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城古祠堂多。一個多民族居住的偏邑山縣,36萬多人口,280多家姓氏,保留著始于宋元、盛于明清的古祠堂710余座,大小不一,風格各異,星羅棋布,并有金山、津江等古祠堂群,有8座古祠堂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汝城古祠堂美。美在華麗、凝重、莊嚴,美在滄桑、古樸、久遠,美在豐厚、載物、適用。從選址造型、布局朝向、風水環(huán)境到山水田林路、門坪巷房墻的整體和諧,從建筑法式型制、結構風格、取材用料到雕塑油畫漆飾的精工細作,動靜有致,流光溢彩,天人合一。欣賞一座古祠,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
汝城古祠堂價值高。作為歷史的遺產,是歷史的見證、歷史的記載、歷史的濃縮、歷史的標本。作為建筑的遺產,其本身、其所附、其所載、其所涉,均有深厚的文物價值,是研究古文化、古建筑、古民俗、古宗法、古遷徙不可或缺的資源。作為文化的遺產,詩詞楹聯(lián)賦、碑刻雕塑鏤、牌匾額堂號與族譜及族訓家規(guī)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筑起了祠堂文化的大觀園。
金山葉氏家廟、盧氏家廟、津江朱氏祠堂、廣安所李氏宗祠、外沙太保第、益道繡衣坊(含范氏家廟、中丞公祠)等古建筑,這些古建筑工藝精湛,恢弘氣派,保存完整,建造時代早,代表著汝城古祠堂文化之精髓,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
汝城古祠堂多達三百多個,在環(huán)境美學上很有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以“天人合一”、 因地制宜、利用和改善環(huán)境的傳統(tǒng)環(huán)境美學思想為指導,根據(jù)實際地形空間和實際需要,采用多種不同表現(xiàn)手法,達到環(huán)境與自然和諧和激勵后人的目的。由于祠堂的主要作用是供奉祖先和舉辦大型活動,是全村全族建筑的龍頭。在民間,祠堂的好壞影響全村的發(fā)展。古祠堂因此在外形、選址、室內布置、座向、大門、門前門后的環(huán)境建筑、道路、水木等在環(huán)境美學上都得為祠堂占據(jù)龍頭地位服務,從而確保祠堂在全村建筑中的首要地位。充分體現(xiàn)古人個體服務集體、局部服務整體、整體與自然和諧、和諧促進發(fā)展的設計理念。
案例一、金山古祠堂群環(huán)境美學賞析
金山古祠堂群的環(huán)境情況,盧氏家廟“敘倫堂”。敘倫堂座西南向東北,面闊三間,縱深三進,三重封火山墻。用“三”數(shù)者,取“三生萬物”之意。長30.4米、寬9.2米、占地366.8平方米。主大門左右各有一條大小相同的側門,有主次分明、左右對稱之美感。檐下如意斗拱下額枋浮雕多種彩繪圖案,雕有龍鳳八仙、雙龍戲珠,栩栩如生,八仙是神通廣大無所不能的神仙,龍鳳至尊至貴,有向往富貴之義。額枋正中書有“南楚名家”等字,大門顏色以紅色為主,內有天井2個采光,有天地氣場相通之意,旨在“天人合一”。門前18米左右有一個直徑30米左右的半圓形池塘,“氣聚成水,氣動成風”,池塘有聚氣之功。池塘之外有數(shù)千米的空曠之地,暗示“門前開闊、鵬程萬里”。祠堂的左右兩邊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三分之二左右,左右基本對稱、其位置都在祠堂稍后一尺左右。遠遠看來,祠堂就像一個龍頭帶領一群子孫向前邁進。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尊重并繼承祖先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個體發(fā)展服從整體和諧的設計思想。前廳近墻壁處左右各有一個閣樓以儲物品用,這是從實用角度設計的,為家族舉辦活動儲物品用。進入祠堂的道路圍繞池塘從兩側面而入,避免道路直沖而入對祠堂形成直沖煞氣。敘倫堂的環(huán)境設計既重視實際功用,又重視整體和諧。
在敘倫堂東北方半里左右是葉氏家廟的敦本堂,由家廟和朝門組成。葉氏家廟座南朝北,三間三進二天井。長23.9米寬6.86米,前有6米有居民房,與左右兩邊的居民房圍至朝門,居民房祠堂大門的一半高,一般來講門前不應有居民房,古人為何要如此設計?原來葉氏家廟座南朝北,北風是冷風,北在后天八卦為坎,坎為水,水主寒,北方的先天八卦為坤,坤為老陰,為陰氣過重,加之其北方空曠,為水氣太重,故用居民房在門前稍擋寒風。體現(xiàn)個體服務整體的團隊精神。朝門在大門的東北方,先天八卦為震,震為木,木能化水生火,故此朝門起了通關暖身的作用,后天八卦東北為艮卦,五行為土有制水之功。從而解決了北方水氣過重的不足。此種格局,朝門起通關作用,變不利為有利,難怪此朝門是汝城有名的三條半朝門之一,足以體現(xiàn)古人改善環(huán)境的無窮智慧。朝門長9.2米、寬7.6米的,朝門前面16米左右有一個攻20多米寬15米左右的水池,水能聚氣,水池前面幾里空曠地之外有較高的朝山,朝山在氣勢上有擋風護衛(wèi)的作用。祠堂鴻門梁雕有雙龍戲珠、云水環(huán)繞,營造一種喜慶如意的氛圍。梁枋上懸桂著“葉氏家廟”匾額。家廟左右兩邊的居民房面朝祠堂。有朝拜祖先之意。敦本堂的環(huán)境設計是古人改善環(huán)境的典范。是傳統(tǒng)環(huán)境美學應用的精典。
金山古祠堂群還包括李氏家廟的隴西堂,隴西堂座南朝北,長20.7米,寬10.33米,占地面積240平方米。其環(huán)境美學以實用為主,以環(huán)境和諧為目的,在此不作詳述,可自行實地考查。敘倫堂、敦本堂、隴西堂的位置整體布局呈一個等邊三角形,三角形有穩(wěn)定作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充分體現(xiàn)了盧、葉、李姓三個家族人同舟共濟、和睦相處、共同發(fā)展的和諧關系。在環(huán)境美學上做到了不偏不倚、整體平衡、和諧發(fā)展。這正是傳統(tǒng)環(huán)境美學精髓之所在。
實例二、黃氏家廟環(huán)境美學賞析
黃氏家廟坐落在田莊鄉(xiāng)洪流村,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六年。整座祠堂由院坪、朝門、門樓、四廳三天井組成。黃氏家廟座西朝東,長37.4米寬8.3米,高6米,坐方是高山峻嶺,向方門前15米左右有直徑20米左右的半圓形水池,水池前百米左右有一條小江,江水自北流向南方,小江前有一小山脈從南而來到祠堂的東北方位而止。這正是游龍戲水之風水貴格。從環(huán)境美學的角度講,門前有水、水有山護,此乃山水相映,山清水秀,令人心曠神怡。門樓上部橫額上榜書“黃氏家廟”四字。其下是大門,門高2.6米、寬1.4米,左右各置一石鼓,雕刻精美,既有藝術價值又守戶看門的作用。進入大門,分四廳,每兩廳間設天井采光,且每廳從前至后層層升高。從形勢上看,坐方層層上升有厚實穩(wěn)重之美感。祠堂的左右兩邊是居民住宅,其高度都在祠堂三分之二左右,兩邊對稱。院坪東向一座朝門,朝門兩側有內半圓圍墻,似有抱水而入之勢。朝門前16米左右有一2畝左右的水池,水平如鏡、長年不涸。粗看此前方有江,水氣過重,為何古人在前面還設計水池?祠堂位置為何離山太近?筆者起初難解其妙,于是登上山頂,只見村莊空間猶如一條圓柱形,而祠堂正在圓柱中部,如不緊靠座山,則難承受兩邊強大氣場的壓力,相當整個空間的黃金分割點。由于前方水氣較大,祠堂采取加長進深的方法,利于聚氣。這可能就是黃氏家廟進深長的根本原因之一。黃氏家廟根據(jù)地形空間來設計祠堂形狀、座向、明堂等方法,正是傳統(tǒng)環(huán)境美學因地制宜應用的典型示范。也是當今環(huán)境美設計的根本原則之一。
實例三:李氏宗祠環(huán)境美學賞析
李氏宗祠位于土橋鎮(zhèn)土橋村李家,座西朝東,面闊三開間,長32.31米,寬11.27米,占地面364平方米。由門樓、前廳、中廳、后廳、天井、廚房組成。門樓不高,沒有金山敘倫堂的門樓高大宏偉,近看似乎氣勢不夠雄壯,但遠遠看來,有一種穩(wěn)重厚實的美感。古人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李家地處土橋空間太寬闊,氣流較快較大,門樓太高易被風所損,氣流較快難以聚氣,因此沒有設計較高門樓。體現(xiàn)了 “崇尚自然”、“師法自然”環(huán)境美學思想。再者李氏宗祠是為嘉獎明代著名武將李興所建,武者勇猛而穩(wěn)重,與當時情形相符。鴻門梁雕有雙龍戲珠,大門上高懸皇帝所錫“欽贈鐵券”以示皇恩浩蕩和以國為家。宗祠正中開一大門為門正,以納正氣,兩側次間各開一小門,大小相當,有對稱美感。門上畫門神守門,以體現(xiàn)神靈護佑。門前有半圓形水池,為明堂為聚氣之用,用半圓形是因乾為天、天圓地方,祠堂的外形總體呈長方形,地為方,有天地合一,天地氣場相融之意。前廳、中廳、后廳之門用兩個天井隔開既有采光排水之功能,又體現(xiàn)天氣下降、地氣上升的祥瑞氣氛。李氏宗祠左右兩邊有居民房,居民房高度相當,前棟略比后棟者稍矮一點,從前至后有棟棟疊高之勢。李氏宗祠里面還有4副條幅及一幅對聯(lián)和一通石雕“圣旨”既有裝飾作用,又有激勵后人的作用。綜合起來,李氏宗祠在環(huán)境美學上是因地制宜,因需設計,以美觀實用為主,融建筑藝術和各種雕塑藝術于一體,最終實現(xiàn)人文與自然的平衡發(fā)展。
綜上所述,難以全面概括汝城古祠堂的環(huán)境美學精華。汝城古祠堂三百個,每個祠堂所處的環(huán)境格局不同,環(huán)境美學設計也就不同,各有特色,無一雷同。但大多是以“天人合一”“五行和諧相生”“五氣順布有情”、以大局為重、與自然和諧為指導,根據(jù)當時所需、當?shù)丨h(huán)境格局實情,以實用美觀為主,采用多種表現(xiàn)手法,集各種藝術于一體,做到既外形穩(wěn)重又氣勢磅礴;既整體氣場溫和,又與自然和諧相處。汝城古祠堂的環(huán)境美學理念仍可用于現(xiàn)代建筑,它的設計精神為未來講究與自然諧調的建筑,“可持續(xù)發(fā)展”開辟了道路,為當今環(huán)境美學的發(fā)展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