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黃河蒲津渡水利風景區(qū)地處晉、秦、豫三省交界,毗鄰我國四大歷史文化明樓之一的鸛雀樓。水利風景區(qū)所處的永濟市為國家優(yōu)秀旅游城市,周邊旅游資源豐富,境內(nèi)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五老峰、中華第一禪林萬古寺以及舜帝故里、柳宗元故里、楊貴妃故居等一批在全國享有盛譽的旅游景點、景區(qū)。
永濟蒲津渡遺址是占代黃河的一大渡口,位于永濟市古蒲州城西門外的黃河東岸。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交通要沖,歷史上有很多朝代在這兒修造過浮橋。據(jù)《春秋左傳》記載,昭公元生公子鋮奔晉,造舟于河。<初學記》:“公子鋮造舟處在蒲坂夏今蒲津浮橋是也。”《史記·秦本紀》又載:“秦昭襄王五十4257年),初作河橋?!睆埵毓?jié)《史記正義》謂:“此橋在同9縣東,渡河至蒲州,今蒲津橋也?!币院髺|魏齊獻武王高歡丞相于文泰、隋文帝都在這兒建造過浮橋。唐初,河東為京州是長安與河東聯(lián)系的樞紐。開元六年( 718),蒲州被置蔓與西京長安、東都洛陽齊名。開元十二年(724),為了加j王朝的大后方河東地區(qū)及整個北方地區(qū)的統(tǒng)治,唐玄宗任’尚書張說主其事,改木樁為鐵牛,易笮索為鐵鏈,疏其船國力對蒲津橋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改建?!锻ǖ洹?、《唐會要》、《志》均記載此事。有宋一代,永濟蒲津渡遺址仍是黃河的重要渡口之元之際,浮橋始毀于戰(zhàn)火,只剩下兩岸的鐵牛。后來因三庫蓄洪而使河床淤積,河水西移,鐵牛被埋入河灘。
遺址介紹 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西南15公里蒲州故城西門外,東臨古典戲曲名著《西廂記》故事發(fā)生地普救寺,西近中華歷史文化名樓鸛雀樓,處于黃河根祖文化旅游熱線,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出土文物黃河大鐵牛(共四尊),為“天下黃河第一橋”蒲津橋的橋頭地錨,鑄造于唐開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經(jīng)測算每尊鐵牛重約55-75噸,造型精美,威武雄特,鐵牛旁各有一鐵人牽引,分別代表維、蒙、藏、漢四個民族,為民族大團結的象征。據(jù)考證,唐代改建蒲津橋的用鐵量占當時全國年鐵產(chǎn)量的五分之四。專家認為鐵牛數(shù)量之多、體積之大、造型之美、歷史之久,全國僅有,世界罕見,堪稱“國寶”。黨和國家領導人江澤民、溫家寶、李鐵映、王兆國、陳慕華等先后蒞臨參觀并給予高度評價。 整個景區(qū),建筑布局和諧自然,文化現(xiàn)象異彩紛呈,再現(xiàn)盛唐蒲津浮橋、造石山、鑿木船、建兩關(蒲津關、大慶關),瀑布遙掛、水簾生花、魚翔淺底、游人如梭,處處大唐盛況,令您樂不思蜀。 歷史意義 永濟黃河蒲津渡唐代遺址的發(fā)掘,尤其是開元鐵牛、鐵人等物的出土,對研究唐代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以及我國橋梁史、冶煉鑄造工藝、黃河故道的變遷、水文等,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作用。我國著名橋梁專家、英國劍橋大學《二十世紀世界建筑》特約作者唐寰澄先生見到氣勢磅礴的鐵牛后,十分激動,他在向國外宣傳報導鐵牛時指出:“這不同于揚軍陣,耀帝威的秦兵馬俑。亦不同于宣佛法、炫珍寶的釋伽舍利,也不同于講五行、為厭勝的鎮(zhèn)水石犀。這是一個具體的工程建設,是中國勞動人民對世界橋梁、冶金、雕塑事業(yè)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我獨尊的永世無價之寶”。 交通方式 鐵路 :乘西安或太原方向列車到永濟站下車,乘2、3路公交終點即到。 公路 :1、從太原方向—大運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2、從鄭州方向—洛三高速—運三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 3、從西安方向—西潼高速—運風高速—永濟西口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