林立,石花倒懸,怪石詭變,錯綜盤結,爭奇斗妍。真是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
鳳棲洞實乃天下一大奇觀。天地日月、春夏秋冬、人物故事、棟宇器用、禽獸鱗甲盡藏于一洞之中,難怪清人向先熏要大書深刻“小有天”三字懸于洞口。
鳳棲洞中遺墨石刻甚多,其中有北宋元豐元年正月某人(因人為破壞,姓名不可辨認)的題勒,有元代至正五年諫議大夫答兒罕不花的題銘,至于明、清兩代的石刻就不勝枚舉了。洞壁上還有不少銘文若隱若現(xiàn),難以考究。但可以斷定,這些銘文至少是宋代以前的遺跡。題銘中,有真、行、草、錄、篆等各種書體,有的剛勁雄健,有的清秀嫵媚,有的恭謹,有的豪放,雖然風格各異,但書法造詣都很高,有些甚至不失為精品。古今題韻鳳棲洞的詩文頗多,其中不少作品亦很精美。如清代詩人黃貞《游鳳棲洞》、明巡按監(jiān)察御史王賓《題白云洞》、明詩人秦鰲《游鳳棲洞》、清耘蕙諸生陳治策《游鳳棲洞》等詩,均屬佳作。
鳳棲洞和鳳棲寺以其清幽的環(huán)境和神奇的洞景,引來了不少高僧名士在此參禪隱居。
而今,鳳棲洞已整飾一新,洞前又增建了亭閣。
龍港鎮(zhèn)位于湖北省陽新縣西南部,106國道縱貫穿全境,鎮(zhèn)區(qū)距黃石市60公里。1927年,0湖北省委在此組織了秋收-。1929年秋至1930年夏,彭德懷等進駐龍港,開辟鄂東南根據(jù)地。1931年,0鄂東南特委遷到龍港。
龍港地區(qū)是全國著名的紅色根據(jù)地之一。土地革命時期這里是0鄂東特委和蘇維埃政府的48大機關的所在地,領導著湘鄂贛邊界21個縣的革命斗爭,當時被譽為 “小莫斯科”。龍港現(xiàn)有革命舊址70余處,其中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文物的有16處、省級保護文物的有36處。龍港因此被國家文物局的領導和文物專家稱為一座 “天然的革命歷史博物館”。1995年省人民政府將龍港革命舊址命名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主要景點有龍港紅軍街、龍港革命歷史紀念館、彭楊學校舊址、龍燕區(qū)第八鄉(xiāng)蘇維埃政府舊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