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起源
(希臘語:?γ?α Σοφ?α,英語: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拉丁語: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語:Ayasofya)是位于現(xiàn)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宗教建筑,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于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筑史”的拜占庭式建筑典范。
大教堂以一位名為索菲亞的圣人而命名,因此稱為“圣索菲亞”(?γ?α Σοφ?α)。這個詞在希臘語里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 τ?? ?γ?α? το? Θεο? Σοφ?α?”,解作“上帝圣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學里的耶穌。
發(fā)展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圣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一度將大教堂轉變?yōu)榍逭嫠?,還將鐘鈴、祭壇、圣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后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筑,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
隨著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建筑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
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清真寺,圣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K?l?? Ali Pa?a Mosque)的模范。
建筑特色
圣索菲亞大教堂是拜占庭式建筑最佳的現(xiàn)存范例,其馬賽克、大理石柱子及裝飾等內景布置極具藝術價值。大教堂的富麗堂皇及精美粉飾令查士丁尼也不禁聲稱:“所羅門!我已經超越了你!”(Νεν^3;κηκ^0; σε Σολομa4;ν)。查士丁尼監(jiān)督著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建造,圣索菲亞大教堂保持著最大教堂的地位達一千年,直至塞維利亞主教座堂的完成。
圣索菲亞大教堂是古代晚期建筑的一大成就,又是拜占庭式建筑的第一個杰作。它在建筑及禮儀方面的影響深遠并普及至正教會、天主教會及穆斯林世界。大教堂最大的圓柱高19至20米,直徑約1.5米,以花崗巖所制,重逾70噸。查士丁尼一世曾下令將巴勒貝克、黎巴嫩的八個科林斯柱式拆卸及運送到君士坦丁堡建造圣索菲亞大教堂。
教堂內部的空間廣闊,結構復雜。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最大直徑達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圓頂,圓頂直徑較萬神廟的穹頂直徑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卻多了四分之一。圓頂下連綿的拱廊使圓頂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個拱形窗戶引進光線,使室內呈現(xiàn)色彩。由于經歷過為數不少的維修,圓頂已經不是絕對圓形的底座,圓頂略呈橢圓,其直徑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間。
圓頂由穹隅支撐,該四個三角凹面磚石結構解決了在矩形地面上豎立圓底穹頂的難題。圓頂的重量通過穹隅,由角落的四條巨型柱子支撐。圓頂看似就在這些柱子的四個大拱形之間浮起。在奧斯曼帝國時代,建筑師米馬爾·希南建造扶壁加以鞏固。
在教堂的東端和西端,拱形缺口由半圓頂伸展,形成了半圓座談間。這種圓頂層次創(chuàng)造了在主圓頂下的廣闊橢圓空間,這在近古時代是前所未有的。即使如此,圓頂的重量依然造成問題,因此需要在外面建造扶壁。
室內地面鋪上了多色大理石、綠白帶紫的斑巖以及金色的馬賽克,在磚塊之上形成外殼。這些覆蓋物掩飾了柱墩,同時使外觀看起來更加明亮。
在外面,簡單的灰泥墻突顯了拱頂及圓頂,而外墻的紅黃之色是十九世紀復修時由建筑師福薩蒂加上的。
圓頂
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圓頂因其建筑師對圓頂的創(chuàng)新想法而使藝術史學家、建筑師及工程師產生了興趣。圓頂由穹隅支撐,這在此前是從未出現(xiàn)的。穹隅可令圓頂得以接駁在下面由柱子組成的方面。穹隅不僅可以達到令人滿意的美學效果,又可穩(wěn)定圓頂的側面,使圓頂的重量得以引向下方。
雖然這種設計有助于穩(wěn)定圓頂及其周邊的墻壁和拱形結構,但是建造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墻壁卻弱化了整體建筑的結構。砌磚工人使用了更多的砂漿,而不是磚,使墻壁較為弱。如果工人能夠在鋪設另一層磚塊之前先讓砂漿凝固,結構會更為穩(wěn)固,但是他們并沒有這樣做。他們在建筑上面架上圓頂,由于下方的砂漿仍未干透,圓頂的重量使墻壁向外彎曲。這使得伊西多拉在重建圓頂之前必須先把內壁建好,垂直的墻壁方能支撐新圓頂的重量。在重建時作出的另一個可能的改動是圓頂的高度,伊西多拉把圓頂的高度提升了大約6米,使側面的力量減弱,圓頂的重量更容易可以卸到墻壁上。
關于原圓頂的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建筑師如何在圓頂的底部擺設40個窗戶。圣索菲亞大教堂聞名于其營造的神秘光線效果充斥在正廳各處,使圓頂看起來懸浮在正廳之上。這大概是由于圓頂的形狀像扇貝殼或傘的內部,傘骨由傘的頂端延伸至底部。這些“傘骨”使圓頂的重量在各個窗戶之間流向穹隅,最終抵達根部。
這些獨特的設計使圣索菲亞大教堂成為近古時代最先進的紀念建筑物。
凈潔甕
在穆拉德三世統(tǒng)治時期,兩個龐大的大理石凈潔甕在帕加馬被帶到圣索菲亞大教堂,它們是來自古希臘時期,由一塊大理石雕刻而成。
前廊及大門
帝國大門是外門廊及內門廊之間的主要大門,是帝王專用的大門。大門之上的拜占庭馬賽克描繪了基督和利奧六世。
外門廊北部的一條斜道通往上層。
上層樓座
上層樓座被設置成馬蹄形,環(huán)繞著教堂正廳,迄至后殿。上層樓座保存著多個馬賽克,那里是供皇后及其宮廷人員專用。保存得最好的馬賽克位于上層樓座的南部。
皇后包廂
皇后包廂位于圣索菲亞大教堂上層樓座的中央?;屎蠹捌鋵m廷人員可在這里觀看在下方舉行的儀式。一顆球形、綠色的石頭標明了皇后的坐駕。
大理石門
圣索菲亞大教堂內的大理石門在上層樓座的南部,供教會會議的參與者使用,他們經大理石門進出會議廳。
布置
當初在查士丁尼的統(tǒng)治下,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墻身鋪上了大理石厚板及拱頂的馬賽克作簡約的設計,在講壇的拱肩處還可見到天使長加百利及米迦勒的馬賽克,示默者保羅贊頌過一些藝術布置。樓座的拱肩則以割切作法來裝潢,以黑色的大理石為底,在其上嵌上珍貴的白色大理石切片,顯示花卉及鳥類的圖案。后來加上了人物馬賽克,它們在圣像破壞運動時期被摧毀?,F(xiàn)存的馬賽克是后圣像破壞運動時期的。各種圣索菲亞大教堂的寶物、圣物、精品及畫像逐漸成為了驚人的珍藏。除了馬賽克,很多人物馬賽克在九世紀后期被添加,包括中央圓頂的基督圖像、鼓室下方的正教會圣人、先知及教會長老、與教堂相關的歷史人物,如伊格內修斯(Ignatius)以及樓座四福音書的一些圖像。
馬賽克
多個世紀以來,圣索菲亞大教堂的馬賽克布置相當華麗。這些馬賽克描繪了圣母瑪利亞、耶穌、圣人、帝王及皇后,還有其他純粹裝飾性的幾何馬賽克。
1204年,君士坦丁堡遭到洗劫,拉丁十字軍肆意破壞城內重要拜占庭建筑的貴重物品,包括圣索菲亞大教堂的黃金馬賽克。組織入侵君士坦丁堡的恩里科·丹多洛把許多劫掠得來的物品運到威尼斯。
圣索菲亞大教堂在1453年變?yōu)榍逭嫠拢捎谝了固m教禁止具象的影像,許多馬賽克都被石膏覆蓋。不過這些馬賽克并沒有被一次性地全部被覆蓋,一些十七世紀的紀錄反映訪客依然可在教堂內看到基督的圖像。在1847年至1849年間,加斯帕雷和朱塞佩·福薩蒂負責修復圣索菲亞大教堂,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讓他們記錄他在修復期間發(fā)現(xiàn)的馬賽克。他們的修復工程不包括維修那些馬賽克,在記錄下這些圖像后,福薩蒂兄弟再將它們覆蓋,包括把教堂中央原先暴露的兩個熾天使馬賽克覆蓋?,F(xiàn)今可在教堂看到四個這些圖像,其中兩個被福薩蒂兄弟復原,以替代在當時已不存在的兩個圖像。福薩蒂兄弟以繪制的方式復原破損的馬賽克,有時更將它們重新設計。福薩蒂兄弟留下的記錄成為了在1894年地震被完成摧毀或部分損毀的馬賽克圖像的原始記錄,這些馬賽克包括位于圓頂的基督神像、今未能識別的“貧困之門”上的一個馬賽克、一個以珠寶裝飾外層的十字架圖像及大量天使、圣人、牧首及教會長老的圖像。缺失的圖像大多位于教堂的兩個鼓室里。
1、帝國大門馬賽克
帝國大門馬賽克位于帝國大門上的鼓室,帝國大門是帝王進出教堂專用的大門。根據分析顯示,帝國大門馬賽克是九世紀晚期至十世紀早期的作品。馬賽克上顯示的光環(huán)可能是代表利奧五世或他的兒子君士坦丁七世向基督神像躬身,馬賽克上的基督神像坐在飾有珠寶的寶座上祝頌,左手拿著一本打開的書籍。書上寫道:“和平與你同在。我是世界的光?!保s翰20:19;20;26;8;12)在基督的兩肩處各有一個圓雕:左方是握有權杖大天使加百利,右方是圣母瑪利亞。這些馬賽克表達了基督將永恒的力量賜予拜占庭皇帝。
2、西南大門馬賽克
西南大門馬賽克位于西南大門的鼓室,來自944年,它在1849年福薩蒂負責復修工作時被發(fā)現(xiàn)。馬賽克上的圣母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雙腳安放在以珍貴小石修飾的臺座上,兒童時代的耶穌在她的膝上,他的左手拿著卷軸,給予祝福。站在圣母左方的是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一世,他把城市的模型送給圣母,在他身邊的文字提到:“圣人及偉大的皇帝君士坦丁”。查士丁尼一世則站在圣母右方,把圣索菲亞大教堂的模型呈給圣母。圣母頭項兩側的圓雕刻有花押字“MP”和“ΘY”,那是“Mētēr”及“Theou”的縮寫,意指“上帝的母親”。
3、后堂馬賽克
后堂馬賽克是后圣像破壞運動時期的首個馬賽克,它是由牧首佛提烏斯一世(Photios I)、拜占庭皇帝米海爾三世及巴西爾一世于867年3月29日揭幕的。后堂馬賽克位于后堂高處的半圓頂。馬賽克上的圣母瑪利亞坐在沒有椅背的寶座上,兒童時期的耶穌在她的膝上,她的雙腳安放在臺座上。這幅馬賽克被相信是復原自六世紀的一幅馬賽克,該馬賽克在圣像破壞運動時被毀壞。這馬賽克被放置在原本是金色的底面上。位于后堂講壇的大天使加百利和米迦勒肖像同樣都是來自9世紀。
4、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
對于第一個來訪的游客來說,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不是太容易能夠找到,它位于第二層天花的暗黑角落處。馬賽克描繪著皇帝亞歷山大全身穿戴著特別服飾,右手持卷軸,左手執(zhí)帶球十字架(Globus cruciger)。1849年,美國拜占庭研究所(Byzantine Institute of America)的創(chuàng)辦人托馬斯·惠特莫爾(Thomas Whittemore)獲得維護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的準許,它被認為在1894年的地震中被摧毀。在惠特莫爾逝世了八年后,研究員羅伯特·范尼斯(Robert Van Nice)在1958年發(fā)現(xiàn)了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的大部分。它不像其他圣索菲亞大教堂的馬賽克那樣被石膏覆蓋,皇帝亞歷山大馬賽克只是被油漆簡單地覆蓋,與周邊的馬賽克圖案沒有兩樣,因此被隱藏得很好?;萏啬獱柕睦^承人保羅·A·安德伍德(Paul A. Underwood)把它清理。
5、女皇佐伊馬賽克
在南樓座東側墻壁上的女皇佐伊馬賽克出自11世紀。馬賽克上的基督神像身穿深藍色長袍(拜占庭藝術的習慣),他坐在金色背景的中央位置,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拿著圣經,在他頭項的兩側分別寫有“IC”及“XC”,意指“耶穌基督”(Iēsous Khristos)。身穿禮服的君士坦丁九世和佐伊女皇分別在耶穌的左右側。君士坦丁九世呈上錢包,象征著他在教堂的奉獻;佐伊女皇手持卷軸,象征著她作出的奉獻。君士坦丁九世頭上的文字寫道:“君士坦丁,上帝基督虔誠地皇帝、羅馬帝王、蒙那馬裘斯”。佐伊女皇頭上的文字寫道:“佐伊,非常虔誠的奧斯古塔”。他們原來的頭部已被刮去,現(xiàn)時那三個是后來替換上的。早期版本的馬賽克可能顯示佐伊女皇的丈夫羅曼努斯三世(Romanus III)或她的養(yǎng)子米海爾四世(Michael IV)。另有一說法認為這幅馬賽克原本是描繪著更早期的皇帝及女皇,后來被換上這個版本。
6、科穆寧馬賽克
科穆寧馬賽克與女皇佐伊馬賽克同樣位于南樓座東側墻壁,出自1122年。馬賽克上的圣母瑪利亞如同其他拜占庭藝一樣身穿深藍色長袍,她把兒童時的耶穌抱在膝上,耶穌以右手祝頌的同時左手執(zhí)卷軸。約翰二世站在圣母右側,身穿鑲有貴石的服裝,他呈上錢包,表示皇室對教堂的奉獻。女皇伊林娜站在圣母左側,她身穿禮服呈上卷宗。鄰近的一條壁柱描繪著他們的長子亞歷克修斯·科穆寧,他憂傷的臉容反映他在1122年死于結核。從這幅馬賽克可以看得到它與女皇佐伊馬賽克的分別??颇聦庱R賽克上的人物面容更為逼真,不再使用理想化表述。馬賽克上的伊林娜女皇有著一頭編成辮子的金發(fā),顯示她的匈牙利血統(tǒng),而約翰二世的面目威嚴。
7、三圣像馬賽克
三圣像馬賽克可能出自1261年,它被用來表示結束了57年羅馬天主教的統(tǒng)治,回歸正教信仰。這是第三幅位于上層帝王樓座的馬賽克。三圣像馬賽克因人物面目柔和、神情和善及其格調而被廣認為圣索菲亞大教堂最精良的馬賽克。該馬賽克的風格與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意大利畫家近似,如杜喬(Duccio)。馬賽克上圣母瑪利亞及圣若翰洗者的面部輪廓只露出四分之三,他們祈求基督神像能在最后的審判憐憫人類。馬賽克下半部已嚴重敗壞,大概是因為馬賽克鄰近窗戶,受到雨水沖刷。該馬賽克被視為拜占庭圖畫藝術復興的起始。
8、北鼓室馬賽克
北鼓室馬賽克展示了多位圣人,該馬賽克的位置相當高,無法觸及,因而能夠保存至今。馬賽克描寫身穿十字架白袍的約翰一世及伊格內修斯站立,手持鑲有寶石的圣經,他們的名字以希臘文寫在塑像的四周,讓訪客得以辨識。其他鼓室的馬賽克未能保存不是由于奧斯曼征服者的故意破壞,而是因為頻繁的地震。
九、二十世紀的復原
1930年代,來自美國拜占庭研究所、托馬斯·惠特莫爾率領的一支隊伍發(fā)現(xiàn)了許多馬賽克。他們決定把那些被石膏掩蓋的簡單十字架馬賽克原封不動,而把其他主要的馬賽克揭露。 作為一所歷史悠久的教堂和清真寺,復原工作面臨特殊的挑戰(zhàn)?;叫は耨R賽克雖然逐漸被揭露,但一些重要、歷史著名的伊斯蘭藝術可能因此而被摧毀。復原者嘗試在保存基督教及伊斯蘭文化之間取得平衡。教堂正廳圓頂上的伊斯蘭書法是否應移除更引發(fā)了爭議,因為在書法之下覆蓋著基督馬賽克(假設馬賽克仍完好)。
叫拜樓
教堂西南方的叫拜樓以紅磚建造,而其余三座叫拜樓則以白色的石灰石及沙石建造,當中東北方較為狹窄的一座是巴耶濟德二世所興建的,西方兩座較大的叫拜樓是塞利姆二世所建的,由奧斯曼帝國著名的建筑師米馬爾·希南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