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澤州(會州城)始建,州治和縣治均在澤州。
遼保大二年、金天輔六年(1122年)正月十五,金兵克中京;二月初一,金兵進下澤州。
金章宗四年(1129年),將灤河縣并入神山縣。
貞元元年(1153年),置北京路大定府,澤州仍為大定府神山縣縣治所在。
金承安二年(1197年),改澤州為惠州,在神山縣南置灤陽縣(漢兒莊),惠州所領(lǐng)為神山、灤陽二縣。
泰和四年(1204年),撤惠州、灤陽縣建置,灤陽縣并入神山縣。
至元七年(1270年),改北京路為大寧路,惠州隸大寧路,大寧路隸遼陽行省。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大寧路更名武平路,惠州屬之?!洞笤唤y(tǒng)志》還有“惠州有廢神山縣,元罷為神山站”的記載。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武平路復(fù)改為大寧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常遇春率步騎9萬發(fā)北平,出松亭關(guān)(寬城喜峰口),經(jīng)惠州征元軍,大敗元軍于錦州、會寧、開平。
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率師20萬征元將納克楚,出松亭關(guān),筑會州(會州城)、寬河、富峪、大寧等四城;同年九月,置大寧路都指揮使司,領(lǐng)十衛(wèi),會州衛(wèi)為其中一衛(wèi)。崐會州衛(wèi)南界喜峰口,北接富峪衛(wèi)(平泉縣黃土梁子鎮(zhèn)三家村)。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在會州城建立了中、左、右、前、后五軍。
永樂元年(1403年)二月,會州被廢,逐漸成了牧地。
滿清入關(guān)后,隨著八溝廳、平泉州的更替設(shè)立,會州城的地位和影響有所下降。但仍為清廷出關(guān)通達東北邊陲軍政、郵政、商旅的重要通道。
會州城平面近“曰”字形,總面積813.108平方米,東西長949.6米、南北寬855米。遺址四周城墻斷斷續(xù)續(xù)清晰可見,墻體為夯土分層而筑,城墻殘高2-6.6米,基寬18米。東、南、北三面城墻大部分被居民住宅和錦承鐵路所占據(jù),西門及城墻基本保存完好;會州城設(shè)有四個門,城內(nèi)西側(cè)有一個小城,東西寬,南北長,是甕城,又稱小城子。
從會州城采集和征集的文物達200余件,其中有國家一級文物“綠釉刻蓮花雞腿瓶”,器身細高如雞腿??谘叵?、肩部及腹中部刻凹弦紋,將瓶分為3個紋帶,肩上刻俯蓮,腹下刻仰蓮,腹上部刻形態(tài)各異的蓮瓣,瓶形體碩大;二、三級文物:“惠州之印”、“神山縣印”、“大寧中衛(wèi)前千戶所百戶之印”、銅銃,茵鎮(zhèn)石獅等。
從會州城文物及采集的標本并結(jié)合史料分析判斷,遺址年代早到戰(zhàn)漢時期。到了遼太祖時期開始在此修建城池,一直沿用到明永樂年間被廢棄,前后經(jīng)歷了400多年的歷史。該遺址是研究遼、金、元、明時期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以及社會生產(chǎn)生活狀況的史料資源。
2006年5月25日,會州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1年4月11日,平泉市人民政府《編制會州城遺址保護規(guī)劃項目》通過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
2012年1月5日,平泉縣人民政府印發(fā)《平泉縣2012年文化工作要點》,實施文物遺址保護工程,加快推進會州城大遺址保護工作。
2014年,平泉縣文化廣播電影電視局完成會州城遺址保護規(guī)劃編制等工作。
平泉縣地處冀遼蒙三省交界處,是多元歷史文化的傳承之所,尤為突出的是契丹文化在這里傳承發(fā)揚更為廣泛,契丹從初始、興盛乃至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過程中,在平泉這塊土地上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記。平泉縣已發(fā)現(xiàn)遼代遺址300多處,博物館館藏文物1.8萬件,國家級文物411件(一級文物13件,二級文物47件,三級文物351件),其中遼金文物占70%,被國家、省、市文物專家譽為“河北南有定州(定瓷好),北有平泉(遼金文物精)”。《遼史地理志三中京道》記載:“澤州,廣濟軍,下,刺史。本漢土垠縣地。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采煉陷河銀冶。隸中京留守司。開泰中置澤州……統(tǒng)縣二:神山縣。神山在西南?!睗芍菝Q起源于此?!哆|史》和《承德府志》有記載,平泉在遼代時叫神山縣,屬遼中京道大定府的澤州所轄。州治和縣治均在會州城,早就是由耶律阿保機俘蔚州民“立寨居之”。會州城的名字一直沿用,但城已不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