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簡介
《長恨歌》講述了一個女人四十年的情與愛,被一枝細膩而絢爛的筆寫得哀婉動人,其中交織著上海這所大都市從四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滄海桑田的變遷。生活在上海弄堂里的女人沉壘了無數(shù)理想、幻滅、躁動和怨望,她們對情與愛的追求,她們的成敗,在我們眼前依次展開。王安憶看似平淡卻幽默冷峻的筆調(diào),在對細小瑣碎的生活細節(jié)的津津樂道中,展現(xiàn)時代變遷中的人和城市,被譽為“現(xiàn)代上海史詩”。
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的第三名,被稱作“三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李主任的“金絲雀”,使她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李主任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上日子平淡似水,內(nèi)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復雜關(guān)系,想來都是命里注定,也在艱難的生活與心靈的糾結(jié)中生下女兒薇薇并將她撫養(yǎng)成人。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shù),女兒同學的男朋友為了金錢,把王琦瑤殺死,使其命喪黃泉。
本書榮獲第一屆世界華文文學獎,并于2000年獲得我國文壇上最具榮譽的大獎——茅盾文學獎。
寫作特點
臺灣知名學者王德威曾在《海派作家 又見傳人》一文中評價王安憶,認為她的創(chuàng)作是對海派女作家張愛玲的繼承與補充,都善寫上海的風情與女人,但筆鋒卻不相同,張愛玲是抱著反諷的心情來精雕細琢,而王安憶是平淡的、同情的態(tài)度來講述故事,自創(chuàng)作以來就不斷對小說的創(chuàng)作技巧與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與研究,曾經(jīng)從事過傷痕文學、知青文學、尋根文學的創(chuàng)作,但是創(chuàng)作的題材以知青在鄉(xiāng)村的生活為主,雖然題材單一,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九十年代的《長恨歌》這部長篇小說以龐大的空間建構(gòu)及時間流程,豐富的人物活動敘述了上海的歷史,刻畫了上海的女性,審視了上海的文化。在這部小說中,王安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與突破。
一、獨特的視角:把城市與人生經(jīng)驗聯(lián)系起來
李歐梵教授說:“王安憶的《長恨歌》描寫的不只是一座城市,而是將這座城市寫成一個在歷史研究或個人經(jīng)驗上很難感受到的一種視野。這樣的大手筆,在目前的小說界是非常罕見的,它可說是一部史詩?!边@也是《長恨歌》的獨特之處。我認為文本重要的不是故事發(fā)生的年代,而是寫故事的年代,作者要寫一座城市,便直接跳入小說的發(fā)展進程,人物的人生經(jīng)歷中去發(fā)表對上海這座城市的看法。用細膩的筆調(diào)敘述了上海普通市民王琦瑤坎坷一生的命運,王琦瑤的形象也蘊含了王安憶對上海這座城市的記憶。我把《長恨歌》定義為發(fā)生在都市民間的故事,王安憶把幾個不同的歷史時代作為小說的寫作背景,憑著她對上海的熟悉以及對上海女孩子心理狀態(tài)的細致揣摩,塑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上海小姐”— —王琦瑤這樣一個人物,文本的故事以她為中心展開了一系列生活場景敘述。她是選美選出來的上海三小姐,有著美麗的容貌,在每一個特定年代里,都會出現(xiàn)一個與她有著情感糾結(jié)的男人,雖然是起烘托作用,但在王安憶的筆下也深深留下了屬于他們自己階層的烙印。不同的男人、不同的身份與地位,有高官、有攝影師、有無業(yè)的富二代都試圖占據(jù)她的情感,但又都以失敗告終。
另外,王安憶打破了創(chuàng)作的封閉空間,在她的小說中縱橫交錯有兩個空間:上海與鄔橋,使時間在這兩個空間中自由穿梭。溫儒敏、趙祖謨都曾指出:“城市空間形式成為王安憶敘述文本空間形式,而上海這個城市被塵封多年的神秘感又給了王安憶以歷史的沖動和訴說的可能”。我們可以這樣說王安憶用時間追憶的方式將縱橫交錯兩個空間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這個特征在《長恨歌》中表現(xiàn)尤為突出。王安憶曾自述過:“《長恨歌》是一部非常非常寫實的東西,在那里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我要寫的是一個城市的故事?!蓖ㄟ^對主人公王琦瑤一生細膩的描寫,以一個女性的眼光,以一顆耐得住寂寞,經(jīng)得起沉浮的平凡上海心去看上海,去探索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她有著對生命和美的獨特審美視角。王安憶在《長恨歌》中反復描述在光與暗的轉(zhuǎn)換中永恒流逝的時間,帶有某種虛無的東西,使文本透出一種如煙的塵世感,這也奠定了小說的感情基調(diào)。
二、流露出“尋根”意識
王安憶在《長恨歌》中也流露出了尋根的意識,懷舊的情懷,以及對“家”感傷。家是每個人、每個家的庭安身立命之所和靈魂的棲息地。家也是研究王安憶作品的主要線索,然而,王安憶和張愛玲相比,卻是一個“失根感”很重的人,她雖然是大半輩子都居住在上海,但是她在《紀實與虛構(gòu)》中開篇就說,她的家庭是遷居到上海的外來戶,他們沒有親戚朋友,沒有家族。可以說,這種“失根感”一直伴隨著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歷程,是她尋找種種可能的歸宿的動力所在,所以促使她創(chuàng)作了《長恨歌》這部小說。從現(xiàn)當代文學史研究的意義上看,這部小說,王安憶借一個女人王琦瑤的一生表現(xiàn)出自己對這座城市過去的懷舊,對自己精神的尋根。
在《長恨歌》中,“尋根”不同于以往的尋根文學,作者在這里為上海創(chuàng)造出一種靈韻,而由“懷舊”產(chǎn)生的社會現(xiàn)狀宣告了這種靈韻在消費大眾和商品的海洋里的無可挽回的消散。面對靈韻的慢慢消散,王安憶在寫作上也表現(xiàn)出自身意義的不確定性。
三、對命運的探索
(一)命運與城市
就像許多作家習慣把自己的小說放置在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空間一樣,王安憶將自己小說的故事環(huán)境主要安排在了上海,她說:“我生活在上海,我對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包括語言,上海人的世界觀等一直堅信關(guān)注的”。她創(chuàng)作了許多的關(guān)于上海這座城市和上海人的文學作品。長期以來,由于上海的地理位置和歷史變遷以及經(jīng)濟發(fā)展等很多因素的原因,上海具有了不同于其他城市的誘人魅力,而上海市民的命運也隨著上海的變化而變化的。
談到《長恨歌》時,王安憶曾說過:“在那里邊我寫了一個女人的命運,事實上這個女人只不過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寫的是一個城市的故事?!鄙虾T?9世紀中葉被開辟為通商口岸,然后迅速發(fā)展為金融中心,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為了在這個城市里很好的生活,人們形成了不怕吃苦、勇于追求、不斷進取的精神品質(zhì)。在多元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下,在多層次得經(jīng)濟結(jié)構(gòu)影響下,上海逐漸形成了務實、堅韌、勤勞的精神。開闊上海人的品質(zhì),雅致是上海人的生活情調(diào),精明是上海人的特征。王安憶就是要用一個上海女人的命運來詮釋命運與城市的關(guān)系 。為了突出上海對小說人物命運的影響,王安憶在開篇就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描寫了上海的弄堂、流言、閨閣、鴿子,一起組成了上海城市形象的美麗畫面,寓意就是為了說明作品中人物命運的曲折起伏與上海街道、上海氣氛、上海的精神相關(guān),尤其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深深影響了王琦瑤的一生。上海成全了她,也拋棄了她,繁華的上海是造就她人生悲劇的根源。原因是:首先,多元文化造就了上海城市的寬容本質(zhì)。上海是一個追求時尚、追求情調(diào),追求娛樂的獨特城市,就連募捐賑災的這種慈善活動也會又舉辦上海小姐的選美比賽來籌集。解放后像王琦瑤這樣的人還能過著衣食無憂的平靜而優(yōu)雅的生活,這只有在上海才會成為可能。未婚的王琦瑤住進平安里以后,和康明遜、薩沙保持來往,并且還生下了女兒都沒有受到直接的道德指責和人身攻擊。上海的寬容使得她能夠像正常人一樣生活,平靜的過完自己的一生。寬容的上海也造就了平易近人、善解人意的寬容的上海人,在和李主任交往的過程中,沒有規(guī)定或限制李主任多長時間回來一次,而是讓他來去自由。
其次,繁華的上海造就了上海人的精明雅致,上海人言談舉止都從容鎮(zhèn)靜。王琦瑤在得知自已被選為三小姐之后,沒有歡呼,沒有傲慢,仍然能冷靜的對待周圍的人和事,表現(xiàn)出謙遜和素養(yǎng)。上海人的也總能把自己打扮的雅致得體,引領(lǐng)時尚潮流,成為年輕人追逐和模仿的對象。上海人的日常生活也很有情調(diào),在平凡的日子里,都要吃點心、喝咖啡、跳舞等,上海人經(jīng)過長久的熏陶形成了優(yōu)雅精致的生活風格,既提高了城市的整體格調(diào),也使鄰里間具有了溫馨和睦的融洽氣氛,因而讓他們有滋有味的經(jīng)營著自己的每一天。
(二)命運與性別
站在女權(quán)主義角度看,性別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人物的命運,這體現(xiàn)在人物命運不僅受到長期男權(quán)社會形成的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的制約,也受到了人生歷程遭遇到的異性的影響,更受到自身性別特點和局限的牽制,因此人物的命運也變得更加曲折坎坷。
《長恨歌》中男性人物的自私、懦弱、猥瑣、虛偽使女性的人生經(jīng)歷變得坎坷曲折。作者在這部小說中否定了女性幻想靠男性、依賴愛情來改變命運的觀念。究竟女性應該怎樣來改變自己的命運作者沒有給予正面的回答,但有一點很明確的,女性的命運必須由自己來把握,依靠男性來改變命運只能是女性一廂情愿的卻不切實際的幻想。盡管如此,作者在小說中并沒有讓他筆下的女子居高臨下的鄙視男性的行為,但也未對男性給予嚴厲的譴責,相反是帶著平和的態(tài)度對男性的選擇表示了寬容和理解。和諧家庭是由男女平等才建立的,對此一味的斥責是不對的,因此王安憶在情節(jié)設(shè)計上,在男性人物的行為上都表示了同情和理解,也表現(xiàn)了她對社會中男女關(guān)系的自我獨特認識。
精彩書評
書評一:《虛華落幕的哀傷》
作家三毛說過一句話,世間萬物的來和去都有它的時間,刻意去尋找的東西往往是找不到的。
讀完這本書之后,我第一個感覺就是,我需要寫一篇書評。
女主人公的悲劇人生,讓人唏噓不已,久久不能釋懷,究其根本,是時代造就了這樣的人物還是她自己造就了她的一切悲劇?答案顯然是后者。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弊端,在一個極其美貌的少女家境不太殷實的情況下,任何一個時代的任何一個國度里,都會可能發(fā)生她們?yōu)榱颂摌s和她們所謂的上層社會而出賣靈魂,走上錯誤道路的這樣一個現(xiàn)象。
我們不能說她們下賤卑微,她們是美麗的,她們是無知而懵懂的,她們脆弱,她們渴望被愛,她們不是低級妓女,她們只是渴望在獲得豐厚的物質(zhì)條件的同時更可以獲得愛情和關(guān)懷。
王琦瑤就是這樣一個人,她純潔而且易碎,她在小小的年紀,心里就充滿著大大的夢想,她不甘于平淡的市井生活,她喜歡被鎂燈閃耀的感覺,她喜歡漂亮的衣服,喜歡漂亮的頭飾和戒指,其實每一個女孩都喜歡,只是她格外的美麗,讓她足以暫時輕而易舉地獲得這些。
其實她并不貪財,并不戀慕金錢,她只是喜歡上層社會的時尚和優(yōu)雅,喜歡舞會,喜歡這些而已。
王琦瑤和程先生之所以沒有在一起,是因為王琦瑤并不認為程先生是般配她的人選,其實從頭至尾她的想法始終如此。她美麗得讓全上海震驚,而程先生是一個普通的文藝青年。因此,在權(quán)高位重的李主任追求她的時候,她絲毫沒有拒絕沒有閃躲,甚至她認為把貞操先給李主任這樣的人,是理所應當?shù)模亲詈线m的。她為什么會這么想,其實并不是她認為李主任會給她多少金條,而是一種思維定式告訴她,李主任代表了上層社會,代表權(quán)利和地位,僅此而已。
她并不是孤苦伶仃,她有親人有朋友,也有愛她的程先生,她并不貧窮,她在閨閣里不缺吃不缺穿,她之所以委身于李主任,是因為李主任帶給她一種自身價值實現(xiàn)的感覺,是一種在她心中她人生的質(zhì)的飛躍。
我們可以看到,李主任固然是留戀她的,她也是留戀李主任的,但是這僅僅停留在留戀這個層面,他們沒有轟轟烈烈的戀愛過,他們沒有一起走過每個戀人都會走的那些細小的環(huán)節(jié),他們僅僅是一種相互利用和相互安慰的關(guān)系。雖然王琦瑤為他落淚傷神,這其實只是她在愛麗絲公寓的唯一的寄托使然。
有趣的是,文章并沒有將李主任送她的戒指作為線索,而是將一箱無感情的厚重金條作為線索,直到小說最結(jié)尾。這深刻揭示了,愛情不是維系兩人的關(guān)鍵,利益才是。
李主任遇難后,她回到外婆家平靜了一段時間,這期間遇到的羞澀少阿二也深深的迷上了她。我們可以看到,吸引阿二的不僅僅是王琦瑤迷人的外表,更多的是這個鄉(xiāng)村少年對于“上海"的一種追求和迷戀。他迷戀來自于上海的大都市魅力,迷戀這個女人身上的成熟優(yōu)雅的大上海氣質(zhì),這是不同于那些鄉(xiāng)村女人的氣質(zhì),完美的令人窒息。
而阿二這個角色,以我看來,他是追求浪漫,追求虛榮與繁華的另一個代表,他背井離鄉(xiāng),沒有去上學,而是一個人闖去上??释娛烂妫释匆姺比A都市,還有上層社會。我們不知道他的結(jié)局如何,我們只能看到,心懷大志,或是說好高騖遠的少男少女們,心里對于上層社會的渴望是何等的大,而社會對于他們的忽略和冷漠,卻又是有目共睹的。
王琦瑤回到上海辦起了小診所當起了護士。這與我預期要看到的她淪為妓女的情節(jié)并不相符,也讓我看到這里時心情突然開朗起來,我希望看到的是一個自己獨立自強的女性形象,但是她又一次讓我失望。
在熟悉了嚴家?guī)熌钢?,她去了嚴家?guī)熌傅募抑?,又一次觸碰了她所向往的繁華似錦,看到了漂亮的餐桌,好看的沙發(fā),歐式的味道,上層的感覺,她心里一震,她好像又被迷住了。她感覺到曾經(jīng)自己在上層社會的味道又一次襲來,她抗拒不了,怦然心動,忐忑不安。而這一次,是嚴家?guī)熌傅谋淼堋?/p>
與嚴家?guī)熌傅谋淼艿慕煌?,我們可以看到她獲得的并不是錢財物質(zhì),也不是參加上層社會的舞會帶來的快感,而是虛偽和隱藏,他們不敢當著眾人戀愛同居,他們知道彼此并不合適,男方的家庭背景極好,不可能與昔日的交際花結(jié)為夫妻。他們明知道不可以,他們明知道這終究會是悲劇,他們非要硬著頭皮去由著自己性子來。在王琦瑤這方面看來,她好像又一次實現(xiàn)了人生的價值---和一個富家子弟同居戀愛,而對于嚴家表弟而言,這是人本能的沖動,這是一種人生的初體驗。我們說有愛可言嗎?沒有。這是愛嗎?不是。如果這是愛,他會不顧一切和她在一起,他會不顧一切保護王琦瑤和腹中的骨肉,他沒有,他只是逃避和恐懼,他逃了,不敢再去見她,因為他害怕失去自己的身份,父母的信任和豐厚的產(chǎn)業(yè)。這就是一個年輕男人的人生體驗,他不愛她。
王琦瑤竟然還陷害薩沙做替罪羔羊為了保護嚴師母的表弟不受流言蜚語的干擾,她竭力的保護住了腹中的胎兒,把女兒生了下來。之后程先生的表現(xiàn)真的讓我為之動容,他任勞任怨,對于一生都沒有追逐到的愛人,他仍愛護她,照顧她,完全不辭辛勞,不在乎別人的眼光。我把這稱之為愛,這是真愛。
我們試想,在殘酷的文化大革命里,如果程先生有溫柔美麗的王琦瑤作為妻子照顧他安慰他,有乖巧的女兒在身旁依偎,他還會輕易成為第一批自殺的人嗎?答案我們并不能肯定。
之后的日子作者一筆帶過,女兒薇薇的成長歷程見證了一個時代背景--改革開放。在這段日子里,歷史重演。時尚和潮流又成為女孩們追逐的重點。王琦瑤和薇薇的生活條件并不是富貴榮華,但是我們能看到薇薇的性格,她有個性,有主張,她并不懦弱,也不聰明。她凡事并不好高騖遠,她知足常樂。上天賜給她的雖然是一個沒有父親的家庭,但是她卻擁有了一個富有博學而且善良的丈夫,她遠渡重洋,過著安閑無憂的家庭生活。
女兒的同學張永紅是王琦瑤的翻版,她不停換著男友,不停的挑選人選,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容貌美麗,氣質(zhì)脫俗,她只想找一個條件很好的男人托付終生,想改變自己的窮苦命運,結(jié)果是什么,后來的最滿意的男友只是一個社會的騙子癟三,做著違法的事情揮金如土。
而王琦瑤到了孤老無依靠的時候。她唯一的寄托只剩下了在柜子里的塵封多年的金條。當老克臘這個小她40歲的英俊的年輕人闖入她的生活,在她的懷里給她安慰時她竟然義無反顧想把金條送給他。
因為這時,她真的感受到了,那些金條的價值遠遠不及一個溫暖的懷抱,一個溫馨的陪伴。然而這段畸形戀愛必然沒有任何結(jié)果,這個被稱作老克臘的年輕人在體驗了他懷舊復古的畸戀之后,毅然決然離開了她。
而在夜里,那個社會癟三闖入她家里,為了那盒金條殺人滅口。
碧落黃泉。
到底什么造就了她的人生悲劇,是時代還是她自己。她的一生跨越了4個重要時代,民國時期,新中國,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在這四個時代里,在任何一個時代里她都沒有把握住自己的人生和情感,她每一次的選擇都是一個徹徹底底的錯誤,雖然每一次選擇之后她都可以重新開始,但是她每一次都繼續(xù)選擇徹底地錯誤下去。
在整本書里,我看的不是愛恨情仇,她看起來是個淡然的人,看不出她愛誰,她會不會愛,我看不到。
我看到的只是迷失,徹徹底底的迷失,一次又一次的迷失,把她的人生軌跡推向無盡的痛苦深淵。
當她意識到一個溫暖的充滿愛的家庭,一個全身心的陪伴比一箱子重重的金條,比那些所謂上層社會的舞會,比那些綾羅綢緞都更加珍貴,更加讓人幸福的時候,已經(jīng)碧落黃泉。
她一生所追求的虛華如同她最愛的那條粉紅色旗袍,已經(jīng)皺皺巴巴,褪色變質(zhì),獨自哀傷。
書評二:《浮生一記》
“鴿子從它們的巢里彈射上天空時,在她的窗簾上掠過矯健的身影。對面盆里的夾竹桃開花,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薄@是《長恨歌》結(jié)局。先前的一切聲色光影被一個女人的死亡咽下,生活回復了常態(tài)。而面目上的浪靜風平,撐不住芯子里的暗流涌動。這個不甘心的女人的最后一絲掙扎,將她帶到了當年她夢想開始的地方。這一瞬間,她的身上疊化出一系列蒙太奇:少女,姑娘,婦人,直至容顏老去。一個女人的年華,耗在一個城市的變遷上,而城市的歷史打敗了她。這個最后的啞然,真實是個無聲勝有聲,是個此恨綿綿!
——潛意識里便生出了這樣一個想法:若是窮盡一個女子的方方面面,非得把她做到一個上海的背景下。這里分明是一個作坊:旗幟上誠然打造著的是奢侈品,暗地里卻是三六九等無一不熟的。故而它面上的繁華造的聲勢固然不小,但終究是個拖泥帶水的前臺風景——那些陰污著的狗茍蠅營嚷嚷著的才是真正的城市之聲!這使得久居其中的人算是經(jīng)歷了世面:他們的眼觀六路和裕付自如,仿佛是這個城市的杰作。而寫書的人更是不會捉襟見肘:不必擔著拆了東墻補西墻的心,那素材仿佛是生來供人揮霍的;一個故事可以旁逸斜出許多枝節(jié),自然一個人也可以塑出十二分的風情。
所以王安憶坦言,較于當下的《富萍》,幾年前的《長恨歌》靠的是想象,是萬丈高樓平地起的白手起家。于是,一個紀實上的虛構(gòu)開始在她的筆下凸現(xiàn)。這個精致的杜撰把這個城市所能折射在一個女人身上的東西盡收眼底,因此女主人公王琦瑤的出現(xiàn)帶有一種演出性質(zhì)。為了操辦這個人生,王安憶幾乎糾結(jié)了她所有的心志——那些歷久彌新的場景在她面前展現(xiàn)。
她從民國開始謀劃她的篇章,是將民國的一點“民”意遺風調(diào)到最純粹最耐看的狀態(tài)。這是如今的上?;仡^去拾但總也力不從心的過眼云煙。其時的上海,還不急著去留心自己的前途,一切既是個未知,那么瞎忙著還不如悠閑著。這是上海的懶惰。這種對于未來的輕松的等待使得這個社會從里到外都不露聲色地歇了口氣。政客的周旋著眼于一個“拖延”,文壇則病病歪歪地少了蔥蘢之氣,而人間常態(tài)上的街巷里弄就促成了無數(shù)個小情小調(diào),過日子,實用著的王琦瑤。
王琦瑤的故事從弄堂里開始發(fā)跡,走的是一個中間道路。這個安排頗具匠心,無論她日后向哪個方向發(fā)展,都是個順水推舟,顯不出唐突的。在這個環(huán)境中,她顯出了幾分鶴立雞群。生而具備的敏感和搖曳是她的資本,但還遠遠不能成為她的手段,那敏感和搖曳只是一點脂粉本事,只適合女人間的單打獨斗,即使是勝利,對日后的影響也短淺得很。但畢竟,男人們喜歡這點大方中的謙遜與靦腆,喜歡這點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含蓄與沉著。由此,選秀的“三小姐”的稱號便是名至實歸,她也和上流社會有了一點瓜葛。但,一個初來乍到的新人總需要些支撐局面的力量,這力量便來自李主任。王琦瑤的美談不上驚人,是那種看過之后不妨忘心的,而李主任則記住了她的一點暖心可人。順理成章地,她把自己義無返顧地獻給了李主任。
片場,照相館,上海小姐,李主任,是王琦瑤用前程和青春投進去的東西,在上海解放后卻是一灘子落花與流水。王安憶把王琦瑤的風光作到了頭,接下來是個物極必反。四十年過一生,前一半是大開大合,后一半是忍氣吞聲。這就是冒險家的樂園:昨日快樂,今日憂傷。王琦瑤的生命在此斷作兩截,是歷史的輪子將她身首異處:這一頭是亂花漸欲迷人眼,那一頭則是慢了發(fā)條的鐘,一步慢作三步走,越走越發(fā)現(xiàn)希望是漸漸稀薄——盼頭沒有了,日子就打發(fā)著過了。
成人的王琦瑤,是獨當一面地過生活。骨子里多了一些對世事的忍讓,做什么都是夾著尾巴,留一條后路的。因為被動,周遭的一切便現(xiàn)出了猙獰。她是前朝留下來的一個影,關(guān)心她的是揭她的舊瘡疤,不關(guān)心的則干脆退到了冷眼旁觀的境地。而王琦瑤的愛情便是在此之上的一個收獲。
阿二,康明遜,薩沙,老克臘,是注入王琦瑤生命里的一點活力??蛇@人間畢竟是時過境遷!早個十年也許結(jié)局就皆大歡喜,但若是平鋪直敘的人生,其悲劇美也就大打折扣。于是,阿二成了還是一張白紙的阿二,只是讓人徒生憐惜;康明遜則成了有賊心沒賊膽的粉面少爺;薩沙,老克臘,則更是對半絲半毫的進展就顯出了怯懦。在這些沒有結(jié)果的感情里,王琦瑤的矜持放下了許多,她張開著沒有設(shè)防。她有一種約束中的自由,犧牲中的獲得,她被自己感動和敬佩著。
這幾十年的時光在王琦瑤的身上斷行斷句,而在上海本身對王琦瑤而言卻是面上文章,更是天外文章。但王琦瑤是個木然,讀者卻是個清醒。上海與鄔橋,新上海與舊上海,雖是個兩重天,卻是真?zhèn)€通氣!而人們往往忽視了這個無所不在的變遷,只是知道自己對于天意是甚于蜉蝣的一點微不足道。王安憶在此充分利用了這種心理:這個人群中的明哲保身是游離著的城市精神。她所捕捉到的女人帶著這種精神成全了自己也敗落了自己。她是個地道的上海人,她能體會到這個城市的兼容并蓄,但她改不了她的祖上的遺傳:她身上所散發(fā)的是市俗可以仰見而不能成就的俗貴——上海何嘗不是如此呢?
王安憶的語言稍顯冗長但抱的是拳拳的心,是酸而不澀喉,是理性的誠懇。她是真想讓旁人把這個中情由搞個分明。她不惜動用一切來說明自己的所想。她的語言是個描述,也是個總結(jié):一個女人的年華,一個城市的年華被王安憶作了最貼人心意的決斷。公允地講,上海的歷史是脫不了陰柔氣的十里洋場一般的歷史。偶爾你回頭一看,每一步腳印都成了化石,是叫不醒催不活的!所以在今天,當它的氣質(zhì)從陰氣變?yōu)橛鈺r,這段掌故便是做了流年里的一些靜水深流。
作品目錄
第一部
一、弄堂
二、流言
三、閨閣
四、鴿子
五、王琦瑤
六、片廠
七、開麥拉
八、照片
九、"滬上淑媛"
十、上海小姐
十一、三小姐
十二、程先生
十三、李主任
十四、愛麗絲公寓
十五、愛麗絲的告別
第二部
一、鄔橋
二、外婆
三、阿二
四、阿二的心
五、上海
六、平安里
七、熟客
八、牌友
九、下午茶
十、圍爐在話
十一、康明遜
十二、薩沙
十三、還有一個程先生
十四、分娩
十五、"昔人已乘黃鶴去"
十六、"此處空余黃鶴樓"
第三部
一、薇薇
二、薇薇的時代
三、薇薇的女朋友
四、薇薇的男朋友
五、舞會
六、旅游
七、圣誕節(jié)
八、婚禮
九、去美國
十、老克臘
十一、長腳
十二、禍起蕭墻
十三、碧落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