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姬昌原為商朝的諸侯,封西伯。能敬老慈少,禮賢下士。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商紂暴虐,他知而嘆惜,被囚于羑里(今河南湯陰北)。經(jīng)閎夭等人賂紂得釋,獻洛西之地,請紂廢炮烙之刑。歸周后,評斷虞(今山西平陸北)、芮(今山西芮城)兩國爭訟,得諸侯擁護,于是伐犬戎、密須(今甘肅靈臺西),滅崇國(今陜西戶縣東),建立豐邑(今陜西長安灃河西),并遷都于此,進而伐邘國(今河南焦作西),滅黎國(今山西長治西南),諸侯歸者日眾。姬昌即位的第四十四年,文王受命、稱王、改元。
周文王五十年(約前1056年),駕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原(西周王陵位于今陜西岐山縣鳳凰山南麓)。
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稱帝,自稱為姬昌后代,追尊周文王為始祖文皇帝。
季歷死后,姬昌繼位,是為西伯昌。
姬昌受封為三公,擁有雍州之域,勢力擴展到江漢地區(qū)(丹江漢水流域),諸侯歸附者有六州之眾。周的國力增強壯大,引起商王朝的不安,紂王于是將姬昌拘于羑里。
周國大臣散宜生重價購得騶虞、雞斯之乘、驪戎文馬、有熊九駟及有莘美女給紂王。紂王大悅,“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夠了,何況寶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獄,賜給弓矢(shǐ)斧鉞(yuè),使姬昌得專征大權(quán)。
《史記·周本紀》記載,諸侯國虞國、芮國發(fā)生糾紛,鬧得不可開交,沒辦法想請姬昌仲裁。及到周地,看到周國人相互謙讓,長幼有禮,非常慚愧,說道:“吾所爭,周人所恥,何往為,只取辱耳?!毕嗷ザY讓而去。諸侯聽聞了這件事情,凡是有矛盾糾紛都來找姬昌評判。
此時姬昌也還是一介諸侯,卻已成為天下諸侯們的道德楷模。西伯昌斷虞、芮之訟,也成為一個標志性事件,周人將這一年稱為西伯昌受命元年。“告邑”的命名無疑也有著秉承這一制高點的意義。諸侯紛紛擁載,于是西伯昌稱王,史稱周文王。
清華簡《保訓》篇是周文王給周武王的遺囑,篇中講述“順測陰陽之物,咸順不逆,舜即得中”,核心思想就是中道。
從《保訓》簡里,可以進一步了解商周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了解周文王的對商策略、了解周人的治國理念,還可以了解儒家思想的淵源及其發(fā)展歷程。
周文王五十年,崩,享壽九十七歲,葬于畢。太子姬發(fā)繼位,是為周武王。
周文王二年,周攻滅邘(今河南沁陽北),三年攻滅密(今甘肅靈臺),五年攻滅黎(即“耆”,今山西省長治縣境)等國,解除了周國北方和西方后顧之憂。戡黎、伐邗實際上是構(gòu)成了對商都朝歌的直接威脅。
周文王六年,周滅崇(今西安市戶縣境內(nèi)),建立豐邑(今西安市長安區(qū)灃河西岸),筑靈臺,將周的都城由岐山周原東遷渭水平原,稱豐京。接著周文王又向南擴展勢力到長江、漢江、汝水流域,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形勢?!墩撜Z·泰伯》講的這句話,即說明岐周實際已控制了大半個天下,天下諸侯多歸服于周,而殷商已處于極端孤立的境地。
《史記》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據(jù)說文王善演周易,現(xiàn)今的周易就有文王的整理之功,從中可以看出文王的一些政治理念。經(jīng)過歷代文人學者與統(tǒng)治階層的傳承,文王《周易》成為中國的圣經(jīng)、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們的日常生活都與之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在政治上,周文王所奠定的西周政體是為中國幾千年封建專制集權(quán)之先聲;而《周易》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則有著深刻影響與巨大改變,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之源,改變了古代的文化發(fā)展軌跡,影響了今天的文化基質(zhì)。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歷來就有所謂伏羲畫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之說?!妒酚洝芬舱J為《周易》的作者就是周文王。當然,也有人因為《周易》六十四卦的爻辭中記有周文王之后的史事而提出質(zhì)疑,認為卦爻為周文王推演,而辭文出自周公或他人之手。其實,像《周易》這樣的經(jīng)典之作,其成書難以一蹴而就,肯定得有一個從雛形到充實、完善的漫長歷程,必須經(jīng)過多人乃至數(shù)代人的構(gòu)思、采輯、撰寫、訂正、增補與潤色才有可能形成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周易》文本。雖然沒有確鑿的證據(jù)肯定作者就是周文王一人,但至少可以推斷,周文王在《周易》成書的過程中起過至關重要的作用。
周文王的臨終遺言《保訓》,“中”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侗S枴防锼摹爸小钡挠^念,或稱中道,是《保訓》全篇的中心,它與儒家后來所說的“中庸之道”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爸小笔巧瞎艜r期各氏族部落共有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觀念,這種信仰和觀念來自于原始初民共有的太陽崇拜?!侗S枴诽N含的思想關涉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道”和“陰陽和諧”觀念,這些觀念都是長期影響中國主流文化的核心元素。
《禮記·文王官人篇》提出了“六征觀人法”――這是一套記載較為完備、系統(tǒng)、成熟的鑒別人才的方法,既是“觀人術(shù)”、相人術(shù),又是“官人術(shù)”、用人術(shù)。周文王教導太師用來考察人品之高下、評定才能之優(yōu)劣的“六征觀人法”,對于后世識別人才、考察人才產(chǎn)生了很深遠的影響。后世的周公、孔子、莊子、呂不韋、曾國藩、劉劭、諸葛亮等識人、相人大家,無不深受文王“六征觀人法”的影響??鬃臃浅M瞥缰芡醭拈_拓者文王、武王,判斷是非曲直往往以文武之道為標準。他曾說過“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笨鬃釉u判人、鑒別人的觀點,集中反映在《論語》、《孔子家語》中。
周文王陵位于咸陽城北6公里處渭城區(qū)周陵鎮(zhèn)周陵中學內(nèi)。周文王陵底部周長310米,高11.8米,墓前有清代畢沅所立的碑石。陵丘保存基本完好,獻殿、木牌樓經(jīng)過修葺和彩繪。
周陵是傳說中的周文王、周武王陵,現(xiàn)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官方將其作為周代陵墓,但學術(shù)界則認為是秦代陵墓。唐宋以來,歷代政府均有在周陵祭祀周公的習俗,清乾隆年間陜西巡撫畢沅手書“周文王陵”石碑;民國期間,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前來謁拜周陵,設祭植樹,西京籌備委員會在此栽植了大量柏樹,周陵似乎已成定論,名副其實。但考古界、歷史界卻認為,按西周墓葬制度,王族墓穴十分集中,不封不樹,沒有任何地面標志,歷史上從未被人盜掘。但是,咸陽原的陵?!敖源笞髑疔?,多其瘞芰,咸盡發(fā)掘暴露,甚足悲也”,因而分析周陵應在周原遺址或西安市長安區(qū)、鄠邑區(qū)一帶。
中國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賢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樂道的話題。周文王就是人們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歷代以復周禮為己任的人數(shù)不勝數(shù)。由于年代久遠,文獻殘缺,人們對周文王的了解未必很多,周禮也未必很完美,但是作為人們對清明之君、清明之制的一種向往,意義是積極的,抽象意義的周文王影響了中國歷史兩千多年。
后世的儒家,為了把道德與政治聯(lián)系起來,把文王當成一個“內(nèi)圣外王”的典型加以推行,文王的影響就越來越大了??鬃泳吞貏e推崇文王,他做夢都想恢復“郁郁乎文哉”的周禮。
《詩經(jīng)·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穆穆文王,于緝熙敬止。
孔子: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
孟子:由湯至于文王,五百有余歲,若伊尹、萊朱,則見而知之;若文王,則聞而知之。
季札:廣哉!熙熙乎!曲而有直體,其文王之德乎?
《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
《淮南子·修務訓》:文王四乳,是謂大仁,天下所歸,百姓所親……
曹操:若天命在吾,吾當為周文王矣。
《舊唐書·太宗本紀下》:昌、發(fā)啟國,一門三圣。
《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五上·列傳第一百三十五》:欒布哭彭越,義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新唐書》:欒布哭彭越,義也;周文王掩骼,仁也。
蘇轍《歷代論》:文王用人,其廣如此,而堅何尤焉!
張居正《帝鑒圖說》:天下聞之,曰:“西伯之澤,及于枯骨,況于人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