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姜氏莊園位于米脂縣城東南16公里橋河岔鄉(xiāng),建于清朝同治年間。姜氏莊園由該村首富姜耀祖請北京專家設(shè)計,招聚縣內(nèi)能工巧匠興建而成,前后用時十三年。姜氏莊園設(shè)計巧妙,施工精細,布局緊湊,由上而下,渾然一體。對外嚴于防患,院內(nèi)互相通聯(lián),是陜北罕見的莊園建筑。
莊園占地40余畝,主體建筑為陜西地區(qū)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莊園三院暗道相通,四周寨墻高聳,對內(nèi)相互通聯(lián),對外嚴于防患,整個建筑設(shè)計奇妙,工藝精湛,布局合理,渾然一體,是全國最大的城堡式窯洞莊園,也是漢民族建筑的瑰寶之一。
建筑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筆直向上的條石甬道,中途有個九十度的轉(zhuǎn)彎,通向莊園的大門。甬道的右首就是莊園的寨城,墻高數(shù)十米,極為堅固。寨城右側(cè)有鏤空的瓦窗,可以遠遠看到進寨的人。姜氏莊園遠遠便給人以不凡的氣勢,我忖度莊園的大門還不知如何壯觀,誰料如同初見寨城一樣,又是一個大大的意外。
莊園大門極為窄仄,僅容兩人并肩或者一輛馬車進入,大門上方是姜耀祖的親筆題詞:大岳屏藩。這四字巧妙嵌入姜氏父子的名字,又有依恃高山來抵御入侵者之意。左首一行小字:姜耀祖建并書。右首小字為:光緒丙戊孟冬之吉。
直通大門的是一條磚砌甬道,呈九十度轉(zhuǎn)彎向上進入莊園。甬道兩側(cè)有磚砌臺階,供人行走,而甬道則較平滑,一來馬車可以直接進入,二來如遇雨天,雨水可以沿著甬道直接排出莊園。
甬道盡頭是一間水房,內(nèi)有33米深的水井,至今活水不斷。水井右側(cè)有一個白石砌的大水槽,打上井水后倒入這里蓄水。緊靠蓄水池又是一個較小較淺的水槽,是洗衣之處。水房有兩個瓦窗,銅錢的鏤空花飾,夸示主人的雄厚實力,另外通過這兩個瓦窗,可以清楚地看到莊園外的一舉一動,也可以通過瓦窗的窗眼,向外射擊,抵御入侵者。水房的地板裝有排水裝置,先進而科學。
水房的另一個功用是放置轎子,轎子抬到這里,一般不再進入。房頂建有橫梁,用來將轎子吊起,防止發(fā)潮。另外,水房的內(nèi)壁有兩個小洞,目測很深,據(jù)說是莊園主人藏寶之處,土改時期被政府收沒。這位姜姓地主居然把寶貝藏到一個不起眼的水房里,真是出人意料,不過既然被人發(fā)現(xiàn),說明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僅僅一個水房就有這許多講究,讓人嘆服之際,心生更大的期待,知道更多的驚喜還在后面。而沿路隨處可見栓馬環(huán),可見莊園主人的財大氣粗。
莊園布局
整個莊園由山腳至山頂分3部分:
第一層是下院,前以塊石壘砌高達9.5米的寨墻,上部筑女墻,猶若城垣。
沿第一層西南側(cè)道路穿洞門達二層,即中院。院西南又聳立高約8米,長10余米的寨墻,將莊園圍住,并留有通后山的門洞,正中建門樓。
沿石級踏步到第三層上院,是全建筑的主宅,座東北向西南,正面一線5孔石窯,兩側(cè)分置對稱雙院,東西兩端分設(shè)拱形小門洞,西去廁所,東側(cè)下書院。整個莊院后設(shè)寨城一道,中有寨門可通后山。
莊園布局可分為:院前、中院、院內(nèi)、下院四層,每層都有獨特的設(shè)計及特色。
院前
第一層是下院,院前以塊石砌壘,高達9.5米的擋土墻,上部筑女兒墻,外觀猶若城垣。姜氏莊園道路從溝壑底部盤旋而上,路面寬4米,中間以石片豎插一則作為車馬通道,二則為雨雪天防滑及排泄洪水。寨門為拱形石洞。寨墻正立面鐫刻主人親筆題寫的“大岳屏藩”四個大字,字體工整大方,蒼勁有力。穿寨門過涵洞即到達下院管家院,其建筑為三孔石窯,坐西北向東南,兩廂各有三孔石窯,倒座是木屋架、石板鋪頂?shù)姆课荨4箝T青瓦硬山頂,門額題“大夫第”,門道兩側(cè)置抱鼓石。正面窯洞北側(cè)設(shè)通往上院的暗道。在下院外,寨墻北有一石拱窯式井樓,高5米,東西寬4米,井深33米,井壁皆用石塊盤旋壘砌而成,水源引至山腳,水質(zhì)甜美爽口。井樓內(nèi)安置有手搖轆轤,不出寨門即可保證用水。寨墻最高處砌有炮臺,形若馬面,用來扼守寨門。
中院
穿洞門可直插中院。正對中院門而聳立的高8米、長10米的寨墻,將莊園緊緊圍繞,并留有通往后山的門洞,上書“保障”二字石刻匾額。姜氏莊園中院坐東北向西南,青磚石墻,雀替,駝峰,五脊六獸硬山頂,門額懸掛“武魁”匾,以炫耀祖上有人曾中武舉之績。大門兩側(cè)各有石鼓門墩,上雕雙獅捧面,麒麟負子,浮雕“福壽”圖案。門內(nèi)是水磨青磚影壁月亮門,上有琴棋書畫,姜太公釣魚等人物,寓意主人情操高雅,好事不斷,大吉大利的美好愿望。
院內(nèi)
院內(nèi)方形石板鋪地,倒座有石板鋪頂?shù)鸟R棚,特別是馬槽雕琢非常精細,令當代石匠嘆為觀止!院中兩側(cè)各有三間廂房,另附帶有小耳房,瓦筒卷棚,雕鏤窗欞,既精巧又大方。廂房兩側(cè)各有通道,可直接與東西兩側(cè)倉窯、碾磨房和通往后山地洞相連。每孔倉窯內(nèi)有12個大石倉,每石倉可存糧50余石。中院主要是賬房和客人居住的場所。
下院
下院是陜北典型的窯洞四合院,硬山式大門制作精細,“大夫第”木雕巨匾氣勢奪人。中院大門為五脊六獸硬山頂,上書“武魁”二字, 以炫耀主人叔父武舉之績。入門后東面廂房對置,拾階而上至上院,正面垂花門制作甚為考究,青瓦卷棚頂,四柱雙層門,雀替、浮雕等制作考究華麗?!拔淇遍T匾再次顯赫。進入垂花門是陜北地區(qū)最高等級的“明五、暗四、六廂窯”式窯洞院落,穿廊抱廈,十字磚墻,東西對稱,工藝精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