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華座落在子午嶺南端的山谷中,北依陜北黃土高原,南臨八百里秦川。子午嶺縱貫陜北和隴東之間,南起陜西銅川、耀縣、淳化、旬邑諸市縣,北至昊旗、志丹兩縣,南北透巡起伏千里。山嶺東、西兩麓分別為洛河與徑河,這兩條河流雖無航運之利,但河谷兩岸地勢比較平坦,農(nóng)耕發(fā)達,自古以來就是關(guān)中北通俠北,西至甘肅、寧夏的交通要道。子午嶺山巔更是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秦始皇時修筑了“直道”,由當時的云陽縣甘泉山直達九原郡(云陽縣在今陜西淳化縣北,九原郡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包頭市西。玉華正位于上述三條交通要道的咽喉要沖,在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玉華宮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五月,原名“仁智宮”。建筑范圍僅限于當時的鳳凰谷②。唐太宗時在原仁智宮的基址上,繼續(xù)大興土木,“匠人以為層聲峻谷,元覽遐長,于是疏泉抗殿,包山通苑”⑧,經(jīng)過一番擴建和重建,于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建成規(guī)模宏偉,“初有九殿五門”的宮殿建筑群,改名“玉華宮”④。其范圍除鳳凰谷外,又包括了珊瑚谷、蘭芝谷等地。
玉華宮建成后,唐太宗于貞觀二十二年(648年)二月前往巡游,并作玉華宮銘,還令皇太子李治奉和。同年五月,令方士那羅邇娑婆在此造“延年”之藥。六至八月,唐太宗曾在玉華殿召見玄奘,詢問譯經(jīng)情況,又令上官儀宣讀“大唐三藏圣教序”,借以宣揚佛教?!?/p>
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年)改宮為寺,稱“玉華寺”。顯慶四年(659年)十月,玄奘由長安慈恩寺移居玉華寺翻譯佛經(jīng)。玄奘對玉華寺環(huán)境十分贊賞,曾對僧眾說:“向在京師,諸緣牽亂,豈有了時,今得終訖?!?/p>
其后玉華宮逐漸衰微,到唐玄宗天寶年間(742年-755年)這里已成為廢墟。杜甫詩句“溪回松風長,蒼鼠竄古瓦,不知何王殿,遺構(gòu)絕壁下。陰房鬼火青,壞道哀湍瀉,萬籟真笙芋,秋色正瀟灑。美人為黃土,況乃粉黛假,當時侍金吾,故物獨石馬。憂來藉草坐,浩歌淚盈把,冉冉征途間,誰是年長者”,反映了宮殿廢棄后的荒涼景象。
20世紀70年代,經(jīng)過調(diào)查,初步確認了玉華宮位于陜西省銅川市玉華村及周圍田野和山谷間,東西長約4000米,南北寬約200-300米。分為中、東、西、北四區(qū)。從而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了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