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上層還發(fā)現(xiàn)漢代繩紋瓦堆積。20世紀80年代暴露漢代銅器窖藏一座,出土銅鈁、鼎共三件。其中,鈁高15.4厘米,鼎高15.6厘米。已揭露面積1500平方米,發(fā)現(xiàn)房址15座、灰坑221個、墓葬75座,出土一批夏商周時期的石器、骨器、玉器、陶器和碎銅器,分別測定了夏與商的分期和商與周的分期,已被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列入文化分期與年代測定專題。尤為重要的是,在遺址上部的發(fā)掘中,發(fā)現(xiàn)了40余座夏代早期的墓葬,其出土器物表現(xiàn)出較強的地域性特征,在考古學術上填補了龍山文化與二里頭文化之間的缺環(huán),它將被命名為一種新的文化類型——東龍山文化。這一發(fā)現(xiàn),還可為古商國的起源以及商族始祖的活動提供可貴的資料。
2006年05月25日,東龍山遺址作為新石器時代至漢時期古遺址,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東龍山遺址位于商州市東南方向5公里處,總面積約30萬平方米。1997年至2000年12月,省考古工作者先后4次對該遺址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了房子遺跡19座、窯穴灰坑275個、墓葬95座,出土了大量的石器和陶器。這些出土器物中,具有鮮明的仰韶文化特征有斂口平底缽、曲腹盆、雙唇口尖底瓶、斂口深腹甕、直口深腹缸等,、龍山文化特征的器物有單把鬲、直腹雙耳、石鏟石斧等;二里頭文化(夏代)和二里崗文化(商代早期)特征的器物有鬲、鼎、豆、大口尊盆、三足盤、罐、觚及石斧、石壁等;西周特征的器物有鬲盆、豆、罐等。這一文化遺存跨越了文化史上的5個時期,對研究陜西周文化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jù)。令人關注的是,在龍山時代遺存的文化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種特征迥異的文化面貌,它不同于已知的關中客省莊文化(龍山文化的一種),層位上又被壓在相當于二里頭文化一期的地層之下,由此可初步推測該文化面貌的相對年代晚于客省莊文化而早于二里頭文化一期,如果它與客省莊文化有著密切的承接關系,將為后者的發(fā)展去向提供重要線索,具有數(shù)個時代文化鮮明特征的遺存自下而上的層位疊壓在同一個遺址集中發(fā)現(xiàn)非常罕見,這對進一步完善丹江上游新石器時代至先秦時期考古學文化的發(fā)展和編年序列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