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寺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隋代稱光化寺,宋易名崇慶寺。元初兗州軍節(jié)度使時珍重修。寺居山岙,左右雙峰如抱,前有諸山如翠屏遙列,后有山泉引流入庭。
今寺院正殿內(nèi)四壁有清代《西游記》故事壁畫,院中配房分列,古柏挺立。東山門內(nèi)有清乾隆、光緒年間重修碑。院西南有古松,冠蓋如傘,遮地畝余,傳為唐植。
寺北門路東有巨石,名將軍石,高1.9米,寬2.4米,厚1.2米,上刻北齊武平元年(570年)梁父縣令王子椿隸書《大般若經(jīng)》,計89字,字徑13厘米。
寺東南路西有墓塔林遺址,今存塔石數(shù)十塊,均為元明遺物。墓塔林東是映佛巖,聳峙陡險。其巔有巨石,南壁刻王子椿隸書《般若波羅密經(jīng)》,存85字。其字古拙蒼潤,為歷代書法家所推崇。宋代趙明誠《金石錄》、清代馮云鵬《金石索》均載其文。
映佛巖東為黑山,又東為松山,上有松巖洞;東南為周蒙山,山上有周蒙洞,兩洞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