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漢開國皇帝劉知遠(895-948),河東太原人,其先祖為沙陀部人。劉知遠于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即皇帝位,建國號為漢,定都汴梁(今河南開封)。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二十七,其病故于萬歲殿,三月上封為“睿文圣武肅孝皇帝”,廟號高祖,十一月葬于睿陵。
漢高祖劉知遠
睿陵寶頂為覆碗狀,高約8米。在墓冢的東西南北四面約100米至200米處,原有四闕石獸。神道長約80米,寬約40米自北向南依次排列著文臣、武吏和各類石獸俑。神道石刻在歷史的長河中雖有不同程度的損毀,但至新中國成立初期,神道實物和總體格局尚未受到大的破壞,仍保持著帝陵的宏偉氣勢。1966年平整土地 ,神道石刻基本上被破壞殆盡,僅留兩個石獅存于禹州市文管所。
后漢隱帝劉承祐(930-951),后漢的最后一位皇帝,高祖劉知遠和李皇后之子。948年---950年在位,后漢高祖乾祐元年(948年),劉知遠死后隱帝即位,繼續(xù)沿用后漢高祖年號乾祐,派郭威鎮(zhèn)壓起義,但由于猜忌郭威有不臣之心,誅殺了郭威子孫全家引發(fā)郭威兵變,后漢隱帝乾祐二年(950年)郭威攻陷都城汴京,時年21歲的劉承祐被殺,后漢亡,葬于穎陵(俗稱咬臍郎墓),“文化大革命”中被群眾掘開夷為平地,神道石刻被悉數(shù)砸毀,僅存部分埋于地下。
劉承佑
后漢高后陵:又名李三娘墳,是劉知遠皇后李氏的陵墓,位于淺井鄉(xiāng)麻地川村。李氏954年死后,葬于睿陵東側(cè)約10公里處。高后陵前的神道石刻及翁仲神獸現(xiàn)已大部不存,現(xiàn)僅存頭部已殘失的文吏俑兩個,石獸兩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