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戰(zhàn)役舊址位于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全州縣、灌陽縣,由湘江戰(zhàn)役戰(zhàn)場、渡口、指揮部、烈士墓等組成,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湘江戰(zhàn)役,因為其主要戰(zhàn)事發(fā)生在廣西全州,因而在國民黨方面稱作全州戰(zhàn)役。其時,中央紅軍從瑞金出發(fā),連續(xù)突破三道封鎖線后,一路西進。此時,蔣介石調動40萬兵力,分五路布成前堵后追、左右側擊的態(tài)勢,希望在湘江東岸與紅軍決戰(zhàn)。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余人,開始長征。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余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qū)堅持斗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wèi),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wèi),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后衛(wèi),開始搶渡信豐河,于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但在隨后的行軍中,由于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qū)。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zhàn)斗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于湘江以東地區(qū),于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線,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筑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qū)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云杰,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xié)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xù)西進,右路22日襲占道縣,左路24日占領江華,隨后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并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qū)。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咸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并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這時,后續(xù)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向腳山鋪地區(qū)的紅軍第2師發(fā)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龍虎關、恭城一帶向興安、灌陽以北進擊。接著,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向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fā)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于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zhàn)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zhàn),經(jīng)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咸水等戰(zhàn)斗,阻擊了數(shù)十倍于紅軍的優(yōu)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于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qū)。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于湘江東岸,雖經(jīng)英勇戰(zhàn)斗,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后遭殺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余人,銳減為3萬余人。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zhí)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25日搶渡湘江。12月1日,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于拼死渡過了湘江。湘江戰(zhàn)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壯烈、關鍵的一仗,紅軍雖然突破了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中央紅軍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戰(zhàn)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壯烈、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yōu)勢之敵苦戰(zhàn),終于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于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zhàn)員浴血奮戰(zhàn),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后,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fā)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