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介紹
策劃人
大型實景演出《中華泰山·封禪大典》項目的總策劃人是被譽為“實景演出創(chuàng)始人”的著名文化策劃大師梅帥元先生。
梅帥元,男,中國實景演出創(chuàng)始人,著名旅游演出總導演,國家一級編劇。曾任廣西壯劇團團長、廣西雜技
團團長、廣西政協(xié)常委?,F(xiàn)任廣西戲劇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西文華藝術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廣西優(yōu)秀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梅帥元大師作品有《印象劉三姐》、音樂劇《劉海砍樵》、中國都江堰實景演出《道解都江堰》、《封禪大典》
演出模式
實景演出是一種新型的藝術演出模式,其最大的特點在于使用180°全景式的自然山水作舞臺,使用現(xiàn)代的聲光、電技術、舞美制作和大規(guī)模的演員陣容來演繹當地特色文化,觀眾在自然劇場中身臨其境,得到從未有過的視覺與聽覺的感受,是一種全新的、震撼的藝術體驗。 梅帥元先生成功策劃制作了《印象·劉三姐》、《禪宗少林·音樂大典》、《井岡山》等一系列大型實景演出,均成為了當地文化旅游的新亮點,促進了當地旅游的發(fā)展 其中《印象·劉三姐》2007年觀眾100萬人次,票房收入超億元;2008年票房1.7億元。項目帶動陽朔全縣的旅游收入從2003年的4億元猛增至2007年的12億元。
劇場道具
演出的劇場建設在泰山東麓,泰安市大津口鄉(xiāng)艾洼村以西區(qū)域(現(xiàn)泰山天燭峰景區(qū)牌坊處)。主演區(qū)的基本形態(tài)像是一個巨大的封禪臺,在演出燈光的作用與周圍山形林相背景的配合下,它將給觀眾呈現(xiàn)出典型的泰山自然環(huán)境與歷史的意境,隨著演出的進程,舞臺和巨大的LED顯示屏將依次呈現(xiàn)遠古的混沌洪荒、秦的金戈鐵馬,漢代的儒風雅樂、盛唐的萬國朝冕、北宋的藝術情懷、大清的民族融合……現(xiàn)代的聲光技術,將給觀眾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
《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演出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音畫一體,500人的封禪演繹與泰山春夏秋冬的景觀變化,合成了泰山輝煌的交響。
創(chuàng)作背景
泰山封禪是歷代帝王炫耀顯赫業(yè)績的政治大典,曾經讓很多皇帝心馳神往,相傳史前有72位帝王來過泰山封禪,不過真正計入史冊的只有秦以后的12位皇帝。他們在泰山上銘功頌德、揚名顯號,也因此給泰山留下了許多
驚心動魄而又耐人尋味的故事。其中秦、漢、唐、宋、清五個朝代的封禪故事最有說頭。
隨時代變遷,歷史的煙云已經消散,帝王封禪盛大的儀式、華麗的場面,都已漸行漸遠。每當和各地游客朋友們提起泰山封禪時,這個無以倫比的曠世大典總會讓人心馳神往,隨之就會生出一種時過境遷、不得一見的遺憾。
大型實景演出項目《中華泰山·封禪大典》是以泰山文化為創(chuàng)作素材 通過秦、漢、唐、宋、清五朝皇帝登山封禪的歷史背景為創(chuàng)作主線。主要了表現(xiàn)了華夏民族敬畏天地的精神導向 弘揚和歌頌了中國歷史文化上所呈現(xiàn)的“天人合一”精神。
大型實景演出《中華泰山·封禪大典》作為山東省文化旅游重點項目,泰安市委、市政府和泰山管理委員會2009年旅游開發(fā)的重點項目。項目由泰安市泰山封禪大典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一期投資達到2.1億元。
這場演出彌補了泰山多年來的夜間旅游空白,對提高泰山旅游品位、提升泰山品牌將有重要作用。項目的建成將增加在泰安留宿的游客,形成住食、宿、行、娛、游、購一系列需求,演出直接提供600名人員的就業(yè)機會 其中150名是當地農民,這對解決農民工就業(yè)、提高當地農民收入、豐富農民業(yè)余文化生活,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具有積極意義。
演出內容
演出分為序幕、秦、漢、唐、宋、清和尾聲七個章節(jié),總時長約80分鐘。隆重、莊嚴、大氣、富麗堂皇和藝術情懷,是演出內容的基調。
序幕
青山依舊,時間慢慢的
滑動,泰山挑夫每天都在同樣的山路上慢慢的走著······一群參加泰山成年禮的學生說笑著走來,穿梭在山路上,累了在大青石上歇息的老者告訴學生們“登泰山要看山、讀山”隨后在這古老的登山路上老者開始講起泰山古老的歷史故事······
第一幕:金戈鐵馬·秦
秦始皇的封禪,建立在他創(chuàng)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封建帝國的偉大功績之上。從秦朝開始,統(tǒng)一,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統(tǒng)一”是第一場的核心主題。
秦王封禪大典主要是軍祭。在第一幕您將看到兵馬俑軍陣,恢弘威嚴的秦軍方陣和秦始皇向天地宣告天下大一統(tǒng)的自信。
第二幕:儒風雅樂·漢
從漢代開始儒家思想開始成為帝王統(tǒng)治天下的主導思想,在思想上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 也正是因此漢武帝實現(xiàn)了思想領域的統(tǒng)一大業(yè),漢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思想統(tǒng)治的新高度。第二幕表現(xiàn)的是民族“思想的高度”這個核心主題。這個主題的內容載體是對“儒”與“韶樂”的表現(xiàn)……
第三幕:盛世氣象·唐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開放的朝代?!伴_放與氣度”是這一幕表演的主題。
唐高宗的封禪大典,是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也是最輝煌的一次祭典,完整的再現(xiàn)一整套皇家儀仗將成為這幕表演中的一大亮點。
在皇家儀仗的引領下,封禪的隊伍里出現(xiàn)了大量的各國使節(jié)。他們穿著鮮明的民族服飾,跳著新奇的各國舞蹈,表達對大唐文明由衷的敬意。
這幕演出的另一個亮點在于武則天和唐高宗共同主持封禪大典,一主封天,一主禪地的戲劇化情節(jié)。這是一次中國婦女在國家大典中擔任主角的表演。對這種戲劇化情節(jié)濃墨重彩的演繹,將使演出走向一個高潮。
第四幕:藝術王朝·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為無能、懦弱的朝代,然而北宋時期中國的文化藝術卻達到了最輝煌燦爛的頂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建筑、金融、宗教、科學,無不燦然齊備,在世界各民族中領先。這是一次文化藝術的封禪,民族智慧的封禪。
“文化的高峰,藝術的情懷”,是這一幕演出的核心主題。在這一幕中,我們將看到一幅幅徐徐展開的水墨畫面和一首首婉約清新的宋詞小令以及瘦金體書法······歷史的重心將不再是帝王將相,而是每一個辛勤勞作的平民百姓、充滿智慧的蕓蕓眾生……
第五幕:康乾盛世·清
歷史發(fā)展到清代,中國逐步擺脫了長期以來的大漢族主義的狹隘民族觀。清朝的統(tǒng)治者客觀上提升了少數民族在整個中華民族中的地位,帶領中華民族走向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是第五幕的核心主題,借康乾盛世的泰山祭天儀式,展現(xiàn)出這個使中華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大命題。氣勢磅礴的場面將演出推向最后的高潮。
尾聲
一切喧鬧歸于寂靜。
我們將看到泰山山道上的一隊挑夫。他們挑著沉重的擔子向山頂一步一步地邁進。老者的故事講完“秦始皇走了、漢武帝走了、女皇武則天走了、寫字畫畫的真宗皇帝、騎馬打江山的康熙爺都走了,只有泰山還在、我們還在······”
一群參加成人禮的孩子在泰山之巔宣誓成人。
封禪介紹
由來
封禪是古已有之的禮儀。按照《史記·封禪書》張守節(jié)《正義》
解釋:“此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 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边@種看來簡易明了的儀式,何以成為歷代帝王神乎其事 無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奧妙?自《史記·封禪書》出,封禪始于秦始皇之說幾成定論,南宋馬端臨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禪之說是“陋儒之見” “詩書所不載,非事實”。而恰恰是司馬遷在《封禪書》開篇就寫得明明白白,封禪大典“厥曠遠者千有余載,近者數百載,故其儀厥然堙滅,其詳不可得而記聞云”。須知《封禪書》之于司馬遷有極特殊的意義 其父司馬談因病未能隨漢武帝行封禪,作為太史官的終生遺憾,臨終前“執(zhí)遷手泣” 悲嘆,“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邊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馬遷刻骨銘心,剔抉搜羅封禪史料 “殫精竭慮靡辭”以赴?況且司馬遷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從事他的“名山事業(yè)”,使他不敢對泰山封禪著述有絲毫懈怠。由于種種原因,他未能對封禪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馬父子對一這問題的探索和肯定卻明白無誤。無視這一事實,該不該算做“陋儒之見”呢?
如果不抱先入為主的偏見,就不難看到前人對封禪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禮,畢生以“克己復禮”為己任的孔老夫子,曾往來汲汲于泰山,尋覓封禪大禮的遺跡,“觀易姓而王可得而數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數者萬數也”(《韓詩外傳》),以至在向弟子們傳授六藝的時候,尷尬地說:“其俎豆之禮不章,蓋難言之”遺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馬遷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經談到過封禪,可惜《管子》一書中的《封禪篇》早已亡佚,現(xiàn)存該篇是從《史記·封禪書》中補抄的。它保存了關于封禪起源的一段珍貴史料:齊桓公既霸,會諸侯於葵丘,而欲封禪。管仲曰: “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記者十有二焉。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虙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亭亭;顓頊封泰山,禪云云;帝嚳封泰山,禪云云;堯封泰山,禪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薄堵肥贰分杏涊d,作為炎帝后裔的蚩尤“興封禪”,也透出封禪起源的消息。以上諸說 顯示了封禪起源的縱向系統(tǒng)。它雖開法構成信史,卻有重要的參照價值。
意義
封禪的實際意義是什么?這個問題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封禪起源。
漢代班固《白虎通義》說:“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義也。始受命之時,改制應天 天下太平,物成封禪,以告太平也?!?/p>
《五經通義》曰:“天命以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報群神之功?!?/p>
這似乎純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對佑護之功表示答謝,當然更要報告帝王的政績如何顯赫。封禪的具體儀式富有象征性。
班固說:“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禪梁父之基,廣厚也;刻石紀號者,著己之功績以自效也。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阯以報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義》《禮記正義》云:“祭天則燔柴也,天謂日也;祭地,瘞者,祭月也?!?/p>
原來封禪的種種目的與象征,都包含著一層更為深潛的意識:溝通天人之際,協(xié)調天、地、神、人之間的關系,使之達到精神意志與外在行為的和諧統(tǒng)一。
追溯
秦始皇封禪,秦朝統(tǒng)一中國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東方,先到鄒嶧山,行祭禮,刻石頌秦功業(yè)。同時召集齊、魯的儒生稽考封禪禮儀,眾儒生諸說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禮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陽登山。在岱頂行登封禮,并立石頌德。自泰山之陰下山,行降禪禮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時祭文和祭禮秘而不傳。
漢武帝封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漢武帝率群臣東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頂立石。之后,東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禪禮儀:至梁父山禮祠“地主”神;其后舉行封祀禮,在山下東方建封壇,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書;行封祀禮之后,武帝獨與侍中奉車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禮;第二天自岱陰下,按祭后土的禮儀 禪泰山東北麓的肅然山。封禪結束后,漢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賀,并改年號元鼎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縣奉祀泰山,名為奉高縣。此后,漢武帝又曾五次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
漢光武帝封禪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1500余人整修山道 騶騎3000余人在登封臺上壘方石。十五日開始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東南方燔柴祭天。禮畢,乘輦登山,至岱頂少憩后更衣行封禮。二十五日禪梁父山,改年號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禪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扈從儀仗,武后率內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數百里隨行的還有突厥、于闐、波斯、天竺國、倭國、新羅、百濟、高麗等國的使節(jié)和酋長。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處建圓丘祀壇,上面裝飾五色土,號“封祀壇”;在山頂筑壇,廣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高宗行初獻禮畢,武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后在朝覲壇接受群臣朝賀,下詔立“登封”、“降禪”、“朝覲”三碑,稱封祀壇為“舞鶴臺”、登封壇為“萬歲臺”、降禪壇為“景云臺”,改元乾封,改奉高縣為乾封縣。
武則天封禪 武周圣歷二年(公元699年)二月初四,武則天由洛陽赴嵩山封禪。
唐玄宗封禪 唐玄宗于開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貴戚及外邦客使,東至泰山封禪。封禪禮沿襲乾封舊制。封禪后,封泰山神為“天齊王”,禮秩加三公一等,玄宗親自撰書《紀泰山鉻》,勒于岱頂大觀峰,并令中書令張說撰《封祀壇頌》、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壇頌》、禮部尚書蘇撰《朝覲壇頌》,均勒石紀德。
宋真宗封禪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發(fā),千乘萬騎,東封泰山。改乾封縣為奉符縣 封泰山神為“天齊仁圣帝”;封泰山女神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頂唐摩崖東側刻《謝天書述二圣功德銘》 詔王旦撰《封祀壇頌》、王欽若撰《社首壇頌》、陳堯叟撰《朝覲壇頌》,各立碑山下?,F(xiàn)唯王旦《封祀壇頌碑》尚存于岱廟院內。
宋真宗之后,帝王來泰山只舉行祭祀儀式,不再進行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