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范仲淹墓位于今伊川縣彭婆鄉(xiāng)許營村北約半公里處,距縣城17公里,離洛陽25公里,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嵩山少林位其左,伊河之水出其右,山重水復,氣聚風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依萬安山,南面曲河水,東臨九龍山,西望龍門山。墓地內古柏林立,共達520余株。墓地分前后兩域,總面積約35畝。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還有石坊、石翁仲、石羊、石馬等數(shù)件。
范氏祠堂也在前域,一旁的饗堂內懸藍底紅字匾“以道自任”,為清代光緒帝所題。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其中兩側范文正公神道碑的碑額為宋仁宗親書的“褒賢之碑”四字,碑文為隸書,由宋代名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撰寫,范氏好友王洙書丹。祠堂后有范仲淹墓、仲淹母秦國太夫人墓及仲淹長子純佑墓。后域前部為仲淹次子純仁墓,其后有三子純禮、四子純粹墓及孫輩墓。再后十余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一般墓葬排列順序,多為父后子前孫更前。范墓則為仲淹墓最前,長子緊隨,次子、孫輩遠遠在后,故俗稱為“扯兒背孫”,較為獨特。
范仲淹墓墓地分前后兩域,總面積約35畝。前域有一間青磚青瓦鋪成的山門,前域饗堂內懸藍底紅字匾"以道自任",為1901年光緒皇帝由西安返京路過洛陽時所題。祠堂前有幾通高大石碑,護有青磚碑樓,再后十余米,另有唐代尚書裴遵慶墓。
墓主生平
北宋中葉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字希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士,官到參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青少年時期,在日食兩餐冷粥的困境中堅持刻苦攻讀,甚至五年未嘗解衣就枕,這番艱苦生活的磨煉,使他后來始終能以清廉律已,關心人民疾苦,不忘“憂天下”的初志。中年做官后,接連上書議論國事,譏切時弊。后得罪宰相呂夷簡,貶饒州??刀ㄔ?1040),邊事緊急,曾提出十條建議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頓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蔭官,引起腐朽官僚勢力的不滿,攻擊他引用朋黨,迫使離朝,“慶歷新政”即此結束。后于赴穎州途中病死。
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先驅。他意識到宋初數(shù)十年來文章柔靡、風俗巧偽的危害,強調繼承歷史上進步的文學傳統(tǒng),并推薦當代能堅持風雅比興傳統(tǒng)的好作品,自己的詩文也代表著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進步方向。他的論說文旨在闡明民為邦本的重要性,議論風發(fā),具有奪人的氣勢。詩歌方面,堅持風雅傳統(tǒng),詩風古樸,有散文化及多議論的傾向,以《四民歌》為代表。詞存五首, 《漁家傲》為其名作,寫戌邊生涯,以身許國的英雄氣概及憂國思鄉(xiāng)的悲涼情懷表達得協(xié)和統(tǒng)一,開拓了宋詞的表現(xiàn)領域。有《范文正公集》 。
現(xiàn)今狀況
范園廣場門前大約有四、五畝大的停車場上,已經長滿了荒草,沒有停一輛車,停車場上還擺著當?shù)卮迕駝偸盏那锛Z。范園廣場上有一坐高大的范仲淹雕像,雕像中的范文正公身著官服,遙望著遠方,有著無盡的威嚴。從雕像后面的碑文上來看,這個雕像是2002年是一個叫作范振國的范氏后人,花了20多萬立起來的,據(jù)旁邊的村民介紹,范振國是伊川縣很出名的商人,所以在此立了范仲淹的雕像。雕像的旁邊,立著范園為國家級保護文物的碑。
1994年,范仲淹墓被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縣里將范園前半部分圈了一個圍墻,專門成立了一個文管會,但是平時只是不定期派人來看看,還在一個破舊的房子前邊掛了一塊管委會的牌子。這時候在村里當領導的范欽臣老先生退了下來,被村里指派到范園當起了業(yè)余文物保護員。
葬伊川之謎
范仲淹是蘇州吳縣(今蘇州市)人,生前從沒有在伊川工作過,又是死在徐州,怎么就將家族墓地選在伊川了呢?
據(jù)考證,范仲淹是漢代清詔使汝南(今河南郾城)征差范滂的后人,祖籍在今天陜西的彬縣,他的10代祖范履冰在唐朝武則天時期當過宰相,那時舉家遷到長安,后來,他的4代祖,也就是他爺爺?shù)母赣H,被朝廷任命為浙江麗水縣丞。其間,因為中原戰(zhàn)亂滯留在了南方,范家從此在蘇州吳縣定居下來。范仲淹生前在給他哥哥的信中曾經說過“我本北人,北人淳厚”之類的話。不難看出,范仲淹始終有一種北方的情結。
范家雖然世代為官,但范仲淹的命運卻頗為坎坷。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在徐州過世,家境從此變得窘困起來。兩年后,母親謝氏帶著他改嫁到了山東長山縣朱文翰家,范仲淹也更名為朱說。童年時的范仲淹學習非??炭?,留下了不少動人的故事。據(jù)說當年范仲淹在山東長山縣附近的醴泉寺讀書時,經常徹夜不眠,等到僧人們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臥。他每天只用一把米,煮成稀粥,放涼凝固后,用木棍劃成4塊,再掐一點叫作“虀”的野草當菜,早晚各吃兩塊。這就是后人廣為流傳的“劃粥斷虀”的典故。
人物軼事
文正公小的時候和大多數(shù)喪父失母寄人籬下的孩子一樣,有著不同尋常的成長經歷。一次他看到朱家兄弟的浪費行為,便好言規(guī)勸,朱家兄弟脫口說道:“我花的是朱家的錢,關你什么事?”范仲淹聽了一愣,覺得話中有話,不斷追問下才有人告訴了他的身世。這件事發(fā)生后范仲淹變化很大,他從此下定決心獨立生活,并毅然辭別母親到南京(今商丘市)應天府書院求學。 公元1015年,范仲淹考中進士,被任命到安徽省廣德市一帶當了個審理案件的九品小官。從此他把母親接到身邊,贍養(yǎng)侍奉。這個時期,范仲淹作出了其人生中一次重要決定,他回到蘇州要求重歸范氏家族,但遭到家族的拒絕。無奈之下,范仲淹最終作出“只求復姓,別無他寄”的承諾,方才恢復了原來的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范仲淹生前曾幾次向仁宗建議從開封遷都洛陽,他認為洛陽與開封相比,據(jù)險可守,更適合作為國都。雖然他的建議最終未被采納,但他對洛陽始終情有獨鐘。
相關傳說
當?shù)乩习傩罩虚g還流傳著賜葬的說法,一種說法是:這里本來是大宋皇帝看中的陵園,后來發(fā)現(xiàn)前面的河叫曲水河,不吉利,就賜給了范仲淹;還有一種傳說更離奇,說皇帝的女兒嫁給了范仲淹的兒子,一天,她哭著對父親說,你把我嫁給了范家,他們家窮得連塊墓地都沒有,皇帝當然知道女兒的意圖,就把這塊墓地賜給了范家。
與姚崇墓相鄰
姚崇是唐代名相,歷任武則天、睿宗、玄宗3朝宰相。其執(zhí)政期間,禁止宦官、貴戚干預朝政,禁絕營建佛寺道觀,淘汰僧尼,強令歸農,是后人公認的一個對歷史發(fā)展有貢獻的封建官僚。
姚崇墓就在范仲淹墓園東邊三四百米的地方,一片麥田中間,3通墓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據(jù)說原來墓地規(guī)模很大,姚崇和他的母親及其一個曾孫都埋葬在這里,1958年平整土地時,姚氏墓冢被毀,僅留下一通4米多高的神道碑,1983年,姚氏后裔恢復墓冢時,又立了兩塊記錄修復情況的墓碑。
姚崇和范仲淹有著相似的人生經歷,姚崇祖籍河南陜縣,其父去世后,母親改嫁到一個姓黃的人家,后來姚崇當了宰相,曾問其母:將來百年以后是否與父親合葬一處,其母回答說:人若有靈,縱隔千里也能相知,人若無靈,即便埋在一起也是枉然。于是后來姚崇就將母親葬在了萬安山下。范仲淹當年就是看了姚崇和他母親的墓以后受到啟發(fā),將自己家族的墓地定在這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