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梁特點
南宋寶佑年間始建石墩木梁橋長200米高17米,寬5.3米,橋成至清,曾7 次毀于火,14次毀于水,1918年軍閥縱火將橋燒毀,1924年重修,全長190米,寬8米,高12米,最大跨徑16米,基深14米,并于橋中建支橋接通狀元洲,支橋長45米,6孔。[3] 三大特色
一,橋的跨度大,是目前湖南省境內(nèi)保存最好、跨度最大的石拱橋。 二,有保存完整的名人所題橋名橋碑。 三,文字史料詳實,從明代至民國的《淥江橋記》就有十一種之多。
歷史沿革
南宋
南宋末,元兵圍潭洲(長沙),所屬瀏陽、攸縣、醴陵等縣遭兵燹,淥江橋毀。元至正五年(1245)修復(fù),改名至正橋。至正十二年,毀于紅巾軍與元兵的戰(zhàn)事。
明
明洪武十二年(1369),修復(fù)淥江橋。永樂元年毀于火。此后近80年間,主要靠船渡。成化十八年(1482)起,開始架設(shè)經(jīng)狀元洲到南門的浮橋。如是,建橋即撤浮橋,橋毀又架浮橋。明代橋名還曾用“樂樂”、“惠民”。
清
清初,衡、湘、瀏、醴、攸等地,明朝的湖廣總督統(tǒng)兵與李自成舊部間、明軍與清兵間反復(fù)攻占,淥江橋與縣城被毀。清乾隆十七年至四十一年(1752-1776),縣紳彭之冕捐銀萬余兩,兩次重修,一次維修。為加固木梁,每3株大樹,用鐵條貫連一體,一縱一橫,多層疊架。橋面兩旁建板亭小店數(shù)十,如步入街市。后毀于火,全縣集資,舉彭督修,并在橋面鋪三合土以防火。
民國
民國8年(1919),北軍從醴陵敗退,縱火燒城的同時,在橋面挖坑數(shù)十,中塞棉絮,灌煤油澆橋。為長久計,富紳陳盛芳于民國13年倡議建石拱橋,并捐銀元3.4萬元、田租250石,連同原橋會資金2.6萬銀元,政府撥款和全縣認捐,共籌銀元25萬元有余。由南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傅熊湘主修,陳盛芳為工程經(jīng)理,陳碧元為工程師,在原橋址上游約50米處,修建長186.7米,寬8米,2臺、9墩、10孔的石拱橋。橋側(cè)有引橋與狀元洲連接,洲上建有橋公所。1925年竣工。康有為題“淥江橋”3字,傅熊湘撰并書的淥江橋碑文,均刻嵌于下首橋側(cè)。
1927年9月12日,秋收暴動的醴陵農(nóng)軍與安源的工農(nóng)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會師,攻入縣城,中路軍曾直逼淥江橋頭。1928年1月和2月兩次組織農(nóng)軍攻城,均在淥江橋激戰(zhàn)??谷諔?zhàn)爭時醴陵一度淪陷,橋欄略有損壞。經(jīng)歷無數(shù)次洪水和戰(zhàn)火,淥江石拱橋僅小有損破,經(jīng)修繕復(fù)原。
建國后1986年,淥江橋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3月5日,淥江橋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