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十七世紀中葉的一個夏天,一天早晨,一大群波士頓居民擁擠在監(jiān)獄前的草地上,莊嚴地目不轉睛地盯著牢房門。
隨著牢門的打開,一個懷抱三個月大的嬰兒的年輕女人緩緩地走到了人群前,在她的胸前佩帶著一個鮮紅的A 字,耀眼的紅字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她就是海絲特·白蘭太太。她由于被認為犯了通奸罪而受到審判,并要永遠佩帶那個代表著恥辱的紅字。
……
創(chuàng)作背景
霍桑的先祖威廉·霍桑1630年來到美洲大陸,曾經擔任過馬薩諸塞殖民地的官員,當眾驅逐鞭打過一位教友派的婦女,而霍桑的曾曾祖父約翰·霍桑則是臭名昭著的1692年塞萊姆女巫審判中的三位法官之一,根據(jù)他的裁決,數(shù)名女巫被送上了絞架?;羯?chuàng)作《紅字》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通過寫作,“替他們(祖先)蒙受恥辱,并祈求從今以后洗刷掉他們招致的任何詛咒?!?/p>
在霍桑撰寫《紅字》的同時,第一次婦女大會正好在紐約召開(1848)。在這次大會上,女權主義者們提出了女性和男性擁有平等財產權的問題,指出女性“一旦結婚,在法律的角度看如同死亡。他(丈夫)拿走了她所有的財產權,甚至是她所賺取的工資。”她們提出女性應該和男性一樣平等地工作,以便從經濟的角度擺脫對男性的依附。事實上,在父權社會中,男性拒絕給予女性平等的經濟權利,不僅僅是因為他們想要占有全部的財富,拒絕讓女性來分一杯羹,更因為男性們早已意識到,女性在獲得經濟獨立的同時,將不再滿足雌伏于他們的羽翼之下,會努力尋求獨立的思想和更為廣闊的天地。
人物介紹
海絲特
年輕美麗姑娘的海絲特·白蘭在還不懂得什么是愛情的花樣年華,嫁給了一位面容蒼白、眼色陰沉、身材略有畸型的年長學者齊靈渥斯。他們的婚姻并非愛的結合,維系其婚姻的可能是某種利益或者宗教思想的束縛。然而,給這段不幸的婚姻雪上加霜的是,齊靈握斯兩年內音訊全無,并最終傳來他葬身大海的噩耗。孤苦無依的海絲特與才貌相當、德高望重的年輕牧師丁梅斯代爾產生了愛情,并孕育了女兒珠兒。本來兩個人的愛情和結合應該是合情合理的,然而卻被世俗所不齒,海絲特因此擔上了“通奸”的罪名,被迫終身佩戴紅字“A”,精神上受盡了折磨和屈辱。
霍桑把海絲特描述為一個具有雙重性格的矛盾統(tǒng)一體。一方面,海絲特以勇敢無畏的反抗精神反抗狹隘、虛偽的宗教信條,挑戰(zhàn)政權、夫權,對于她和牧師丁梅斯代爾的愛情,海絲特奮力捍衛(wèi)并勇敢地抗爭。這個勇敢的女性盡管身帶紅字,卻以自己的服飾和神態(tài)向人們展現(xiàn)著她的平靜和高傲。海絲特受盡屈辱卻又堅強而有尊嚴地活著,似乎她不是一個應該受罰的罪人。在丁梅斯代爾臨終前發(fā)表那番發(fā)自肺腑的演講時,海絲特不懼眾人的異樣眼光,勇敢地走出來,站在愛人的身邊。女性的美,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對生活的熱愛,對宗教的反抗,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處于逆境中所表現(xiàn)出的冷靜、樂觀和自尊自愛,這些都體現(xiàn)了海絲特完美的人性。海絲特的反抗其實反映了霍桑對清教主義持有的一種反抗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由于無法完全擺脫宗教思想的羈絆,海絲特對宗教的反抗又不徹底,可以很顯然地看出她身上殘留的妥協(xié)性。這種妥協(xié)性本質上反映著霍桑對宗教某種程度的妥協(xié)和懷疑。海絲特有追求美好愛情和幸福生活的欲望和勇氣,但無法完全擺脫宗教思想對她的束縛和禁錮。
丁梅斯代爾
小說中的丁梅斯代爾是一個極其復雜的人物。他是一位才貌雙全、德高望重的年輕牧師,對清教極其虔誠,他的一言一行完全按照教義來行事。然而,與海絲特的愛情卻改變了一切。與海絲特有了私情并生了珠兒,他沒有勇氣和海絲特一起站在刑臺上公開承認自己的罪行,無法接受自己背叛虔誠信仰的事實,不敢承受違反宗教教規(guī)帶來的嚴重后果,害怕受到公眾的譴責和謾罵,因此沒有勇氣公開地承認與海絲特的愛情。與海絲特的勇敢相比,他顯得怯懦,但這是他受宗教思想毒害至深的緣故。他內心清教徒的道德觀念、嚴厲的宗教教規(guī)、虔誠的宗教信念、對海絲特和珠兒的虧欠和內疚感、公開懺悔的愿望與懦弱的天性之間的沖突,使他不停徘徊于善與惡之間。他雖然正直善良卻又懦弱無能,寧愿一直痛苦地躲在假面具后流淚自責,悲痛度口,承受著精神和肉體的雙重折磨。他用皮鞭抽打自己,絕食,徹夜卜跪,在自己胸前刺烙出一個火紅的“A”字、長期以來不斷的自我鞭撻和自我折磨,逐漸地耗盡了丁梅斯代爾痛苦和可悲的生命,最后終于在精神和肉體都瀕于崩潰之際,梅斯代爾鼓起勇氣站出來公開了自己的罪行,用最后一口氣展示了胸口上的紅字,最終倒在了海絲特的懷里,在死亡中實現(xiàn)了靈魂的自救。
齊靈渥斯
齊靈渥斯是一個精通醫(yī)術、博學多才的智者,又是懷有一顆復仇之心,置人于死地的狠毒、罪惡之人。他年事己高,面容蒼白、性格陰沉,身材略有畸型。他違背自然法則和海絲特的心愿,娶年輕美貌的海絲特為妻不為愛情,而只是讓海絲特來溫暖他將盡的孤獨而凄涼的生命之火,得到心靈的撫慰,這直接導致了海絲特后來的不幸。在齊靈渥斯那丑陋的外貌和畸形的身體中隱藏著他丑陋和畸形的靈魂。他表面上看沉靜文雅,內心卻邪惡無比。當他發(fā)現(xiàn)了丁梅斯代爾和海絲特的私情后,他以醫(yī)生的身份,并偽裝成一個最可信賴的朋友出現(xiàn)在丁梅斯代爾面前,隨時隨地跟蹤著可憐的丁梅斯代爾,表面上和他談心,幫他排憂解難,實質上是打探他內心的隱秘,對他進行精神迫害和折磨。在西方人的宗教意識里,人的軀體由于生活的煎熬和命運的變遷而受到各種磨難是正常的,然而人的內心卻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然而,齊靈渥斯如同魔鬼一般,為了達到個人的復仇目的喪失理智,殘忍地去侵害別人的靈魂和內心,這在宗教里是不可饒恕的、然而,當齊靈渥斯百般努力把丁梅斯代爾折磨得生不如死并最終走上刑臺的時候,齊靈渥斯并沒有因為達到報復目標而快樂,相反,他陷入沮喪,沒有了生活卜去的目標和動力,不到一年便萎縮而亡。
珠兒
海絲特的女兒珠兒是罪惡恥辱與神圣愛情的矛盾結合體。海絲特精心地打扮小珠兒,使可愛奔放的她像個天使,一顰一笑,舉手投足都閃爍著一種希望的光芒和生命的光輝,帶給人們沖破清教束縛的希望。雖然自小被這個社會所拋棄,跟著母親受到眾人的歧視,嘲諷和迫害,珠兒卻桀驁不馴,充滿活力。珠兒身上洋溢著的那股生命的活力和果贅不馴的反叛力是自覺的、先天的,足以超越任何社會、時代的束縛。珠兒的美和野性的反叛同齊靈渥斯的丑形成強烈的對比:博學多識的老醫(yī)生卻是如此丑陋不堪,而作為母親罪惡象征的小女孩則仍保持著自然人的純真,在霍桑的宗教意識里,小珠兒便是“天使”,代表著希望,是霍桑美好理想的寄托,也體現(xiàn)了他對宗教的幻想。
作品鑒賞
作品主題
小說以兩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時代的美洲為題材,但揭露的卻是19世紀資本主義發(fā)展時代美利堅合眾國社會典法的殘酷、宗教的欺騙和道德的虛偽。主人公海絲特被寫成了崇高道德的化身。她不但感化了表里不一的丁梅斯代爾,同時也在感化著充滿罪惡的社會。
至于她的丈夫奇林渥斯,小說則把他寫成了一個一心只想窺秘復仇的影子式的人物。他在小說中只起情節(jié)鋪墊的作用。
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之間的愛充滿了一種飛蛾撲火的犧牲精神,帶有濃重的悲劇色彩,他們既是為更高層次的真理而獻身的義無反顧的殉道士,又是擺在清教祭壇上獻給上帝的犧牲品。正是由于有了這種五彩班瀾的象征意義;紅色才農十分巧妙地反映了作者豐富的思想和認識的同時,又取得了一種深沉含蓄的藝術效果。與紅色相比,全書的中心即字母“A”的象征意義就更是多姿多彩,且層出不窮。它的內涵隨著情節(jié)和人物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因觀察者立足點的不同而各異,展現(xiàn)出游移和飄忽的特性?!癆”是字母表中的第一個字母,意味著開始,而披基督教的教義來說,開始即是墮落,是無人得以幸免的原罪。世界之原初即是墮落;人類的祖先亞當和夏娃是因為偷吃禁果犯了罪,才被逐出伊甸園,開始了苦難的塵世生活的;生命之初始也是墮落,亞當和夏娃的子子孫孫都承襲了原罪,人人生而有罪。
丁梅斯代爾的名字亞瑟(Arthur)與亞當(Adam)一樣都以“A”開頭,這絕非偶然。小說從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二人犯了通奸罪開始,并以讓海絲特佩戴“A”字上刑臺為開場戲,正是暗示了“開始即是墮落”這一具有普通意義的命題。在清教徒看來,海絲特生性淫蕩,是個不潔之婦,把代表通奸罪(Adultery)的“A”字戴在她胸前,是要折磨、羞辱、懲罰這個上帝的罪民。他們自認為這樣做便是忠實捍衛(wèi)了上帝的戒律,卻未曾想到,自己同時也犯一個更嚴重的罪,即自認為上帝。他們假借上帝的權力對同類進行了終極審判,以人的權威褻瀆了真正的神權?!癆”字究競象征著誰之罪過、誰之墮落,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深思。
霍桑在這部小說中,不止肯定了那“可能從來不曾,將來也永遠不會討人喜歡……卻是基督教神學中唯一能真正得到驗證的”原罪觀念,而且預示了救贖的可能,以及從罪的奴役走向赦罪的自由的高昂代價,并充分表現(xiàn)了對受制于“人性脆弱”的凡人的悲憫情懷。這一切無不反映著基督教倫理思想的印跡,就這個意義上而言,說“霍桑的作品鮮明地體現(xiàn)出福音派教義的內容”也并不為過。但同時,霍桑在作品中又確實表現(xiàn)了對清教傳統(tǒng)的矛盾心理和站在這一傳統(tǒng)主流上的審慎反思。對于這樣—位作家,倘若能損棄前見,對他背后這一復雜的基督教—清教背景采取從文化上“理解它,體悟它,把握其真精神”的態(tài)度,那么理應能從《紅字》中讀出比“宗教壓抑下的變態(tài)心理、思想矛盾””更豐富的內容。
藝術特色
敘事
選用敘事者本身就是一種疏遠手段?!都t字》的敘事是以一個不愿承擔敘事責任的全知敘事者的視角或無限制視點展開的。全知敘事者不想明顯地表露同情犯通奸罪的女主人公,讓自己與她保持一定的情態(tài)距離,回避用“我”的身份把要講的故事直接告訴讀者,而是把“我”隱藏在”我們”背后,如“……當我們的故事開始時……”這個“我們”只是形式上的全知敘事者,他既不是故事中的人物,也很少表明白己的觀點。很多情況下,《紅字》敘事者還運用內在敘事策略,利用故事人物的視角來表達情感態(tài)度。
小說的敘事結構就故事情節(jié)而言是不完整的,因為故事不是從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相愛的起點和過程開始,而是從中間開始,其后的敘事中也并沒有對他們通奸故事的來龍去脈作任何講述,故事更多的是去描寫陰森恐怖的監(jiān)獄、刑臺、森林等場景。雖然《紅字》講述四個人物,但它從根本上只有一個敘事或情節(jié)。當然,象征性場景成為小說的特色。借助從中間開始的叔事結構和不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敘事者可輕易地繞過婚外情主題對故事的正面干擾,從而給讀者造成《紅字》不是婚外情故事的假象,但事實卻顛覆了正統(tǒng)的道德價值觀。
敘事距離本身并不是作品創(chuàng)作的目的,而是讓作品與讀者之間保持一種審美距離,從而增強作品藝術感染力和藝術品味的手段。象征手法是創(chuàng)設這種審美距離的重要修辭技巧之一。象征手法可用于描述任何東西而不直接提及,可以通過別的媒介來提示,但不只是一樣物品與另一樣的替代和比較,而是用具體的意象去表達抽象的思想及情感。因此,象征手段使本來熟悉的語言意義變得陌生、含糊、深邃、神秘,從而提高了審美效果。
象征
紅字“A”是貫穿全書的主線,也是最典型的象征。紅色是一種能引起人們無限聯(lián)想的顏色,在小說中它更是得到了充分的渲染,展示出了各種豐富的內涵。紅色是血與火的顏色,是生命、力量與熱情的象征?;鹗侨祟惿畹墓鉄嶂?,而愛情之火則是人類的生命之源。小說中的紅色象征著海絲特與丁梅斯代爾之間純潔、美好、熱烈的愛情,這種愛是正常的家庭和社會生活的基礎,是人類得以生生不息骸衍下去的正當條件,在任何發(fā)育健康的社會里都是被盡情謳歌的對象。然而在嚴酷的清教思想的統(tǒng)治下,真理往往被當作謬誤,人性被拉曲,該贊美的反而被詛咒,象征愛情之火、生命之源的紅色被專制的社會作為恥辱的標記掛在海絲特胸前。
紅色,確切地說“猩紅”(scarlet),在這里也是罪的象征。它與罪的聯(lián)系最早源于《圣經》。《圣經·啟示錄》十七章中所描寫的那個“大淫婦”就身穿猩紅的衣裳,她的坐騎也是一只通體寫滿褻瀆之詞的猩紅獸。從此,猩紅色就帶上了墮落、淫蕩和罪惡的含義。給海絲特戴上猩紅的“A”字就等于結她貼上了一個“淫蕩”的標簽。紅色也可以是火刑的隱喻。海絲特和丁梅斯代爾二人既是中世紀被施以火刑的異教徒,又是在煉獄助熊熊烈火中備受煎熬的兩個負罪的靈魂,紅紅的火焰在小說中轉化為紅紅的“A”字,代表了基督教的精神凈化和水恒懲罰。在基督數(shù)的文化傳統(tǒng)里,紅色還代表了耶穌及其追隨者所流的殉道之血。海絲特始終佩戴著紅色的“A”字,而年輕的牧師則在胸口上刻苦一個血宇“A”,他們一次次登上刑臺,使人聯(lián)想到祭壇上淌著鮮血的羔羊,它以自已的苦難、鮮血、甚至生命向世人昭示著一條解脫罪惡,走向上帝和天堂的光明大道。
反諷
反諷是《紅字》中的一個典型修辭手法。作品的題材本身就是一種反諷。學識淵博而虔誠的年輕牧師丁梅斯代爾與一位已婚婦女海絲特發(fā)生戀情是對當時扼殺人性和人間愛情的清教權勢和信條的極大諷刺,因為清教信徒們都把他看成是“圣潔的典范”,把他幻想成是“上帝傳遞智慧、責難和博愛的傳聲筒”,他們永遠想不到他會犯“原罪”。這樣的突發(fā)性在讀者中產生較大的懸念和反差。使讀者期待的與實際發(fā)生的形成心理落差,產生審美距離,從而強化了審美和諷刺效果。
人物刻畫
《紅字》中四位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具有多重性。盡管作者本人、故事人物白蘭和丁梅斯代爾都認定齊靈渥斯是真正的犯人,但從小說內容本身看也未必盡然。因為他本人也是受害者(戴綠帽子的人),況且他將在英國和美國的大筆遺產留給妻子與他人所生的女兒。同樣,雖然丁梅斯代爾不負眾望,最終承認罪過并此在刑臺上,也未得到人們的斥責,但我們未能不說他的人品中有虛偽和罪惡的一面。至于珠兒,連她的母親也無法理解她。母親有時視她為天使,有時卻稱她為惡魔。對于白蘭,人們更多的是給予同情,因為她需要用一生來補償她的“一夜風流”罪。但在佩帶紅字“A”以贖罪方面,白蘭一方面誠心悔過,善始善終,另一方面卻表現(xiàn)出始終不屈的叛逆心理。她的懺悔與反抗一直交織滋生,有時讓人難辨彼此。
作者簡介
霍桑(1804—1864),美國19世紀后期浪漫主義文學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紅字》一經問世,便引起了巨大轟動。小說以深邃的主題,象征、隱喻等藝術手法的運用而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其中象征手法影響了《白鯨》的作者麥爾維爾、法國的波德萊爾以及現(xiàn)代派文學的象征主義。此外,霍桑對美國文學史上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諸如海明威、菲茲杰拉德、??思{等都產生過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