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遺存
遺跡中采集到的遺物有鐵硫、鐵渣、生鐵塊、生鐵鑄件、木炭、鐵刀、鐵矛、鐵幣、碾輪、銘文磚、錢幣和當時工人使用的青瓷執(zhí)壺、青瓷碗、醬褐釉雙系壺、黑釉執(zhí)壺、青瓷盞、白釉折唇碗、乳白釉盞、乳白釉卷唇碗、乳白釉高圈足碗、影青瓷盞、乳白釉折唇碗、影青瓷臥足碟、影青瓷碗等殘片。其中銘文磚兩側壓印陽文銘文,右側:“袁州府提調官通判隋斌、司吏任俊分宜縣提調官典史邢、司吏張用韶”,左側:“總甲陳文彬甲首梁潮佐小甲張汗具窯匠袁尚 造磚夫人張汗具鄧昭。
在鐵坑村東南面的鳳凰山鐵礦遺址、茶山里等處發(fā)現因村民采掘褐鐵礦粉而暴露的古代冶鐵爐、鑄模共數十座。其中有一座冶鐵爐、四座鑄模保存較好,為了解其基本結構,考古工作者曾對其中的一座冶鐵爐和茶山里的兩座鑄模進行了清理。
據史料記載,鳳凰山地區(qū)的采礦、冶鐵歷史早在唐朝晚期就已開始,宋朝時期的采礦、煉鐵業(yè)相當發(fā)達,官府曾專門在此設置“貴山鐵務”作為管理鐵業(yè)的官方機構。明朝鳳凰山采礦業(yè)達到鼎盛,出產的鐵占全國總量的五分之一。從晚唐至明清,爐火不斷,是新余鋼城之名的佐證,也見證了我國鐵礦歷史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