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寺塔位于松陽縣城西郊2公里處,西北靠上方山,東北依云龍山,東南面是開闊的田園。宋咸平二年(999)動工興建,五年(1002)年建成,相傳塔藏舍利。塔高38.32米,樓閣式磚木結構,六面七級,中空,可登塔頂;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山檐舒展平緩,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塔壁朱畫飛天,依稀可認。額榜“延慶寺塔”為沙孟海先生手書。
延慶寺塔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為國家級重點文化保護單位。
踏上松古平原,感受著這片土地上古老的氣息,品味著宋代沈晦的“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的贊嘆,不知不覺間已出城一二公里。
一路稻花飄香,秋風送爽,阡陌交錯,竹木扶疏,正所謂小橋流水人家,好一派田園風光。
松陽城西蒼翠的云龍山麓,在碧野之畔,青山之腳,白墻紅檐圍繞著一座千年古塔,幽幽散發(fā)著久遠的歷史之音。
這就是聞名遐邇的延慶寺塔。延慶寺塔不論是歷史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值得后人研究。
延慶寺塔與1165年竣工的杭州六和塔相比,要早一百六十三年。
現(xiàn)存塔體磚銘還有“醇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樣,足以證明此塔屬北宋原物,系唐風宋塔,而杭州六和塔乃宋風宋塔。
延慶寺塔從塔身構造到木構出檐都沒有發(fā)現(xiàn)后人修繕的痕跡,是江南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
據(jù)《松陽縣志》記載,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行達禪師奉旨西行,到中印度,得《大經(jīng)論》八部舍利四十九粒以歸。
行達禪師歷十寒暑,得大經(jīng)綸八部、舍利子49粒,受到朝廷嘉賜,為此發(fā)愿建塔,以藏舍利。經(jīng)多方籌募,于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動工,到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建成。
延慶寺塔初名“云龍”,因塔址在云龍山下延慶寺前,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改稱延慶塔。步入塔院,一條鵝卵石大道延伸至塔底,兩邊樹木蔥郁,鮮花怒放。
前面就是那座閣樓式磚木結構的斜塔,此高38.32米,六面七級,中空,每層設有平座回廊;斗拱瓦鎦作雙卷頭,出檐舒展平緩,頗具唐風,鐵質塔剎相輪為卷草圖案,曲線流暢。
塔身閣檐匾上的“延慶寺塔”為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所書,氣度不凡,為古塔平添了幾分雄姿。
延慶寺塔經(jīng)歷了一千余年的風雨洗禮,眼下,塔身出現(xiàn)傾斜,上世紀八十年代修繕古塔時,延慶寺塔塔身已傾斜2°12″,偏心距一米多,人們將其稱為東方比薩斜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