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故事敘述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有五個被困在南軍中的北方人,其中一個還是個孩子,趁著一個機會用氣球逃脫了。他們中途被風(fēng)暴吹落在太平洋中的一個荒島上,但是他們并沒有絕望,而是團結(jié)互助,運用大家的智慧和辛勤勞動,從赤手空拳一直到制造出陶器、玻璃、風(fēng)磨、電報機等等,從而建立起富裕幸福的生活。
他們在一次意外中馴化了一只黑猩猩于普(Jup,又譯杰普、朱普),還挽救了在附近另一孤島獨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艾爾通(故事見《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使他恢復(fù)了人性,成為他們的忠實的伙伴。
有一次,一群海盜來到了這個島,并發(fā)現(xiàn)了他們的存在,最后他們憑借智慧與神秘人的幫助打敗了海盜。
這幾個遇難者在荒島上度過的歲月里,每當(dāng)危難時刻,總有一個神秘人物在援助他們,這個人就是在他們到達之前就已住在島上一個巖洞里的尼摩船長(《海底兩萬里》一書中的主人公、潛水船鸚鵡螺號的建造者)。
這些荒島上的遇難者雖然什么也不缺,但是他們并沒有放棄返回祖國的努力。最后,在一次火山爆發(fā)中,這幾個人都險些喪命,直到格蘭特船長的兒子羅伯特所指揮的“鄧肯號”經(jīng)過那里,才將他們搭救。
回到美國之后,這幾個“島民”又重新開始他們在島上建立的事業(yè)。
《神秘島》是科幻大師凡爾納“海洋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在這部作品中,他將前兩部中令讀者揪心的故事全部給予了結(jié)局,堪稱世界名著中的科幻經(jīng)典。
作品目錄
第一部 高空遇險
章 小節(jié)
第一章
1865年的風(fēng)暴——空中的人聲——旋風(fēng)卷走了輕氣球——五位乘客——吊籃里發(fā)生的事情
第二章
南北戰(zhàn)爭中的事件——工程師賽勒斯·史密斯——吉丁·史佩萊——黑人納布——水手潘克洛夫——夜間集合——暴風(fēng)雨中出發(fā)
第三章
傍晚五點鐘——失蹤的人——納布的絕望——往北尋找——小島——恐怖之夜——晨霧——納布游泳——陸地的景色——穿渡海峽
第四章
茨蟹——河口——“石窟”——繼續(xù)尋找——常綠林——等待退潮——山崗上——木筏——回到海濱
第五章
布置“石窟”——取火——火柴盒——搜索海岸——通訊記者和納布回來——一根火柴——一堆烈火——第一頓晚餐和海濱之夜
第六章
遇難者的物品清單——什么也沒有——焦布——到樹林里去——啄木鳥的逃脫——鹿的蹤跡——錦雞——松雞——奇怪的釣絲
第七章
納布還沒有回來——通訊記者考慮的問題——晚餐——駭人的夜晚——可怕的暴風(fēng)雨——夜間外出——和風(fēng)雨斗爭——離原來營地八英里
第八章
賽勒斯·史密斯還活著嗎——納布的追述——腳印——沒法回答的問題——賽勒斯·史密斯的第一句話——證實腳印——返回“石窟”——潘克洛夫大吃一驚
第九章
有賽勒斯·史密斯在這里——潘克洛夫的嘗試——摩擦取火——荒島還是大陸——工程師的計劃——在太平洋的哪個部分——在森林中——南歐松——獵捕水豚——吉祥的炊煙
第十章
工程師的發(fā)明——賽勒斯·史密斯所想的問題——向高山進發(fā)——火山土——角雉——綿羊——第一個高地——夜間露宿——火山錐頂
第十一章
在火山錐頂——火山口內(nèi)——到處是?!床灰婈懙亍B瞰海濱——水路學(xué)和山學(xué)——島上有沒有人——給港口、海灣、海角、河流命名——林肯島
第十二章
對表——潘克洛夫稱心如意——可疑的煙——紅河的河道——林肯島上的植物和動物——山雉——獵捕袋鼠——刺鼠——格蘭特湖——回“石窟”
第十三章
在托普身上找到的東西——制造弓箭——磚場——陶器場——各種不同的廚房用具——第一次煮肉——苦艾草——南十字座——重要的天文觀察
第十四章
測量峭壁——運用相似三角形的定理——海島的緯度——到北部探險——蛤蜊場——未來的計劃——太陽經(jīng)過子午線——林肯島的經(jīng)度
第十五章
決定在島上過冬——金屬的問題——到安全島上去探險——打海豹——捉住一只針鼴——無尾熊——什么叫做土法——煉鐵——鋼是怎樣得來的
第十六章
重新討論住宅問題——潘克洛夫的幻想——到湖的北面去探險——高地的北邊——蛇——湖的盡頭——托普的不安——托普下水——水底的搏斗——儒艮
第十七章
視察格蘭特湖——暗流——賽勒斯·史密斯的計劃——儒艮肉——使用黃鐵礦石——硫酸鐵——怎樣制造甘油——肥皂——硝石——硫酸——硝酸——新瀑布
第十八章
潘克洛夫不再懷疑了——湖的出口——深入地下——花崗石里的道路——托普失蹤——中央石洞——地下井——秘密——用鶴嘴鋤——回家
第十九章
賽勒斯·史密斯的計劃——“花崗石宮”的正面——軟梯——潘克洛夫的夢想——香草——天然的養(yǎng)兔場——新住宅的用水——“花崗石宮”窗外的景色
第二十章
雨季——穿衣的問題——打海豹——制造蠟燭——“花崗石宮”里的工作——兩座橋——從蛤蜊場歸來——赫伯特從口袋里找到了什么
第二十一章
零下幾度——到西南沼澤地區(qū)去探險——白狐——海景——漫話太平洋的未來——珊瑚蟲——不斷工作——我們的地球會變成什么樣子——打獵——潦鳧沼地
第二十二章
陷阱——狐貍——西猯——風(fēng)向轉(zhuǎn)往西北——暴風(fēng)雪——編籃匠——嚴寒——楓糖——神秘的井——計劃探險——鉛彈
第二部 荒島上的人
章 小節(jié)
第一章
關(guān)于槍彈的談話——制造平底船——打獵——在松樹頂上——沒法證明有人——納布和赫伯特的戰(zhàn)利品——把海龜翻過來——海龜失蹤了——賽勒斯·史密斯的解釋
第二章
初試平底船——海濱的遺物——水上拖運——遺物角——箱中的物件:工具、武器、儀器、衣服、書籍、器皿——潘克洛夫的遺憾——福音——圣經(jīng)中的引文
第三章
出發(fā)——漲潮——榆樹及其他樹木——啄木鳥——森林景色——高大的有加利樹——為什么叫做“寒熱病樹”——猴群——瀑布——夜宿
第四章
前往海濱——猴群——一條新河——為什么感覺不到潮水——森林海岸——爬蟲角——赫伯特妒忌吉丁·史佩萊——竹子的爆炸
第五章
建議從南岸回去——海濱的形勢——尋找假設(shè)的難船——空中的難船——發(fā)現(xiàn)天然小港——慈悲河岸的午夜——平底船漂走了
第六章
潘克洛夫的呼喚——“石窟”里的一夜——赫伯特的箭——工程師的計劃——意外的說明——“花崗石宮”里發(fā)生的事情——隊里來了個新仆人
第七章
計劃——慈悲河上的橋——變眺望崗為島嶼——吊橋——豐收——河流——家禽場——鴿棚——兩只野驢——大車——到氣球港去
第八章
布料——海豹皮靴——制造棉花火藥——園藝——釣魚——海龜?shù)啊〗芷盏倪M步——畜欄——獵捕摩弗侖羊——新獸類和新菜蔬——思鄉(xiāng)
第九章
壞天氣——水力升降梯——制造玻璃用具——面包樹——多跑幾次畜欄——增加了牲口——通訊記者的問題——林肯島的精確位置——潘克洛夫的提議
第十章
造船——第二次麥?zhǔn)铡颉翱祭薄环N華而不實的新植物——看見鯨魚——利用骨頭——五月底——潘克洛夫心滿意足
第十一章
冬——木槌——制造場——潘克洛夫堅定不移的意志——鯨魚骨——怎樣利用信天翁——未來的燃料——托普和杰普——風(fēng)暴——家禽場遭受損失——到沼地去——賽勒斯·史密斯獨自一人——探井
第十二章
船上的索具——狐貍的攻擊——杰普受傷——杰普復(fù)原——船造好了——潘克洛夫的勝利——“乘風(fēng)破浪號”往荒島南部試航——意外的紙條
第十三章
決定出發(fā)——猜測——準(zhǔn)備——三個旅客——第一夜——第二夜——達抱島——搜索海岸——搜索森林——沒有人——動物——植物——空屋
第十四章
物品清單——夜——幾個字——繼續(xù)搜查——動物和植物——赫伯特千鈞一發(fā)——上船——動身——壞天氣——理智之光——海上迷途——及時的明燈
第十五章
歸來——討論——賽勒斯·史密斯和陌生人——氣球港——工程師的熱誠——一件動人的事情——流淚
第十六章
沒有解決的謎——陌生人的第一句話——小島上的十二年——陌生人自言自語——失蹤——賽勒斯·史密斯的信心——制造風(fēng)磨——第一批面包——熱心的舉動——忠實的援助
第十七章
繼續(xù)孤獨——陌生人的請求——畜欄附近開辟的農(nóng)場——十二年前——不列顛尼亞號的水手——被丟在達抱島上——賽勒斯·史密斯的手——神秘的紙條
第十八章
談話——賽勒斯·史密斯和吉丁·史佩萊——工程師的念頭——電報——電線——電池——字母——美好的季節(jié)——小隊的繁榮——照相術(shù)——雪景——林肯島上的兩年
第十九章
懷念祖國——可能的未來——考察荒島海濱的計劃——4月16日出發(fā)——從海上看盤蛇半島——西岸的玄武巖——壞天氣——黑夜來臨——新事件
第二十章
海上的一夜——鯊魚灣——信心——準(zhǔn)備過冬——冬季提前到來——嚴寒——室內(nèi)的工作——六個月以后——照相底片——意外的事件
第三部 島的秘密
章 小節(jié)
第一章
失蹤還是遇救——請艾爾通來——重要的討論——不是鄧肯號——可疑的船——預(yù)先戒備——船駛近了——一聲炮響——雙桅船在荒島附近拋錨——黑夜來臨
第二章
討論——預(yù)見——艾爾通的建議——建議被采納了——艾爾通和潘克洛夫在安全島上——諾福克島的罪犯——艾爾通的英勇嘗試——探敵歸來——六對五十
第三章
下霧——工程師的準(zhǔn)備——三個陣地——艾爾通和潘克洛夫——第一只小船——另外兩只小船——在小島上——六個罪犯登陸——雙桅船起錨——飛快號上的炮——絕境——意外的突變
第四章
居民們在海灘上——艾爾通和潘克洛夫在沉船中工作——早飯時的談話——潘克洛夫的論點——細看雙桅船身——原封未動的火藥庫——新的財富——沉船的結(jié)局——鐵筒的碎片
第五章
工程師的談話——潘克洛夫的偉大假設(shè)——高空的炮臺——四門大炮——殘存的罪犯——艾爾通的猶豫——賽勒斯·史密斯的慷慨心情——潘克洛夫的遺憾
第六章
計劃探險——艾爾通在畜欄——到氣球港去——潘克洛夫在“乘風(fēng)破浪號”上發(fā)表意見——打電報到畜欄去——艾爾通沒有回音——第二天出發(fā)——電報為什么不靈——一聲槍響
第七章
通訊記者和潘克洛夫在畜欄里——赫伯特受傷——水手的絕望——通訊記者和工程師的商議——醫(yī)療的方法——還有希望——怎樣警告納布——忠實可靠的使者——納布的回答
第八章
畜欄附近的罪犯——臨時的措施——繼續(xù)醫(yī)治赫伯特——潘克洛夫的第一次歡欣——漫談過去的事情——將來會怎么樣——賽勒斯·史密斯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第九章
沒有納布的消息——潘克洛夫和通訊記者的建議沒有被采納——吉丁·史佩萊的幾次偵察——一塊破布——信件——急忙動身——到達眺望崗
第十章
把赫伯特送回“花崗石宮”——納布敘述全部經(jīng)過——史密斯察看高地——破壞與毀滅——赫伯特的病情使居民們束手無策——柳樹皮——致命的高燒——托普又叫了
第十一章
猜不出的謎——赫伯特復(fù)原了——島上有待探索的部分——準(zhǔn)備出發(fā)——第一天——夜——第二天——卡利松——一對食火雞——森林里的腳印——到達爬蟲角
第十二章
探索盤蛇半島――在瀑布河口露宿――吉丁?史佩萊和潘克洛夫進行偵察――偵察歸來――全體向前――敞開的門――有燈的窗戶――在月光下
第十三章
艾爾通的敘述――老部下的陰謀――匪徒們霸占畜欄――林肯島上的正義復(fù)仇者――乘風(fēng)破浪號――在富蘭克林山周圍搜索――上部的山谷――地下的火山――潘克洛夫的意見――在火山口底――回家
第十四章
三年過去了――新船――大家的決議――小隊的繁榮――造船所――南半球的嚴寒――洗衣――富蘭克林山
第十五章
火山復(fù)活――美好的季節(jié)――繼續(xù)工作――10月15日的晚上――電報――一個問題――回電――到畜欄去――通知――附加的電線――玄武巖的海濱――在漲潮的時候――在落潮的時候――山洞――奪目的光輝
第十六章
尼摩船長――他的第一句話――隱士的歷史一一他的冒險――他的心情――他的同伴――海底的生涯――孤獨――諾第留斯號中在林肯島上的最后一個人――島上的神秘圣人
第十七章
尼摩船長的臨終――垂死人的心愿――送給一日之交的紀念品――尼摩船長的棺材――給居民們的贈言――最后的一剎那――海底
第十八章
居民們的回憶――恢復(fù)建設(shè)工作――1869年1月1日――火山頂上的煙霧――火山爆發(fā)的第一次朕兆――艾爾通和賽勒斯?史密斯在畜欄――探索達卡洞――尼摩船長向工程師吐露了什么
第十九章
賽勒斯?史密斯說明他的探測――積極進行造船工作――最后一次前往畜欄――水火之戰(zhàn)――荒島上殘存的一切――決定讓新船下水――3月8日的夜間
第二十章
孤立在太平洋里的巖石――林肯島居民的最后避難所――束手待斃――意外的援助――怎么會來的和怎么來的――最后的恩惠――陸上的海島――達卡王子――尼摩船長的墓地
創(chuàng)作背景
儒勒·凡爾納三部曲前兩部(《格蘭特船長的兒女》、《海底兩萬里》)的完成為《神秘島》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情節(jié)的線索。
作品創(chuàng)作時間(1873-1874年)是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1940年)成立初期,故事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以五個落難的北方人的故事來表達人文主義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
人物介紹
賽勒斯·史密斯
賽勒斯·史密斯(Cyrus Smith),馬薩諸塞州人,45歲左右的工程師。他顯然是一個激進派的學(xué)者,不但腦子靈活,而且手也巧。他熱情樂觀,見多識廣,善于隨機應(yīng)變,任何時候都能保持清醒的頭腦。無限的信心和堅強的毅力——他就是勇敢的化身。雖然瘦骨嶙峋,而且他的短頭發(fā)和一小撮濃胡子已經(jīng)灰白了,但是他的頭部長得非常端正,仿佛生來是為了鑄在勛章上似的,兩眼炯炯有光,嘴型端莊。另外,賽勒斯·史密斯望將自己的一切知識都傳授給赫伯特·布朗,帶了一只名叫托普(Top)的狗。
吉丁·史佩萊
吉丁·史佩萊(Gédéon Spilett),40來歲,《紐約先驅(qū)報》的通訊記者,此次隨北軍作戰(zhàn)地報道。精明強悍,體力充沛,辦事敏捷,善于動腦。略通醫(yī)術(shù),曾救過赫伯特的命,事后被潘克洛夫稱為史佩萊醫(yī)生。
納布
納布(Nab),原名納布加爾德(Nabuchodonosor),史密斯的仆人,大約30歲,強壯,活潑,聰明,伶俐,溫柔,和順,天真,勤懇,誠實,待人和善,對史密斯忠心耿耿。
潘克洛夫
潘克洛夫(Pencroff,又譯作“彭克羅夫”),35歲的水手,體格強壯,皮膚黝黑,敢做敢為。是一個幽默樂觀,講義氣,有正義感的優(yōu)秀水手,通曉各種技術(shù)。
赫伯特·布朗
赫伯特·布朗(Harbert Brown,又譯哈伯特),一個大約15歲的新澤西孩子。酷愛博物學(xué),很少有動物和植物的種類能難倒他。天資聰慧,生性好學(xué),是一個優(yōu)秀的可塑之才,賽勒斯·史密斯望將自己的一切知識都傳授給他,他也樂于向工程師請教,以增長自己的知識量。
艾爾通
艾爾通(Ayrton),《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中的一個人物,被流放在林肯島附近的塔波島(Tabor)上獨居了十二年而失去理智的罪犯。五名遇難者使他恢復(fù)了人性,成為他們忠實的伙伴。
尼摩船長
印度的達卡(Dakkar)王子,《海底兩萬里》中的主人公,具有浪漫而又神秘的色彩,愛好自由,孤獨甚至孤僻,為了反對民族壓迫和殖民統(tǒng)治,懷著國仇家恨以及厭世心理,和20 多個好友,帶著一些財產(chǎn)從大陸上來到了太平洋的一個荒島上,根據(jù)自己的設(shè)計建造了潛水艇———鸚鵡螺號,并潛航于海底,進行著大規(guī)模的科學(xué)研究。從“北冰洋大風(fēng)暴”中突圍成功后,將鸚鵡螺號開到了“林肯號”附近的一個巖洞,靜靜地度過自己的余生。在《神秘島》中,每當(dāng)幾個遇難者危難時刻,會在暗中援助他們。最終在史密斯等人的見證下,壽終正寢。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神秘島》的時間跨度是從1875 年至1878 年,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社會背景, 表現(xiàn)了個人作為社會中的一葉浮萍,隨社會政治、經(jīng)濟的變化而深受影響。而這類背景的設(shè)置與凡爾納的人生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他的一生先后經(jīng)歷了1848年革命、普法戰(zhàn)爭、巴黎公社等重大歷史事件,目睹了資本主義的和平發(fā)展,直至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而作為那個時代的印記。同時,他的思想也反映出那個時代的思想傾向和價值取向。
在這部作品里,作者使他所寫的故事情節(jié),在荒島上人與大自然的搏斗、技術(shù)上的創(chuàng)新和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都深深吸引著讀者。在作品中,史密斯等五人因為逃難流落至荒島,但是他們并沒有絕望,而是團結(jié)起來,大家推選史密斯工程師為首領(lǐng),開始了原始社會的生活。最后他們乘鄧肯號回到祖國,用尼摩船長留下的財產(chǎn)買下了一塊土地,大家還是團結(jié)在一起。作品中的尼摩船長在病入膏肓之時獨自駕船去幾千英里之外的塔波島,并且正好是太平洋風(fēng)雨交加的時候,為了留一張救助島上五個人的紙條,這體現(xiàn)了無私奉獻精神。五個人能在火山爆發(fā)前離開荒島,是格蘭特船長的兒女信守了十三年前的承諾,這是做人信用的體現(xiàn)。書中善惡分明、懲惡揚善,作品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深信人類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科學(xué)的巨大力量將使人類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
書中的五個主要人物,有工程師、水手、廚師等身份,作者借助這些人物的塑造,給讀者展現(xiàn)出了美國北方人的精神。書中人物雖然職業(yè)各不相同,性格各有差異,但他們都有一股熱愛生活、勇于冒險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讓他們有了荒島上活下去的勇氣戰(zhàn)勝一切困難的信心;也正是這種精神,鼓舞這些人用雙手去改變這片土地,讓林肯島變成了一座樂園。
書中的艾爾通先是流犯,被流放孤島,最后在史密斯五人的幫助下獲得新生。這個故事發(fā)生在殖民時代,他人生軌跡變化后面“非人道”與“人道”的原因,使一個浪子回頭的故事具有了特殊性和深刻性。艾爾通在島上經(jīng)過種種周折最終還是和移殖民們生活到一起,以艾爾通融入之難最終尚能回歸社會,證明了林肯島上人道主義的感召力之強。
作品中體現(xiàn)了作者凡爾納的殖民社會觀。
從《神秘島》中賽勒斯·史密斯與尼摩的對話可以看出。尼摩是個反對殖民統(tǒng)治的英雄,曾在海上撞沉了一艘英國驅(qū)逐艦,他認為:“我既有權(quán)利、也有道理這樣做。我總是盡可能地行善,但必要時也會作惡。正義并不等于寬??!”而這時賽勒斯·史密斯的回答頗能代表凡爾納的心聲:“船長,您的錯誤在于您認為能夠再現(xiàn)過去,并試圖抗拒必然的進步。這個錯誤得到了一些人的贊賞,也遭到了另一些人的譴責(zé),對此只有上帝才能做出裁決,而它理應(yīng)得到人情的寬恕。人們可以攻擊那些出于美好的愿望卻做錯事的人,但不能不尊敬他們。您的錯誤并不妨礙別人對您的尊敬,您的名字也不必擔(dān)心歷史的評判。歷史愛好瘋狂的英雄事跡,盡管它也譴責(zé)這種事跡所造成的后果?!痹谶@里,殖民被凡爾納認為是歷史“必然的進步”,而對尼摩反抗行動的既“尊敬”又“譴責(zé)”的矛盾心理正是其殖民觀的反映。于是凡爾納構(gòu)想出了林肯島,一個殖民地的完美典型,它的美妙之處就是在這里甚至連基督理想———使罪人得救也能實現(xiàn)。
林肯島沉沒了,移殖民們“躺在礁石上,奄奄一息,對周圍發(fā)生的一切全然不知。只有艾爾通還竭盡最后的力氣,抬起頭絕望地看著杳無人跡的海面!”他最終發(fā)現(xiàn)并向鄧肯號發(fā)出了求救的信號。凡爾納之孫讓·儒勒·凡爾納對此評論道:“在這些只剩下一口氣躺在礁石上的人當(dāng)中,只有遭受社會排斥的艾爾通抬起頭來,他并沒失去全部希望,終于發(fā)現(xiàn)了鄧肯號;而賽勒斯·史密斯卻只能高喊什么:‘?。∪艿纳系?!您發(fā)了慈悲,把我們保全下來了!’這幕情景所包含的象征含義使人感觸頗深:接受信息的恰好是那位悔過的罪人,而向宇宙的能力屈服的正好是那位學(xué)者?!?/p>
藝術(shù)特色
整部小說文筆流暢清新,充滿了對自然界絢麗多彩、鬼斧神工的景色的細膩生動的描寫,流露了對壯麗神奇的大自然的由衷熱愛。并且,在充分頌揚了人類與大自然作斗爭的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同時,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景仰與敬畏之情。
《神秘島》的成功之處,不僅在于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人物的逼真刻畫、幻想和科學(xué)的完美結(jié)合,更重要的是貫穿于全書中的一種人文主義精神與愛國主義情懷。在這部作品里,作者使他所寫的故事情節(jié),在荒島上人與大自然的搏斗、技術(shù)上的創(chuàng)新和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都深深吸引著讀者。作品洋溢著樂觀主義精神,深信人類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和科學(xué)的巨大力量將使人類建立一個理想的社會。
《神秘島》共有五個主要人物,作者對他們并沒有很多的正面描寫,但是隨著故事的展開和情節(jié)的深入,這些人物迥異的性格特點生動傳神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智慧博學(xué)、堅毅果敢的工程師賽勒斯·史密斯,知識淵博、文韜武略的《紐約先驅(qū)報》戰(zhàn)地記者吉丁·史佩萊,耿直善良、勇于冒險的水手潘克洛夫,才學(xué)兼?zhèn)?、勤奮好學(xué)的少年赫伯特,忠厚溫和、心靈手巧的黑人納布。此外,還有改邪歸正、勤勞謙恭的前罪犯艾爾通。在小說中他們團結(jié)一心,取長補短,構(gòu)成了一個完美的集體。其中,工程師賽勒斯所占的地位舉足輕重,他是整個移殖民小隊伍的領(lǐng)袖和靈魂,也是十九世紀歐洲隨著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而產(chǎn)生的“人定勝天”思想的化身和象征,作者在書中所提到的科學(xué)知識,幾乎全部是假借工程師之口表達出來的。
《神秘島》繼承了凡爾納科幻小說的一貫特點:虛幻但不過分脫離現(xiàn)實。他的幻想,都是基于科學(xué)知識,因此并不讓人產(chǎn)生高不可攀的感覺。他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豐富的科學(xué)知識,讓讀者在欣賞故事的過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科普知識的熏陶,其中蘊含的冶金學(xué)、爆破學(xué)、工程學(xué)、水利學(xué)、動植物學(xué)、天文學(xué)、物理學(xué)等各方面的科學(xué)知識,讓這部作品既引人入勝,又極富教育意義。
作品影響
凡爾納的科幻小說在自然科學(xué)界引起了極大的興趣,有的科學(xué)家對包括《神秘島》等作品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驗算,檢驗其準(zhǔn)確度。
1995年06月15日首播的電視劇《神秘島》根據(jù)凡爾納科幻小說《神秘島》改編,講述了1865年在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6個人從戰(zhàn)俘營里坐上一個熱氣球逃跑,落在了南太平洋一個無人島上發(fā)生的故事。
由Russell Mulcahy導(dǎo)演的電影《神秘島》于2005年上映,是道恩·強森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影片改編自凡爾納同名小說,講述了秘島上原始異獸嗜血成狂,猖獗海盜與原始野人之戰(zhàn)一觸即發(fā)的故事。
作品評價
湖南理工學(xué)院張岳庭博士:林肯島是一個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它在火山爆發(fā)后沉入海底這一象征性的場景表明凡爾納明白了空想社會主義“不過是一種社會幻想”。正如批評家讓·謝諾所說:“凡爾納幻想過圣西門式的社會主義,但這種社會主義烏托邦沒能長久地誘騙他?!?/p>
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教授、研究生導(dǎo)師陳筱卿:“小說情節(jié)波瀾起伏,險象環(huán)生,神秘莫測,充滿廣博的科學(xué)知識。同時熱情謳歌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和堅忍不拔、不畏強暴的品質(zhì),洋溢著強烈的追求自由和愛國主義的精神。”
作者簡介
儒勒·凡爾納(Jules Gabriel Verne,1828.2.8~1905.3.24),是19世紀法國作家,被譽為“科幻小說之父”。
凡爾納1828年生于法國南特,1848年赴巴黎學(xué)習(xí)法律,1863年長篇小說《氣球上的五星期》正式發(fā)售,一舉成名,此后便開始從事寫作。其一生創(chuàng)作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代表作為凡爾納三部曲以及《氣球上的五星期》《八十天環(huán)游地球》等。1905年3月24日,凡爾納于亞眠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