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洲寺塔,亦稱泗水塔,菩提寺塔,為原菩提寺舊名泗洲院的重要建筑,泗洲寺塔為八角十級仿木構(gòu)樓閣式磚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泗洲寺塔亦稱菩提寺塔,始建于宋紹圣二年(1095年),位于原菩提寺院內(nèi),現(xiàn)寺已不存。泗洲寺塔為仿木結(jié)構(gòu)樓閣式磚塔,外形系八棱錐形,共11級,高49.75米。第一級直徑7.6米,塔基邊長5.86米。塔內(nèi)有磚砌心柱,柱周圍筑螺旋臺階可登塔頂;第二級塔外壁嵌有59尊釋迦牟尼佛像;第四級塔外壁嵌有6尊佛像,佛像高21厘米,端坐于蓮花須彌座上。塔身翼角為雕制龍首80條,懸于塔身外33厘米,龍首口內(nèi)銜鐵環(huán),環(huán)下系風(fēng)鐸,風(fēng)起鐘響,梵音清幽。塔頂為八條攢尖式,覆綠琉璃瓦飾、覆蓮及覆缽寶瓶組成。泗洲寺塔頂端有時會冒出“白煙”(系集聚的蠓蟲),名為“古塔凌煙”,清代被評為唐河八大景之一。
根據(jù)志書和塔內(nèi)碑刻記載。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僧智福重建,萬歷七年(公元1579年)雷霆毀其頂,知縣劉懋中葺之,萬歷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又為雷霆毀其二級,知縣黃茂踵修如故,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修寶塔階級。
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