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漢墓群東起山陰縣的新舊廣武村、張莊,西至朔城區(qū)的里仁村、白莊村、沙窊村,廣袤約 4公里。新舊廣武村北1公里處冢丘密集,保存較完整的有250余座。封土高2~10米,多數(shù)高6米左右,少數(shù)高10米以上,冢頂略呈方形,推知墳丘原為覆斗形。此處有為數(shù)更多的西漢土坑墓和東漢磚室墓遍布其間。這些小型墓,地表已無封土,因洪水沖塌等自然事故,墓葬屢遭破壞,墓中的隨葬器物時常暴露散失。墓地上也常見漢代磚瓦。為了加強對墓群的保護,1979年設立專職文物保管員,1982年歸屬雁門關長城文物保管所管理,1987年建立了廣武文物保管所。原太高速公路通車后,我回故鄉(xiāng)一般都改坐汽車,當我第一次出雁門關看到廣武漢墓群,那高聳連綿的封土使我震撼,我當時強烈的渴望能夠下車去走到近處看一看這些漢代的古墓,盡管這些并非漢代戍邊將士的墓葬,但我眼中,每一座形如山丘,高達十余米的漢墓無異于一座豐碑,置身其中,立刻感覺到個人的渺小,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青山有幸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正是這每個渺小的個體,護衛(wèi)著漢室天下的無限江山,千百年之后,依然排列著整齊的陣形佇立在塞外的秋風之中。
1988年1月13日,廣武漢墓群與平遙城墻同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武漢墓群與朔州梵王寺漢墓群,馬邑漢墓群,平朔漢墓群和懷仁金沙灘漢墓群等成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漢墓群。
位置
廣武漢墓群在朔州市山陰縣西南,廣武漢墓群位于山西省山陰縣南30公里的廣武城北。這一帶地勢開闊,墓地的中間地帶因為流水沖刷,形成了一條自南向北的長溝,漢墓群主要分布在溝的兩側?,F(xiàn)存的墓葬,溝東有44座,溝西有16座,舊廣武城東有9座,共計69座。墓的直徑和高度均在10米以上,大的可達20米左右。根據(jù)文獻的記載,南北朝以前,塞北地區(qū)曾經是南北爭奪的重要地帶,漢代曾在這里設郡屯兵,是一處軍事重地,在這一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多處漢墓群,都是戰(zhàn)亂時期死亡將士的墓葬,廣武漢墓群是其中較大的一處墓群。
發(fā)掘之謎
發(fā)現(xiàn)過程
王老漢在雁門關下的舊廣武村生活了七十多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屬于他的那份田地在村西頭不過一里多的地方。與眾不同的是,他的田地周圍被一片龐大的封土堆層層包圍。半個多世紀前的一天,當時年輕的王老漢和往常一樣在自家的田地里干活兒,然而就是他稍用力氣的一攏,地面突然塌陷,一個直徑三十多厘米的洞出現(xiàn)在了王老漢眼前。直覺告訴王老漢這可能是一個地下通道,然而里面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王老漢一時想不出原委,于是他決定進入地道看個究竟!下去以后,四角四個門,不管從哪個門進去還是四個門,進去四個門之后里面還是四個門,我只進過三道門再不敢進了,氧氣也不行,二來進去就出來,尋不見,究竟通哪里也弄不清,也不知道。這是怎么回事?王老漢發(fā)現(xiàn)的地道跟眼前的這一座座龐大封土堆,究竟有著怎樣不可割舍的聯(lián)系呢?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這片封土堆位于內外長城之間,距雁門關不過十余里。歷史上這里曾一度是中原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兵家必爭之地,據(jù)史書記載,發(fā)生在這里的大的戰(zhàn)爭竟達兩百余次之多。數(shù)不盡的無名將士將熱血拋撒在這片土地上,一代良將李牧、衛(wèi)青、霍去病、薛仁貴、楊業(yè)等都在曾在這里留下足跡。按照氣象學家竺可楨的研究,他認為是漢代到北朝這個階段正是中國最后一個寒冷期,所以在這個期間里,北方民族由于氣候寒冷,草原不像過去那么茂盛。他為了生存,也一定得南遷。那么北方民族南遷,必然地會對原來居住在內地咱們漢民族的這些城鎮(zhèn)就會發(fā)生很大的沖擊。面對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斷南下侵擾,中原漢族不僅派出大量將士駐守邊塞,同時利用雁門關所在勾注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建造起了龐大的防御體系。廣武村背后山頂上蜿蜒的內長城恰恰印證了這一點。
歷史淵源
長城這塊是雁門關外古代七十二道防御體系的集中表現(xiàn),它有白草口新舊廣武六朗城陰館城陽名部整個這塊。
它這個地方是一個大的戰(zhàn)爭軍事防御體系。相對集中在廣武這一塊了,為什么當時很多國內知名專家都稱雁門關外軍事文化,關內是中原文化,關外主要集中體現(xiàn)古代戰(zhàn)爭軍事文化,廣武這一塊。
《山陰縣志》在地圖上標志這塊為“謊糧堆”,這又是怎么回事呢?楊六郎的謊糧堆,這是人傳說,這個一言那個一語,說楊六郎沒糧了拿席把土圈在那里,看上去就成了一個大的糧倉.關于楊六郎巧用“謊糧堆”退遼兵的傳說在民間流傳了許久,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也正體現(xiàn)了軍事理論中傳承至今的思想精髓。如此說來這一座座封土堆應該就是當年楊家將與遼兵交戰(zhàn)時專門修建起來的。果真如此嗎?在民間,關于這片規(guī)模龐大的封土堆居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說原來叫亂冢,亂冢亂冢就是各種的人埋在里頭,說也不是一村的一家的,什么人也有,就是亂冢,冢就是埋葬的種類很多?!摆!痹谥袊鴿h語字典里標注是“墳墓”的意思,“亂?!鳖櫭剂x就是荒亂的墳場,如果眼前的封土堆真是荒亂墳堆,那么里面又埋葬的是些什么人呢?種種謎團考問著探索真相的人們。雁門關軍事防御體系的暗道,楊家將退敗遼兵的“謊糧堆”,無名人氏的墳墓,它們中究竟哪個才是這片龐大封土堆的本來面目呢?1951年,閹文儒先生親自撰寫并發(fā)表了《廣武漢墓發(fā)掘報告》報告上認定所謂謊糧堆也好,亂冢也好,這批墳土堆正式命名為廣武漢墓。以后正式由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叫做廣武漢墓群。對廣武漢墓身份的介定工作似乎已經告一段落,多年來縈繞在人們心中的疑惑終于得到解答,然而這次由國家文化部投入很大人力物力組織的雁北文物勘察團一行,偏偏選擇在1951年來山西進行文物考察。究竟是什么令他們如此迫不及待呢?事情還得從日本侵華戰(zhàn)爭說起。1937年9月上旬,日本侵略者從大同北部地區(qū)進入山西,沿途他們屠殺中國人,燒毀村莊,在晉北許多地區(qū)還實施了大規(guī)模的屠村行為,僅在陽高縣就制造了二十多個“無人村”;在大同他們瘋狂地掠奪煤炭資源,殘害中國勞工六萬余人,制造了數(shù)不盡的“萬人坑”;同時他們還對文物頗感興趣,并專門從日本國內調遣專家,對山西文物進行大規(guī)模的考察發(fā)掘和肆意掠奪。漢墓也沒能逃脫厄運。
細節(jié)推測
在咱們山西雁北地區(qū),有很多古代的大的墓冢,過去一直也沒得到很多重視??墒菑娜毡救饲秩A以后,日本人就到云崗,到天真,也來到廣武。來了以后就盜掘了一批古代的漢墓,并且出了好幾本書。當時負責挖掘漢墓的日本學者是小野勝年和長廣敏雄,他們當時主要盜掘了天鎮(zhèn)一帶的漢墓,回國后他們發(fā)表了《陽高古城堡》一書,據(jù)見過這本書的學者介紹,其中關于漢墓的章節(jié)中,豐富的畫面,詳盡的文字,讓今天的人們都為之驚嘆不已。并且,他們最早提出了晉北一帶的不少墓葬為漢墓。一個謎團剛被揭開,另一個更大的謎團又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對于廣武封土堆介定為漢墓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然而規(guī)模如此之大的漢墓群下面究竟埋葬的是什么人?他們?yōu)槭裁匆新裨嵩谝黄鹉??漢墓群在全國其他地方也有不少,但規(guī)模如此之大的漢墓群,封土保存又如此完好的卻極為罕見。從地理位置上分析,廣武漢墓群所在正好位于雁門關腳下,三面環(huán)山,《水經注》記載說,桑干河最初的名稱是漓水,從雁門關流出,如此看來,廣武漢墓群的位置恰恰被三面之山與一面之河所包圍,因此,它所在的位置簡直就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也正由于它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專家推測,廣武漢墓群可能是在雁門關外廣武古戰(zhàn)場上犧牲的漢家將士,而且這種推斷與當?shù)乩习傩盏膫髡f在本質上幾乎一致。置身于星羅棋布的漢墓群中,遠眺勾注山上蜿蜒起伏的長城,座座烽火臺遙相呼應,油然而生一種壁壘森嚴的戰(zhàn)斗氣勢,身邊的廣武漢墓不就是駐守雁門關征戰(zhàn)而死的將士冢嗎?于是在一段時期里,廣武漢墓群被認為是漢家將士冢,似乎已經是不爭的事實。甚至在一些發(fā)表的書刊或文章中,可以屢屢見到諸如“戍邊將士陵園”或“無名烈士墓地”之類的提法。不久,有專家對此從不同角度提出質疑!封土的高低標志著墓主人的身份,所以九米是個重要界限,就是縣級以上,廣武漢墓群有兩個十五米以上的,而且封土九米以上的也不少。漢代森嚴的墓葬制度,決定了封土堆的高低與墓主人地位的高低成一定的比例,而廣武漢墓封土最低的也在三四米以上,因此有專家認為,死后的士兵被葬在這里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未解之謎
那么在漢朝雁門關這個勾筑山作為雁門郡進入中原的一個通道,那是作為漢朝軍隊一定是要強力地保守的一個地方。如果說雁門關被突破了,那么進入中原就可以說是長驅直入了。所以很多的戰(zhàn)事很可能并不發(fā)生在雁門關下的廣武地區(qū),而應該再往北。如此說來,雁門關腳下的廣武漢墓一帶,在過去中原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交戰(zhàn)中,并不被作為主戰(zhàn)場,或者說發(fā)生在這里戰(zhàn)事并不多。從葬俗上來看,過去古代的人死了之后要聚族而葬,就是要回老家和老祖宗埋在一起,要死還故里。在漢代就有這個葬俗。在關外打仗死了之后是寄埋,在和平的時候再轉運回來埋到老家。種種疑義又擺在人們面前,廣武漢墓群埋葬的究竟是不是那些戰(zhàn)死的漢代戍邊將士呢?歷史車輪已從過去的烽煙中駛過兩千多年,對于這些疑義也完全可以再找到一些合理的推斷進行答復。然而就在人們對廣武漢墓群的墓主人之謎困惑不解時,一件大事把人們的視線徹底拉回到了歷史的最初。廣武十三座漢墓的搶救性發(fā)掘工作,終于告一段落??脊湃藛T從中發(fā)掘出土了十幾具尸骨和大量包括西漢、東漢的隨葬物品。這些出土的尸骨和隨葬品究竟能否徹底揭開廣武漢墓墓主人之謎呢?那些戰(zhàn)死在雁門關外的漢家將士到底會不會真像人們所認為那樣,就是墓主人?如果不是,那么它的真正主人又會是誰呢?廣武發(fā)掘的十三座漢墓,經過認定,既不是將帥墓,也不是士兵墓,而是一些富裕百姓的墓葬。
舊廣武古城
舊廣武古城,在山陰縣城南40公里的廣武漢墓群南側,是山西省現(xiàn)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內長城,東靠新廣武城,北鄰漢陰綰故城,西接遼代雁門關關城遺址,是歷史上漢民族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發(fā)生戰(zhàn)爭的重要地帶。對峙的敵樓,相望的烽火臺等,構成一條堅固完整的戰(zhàn)事防衛(wèi)體系,至今仍不失當年古戰(zhàn)場壁壘森嚴的戰(zhàn)斗氣勢。古城城墻的確切建筑年代,史籍無載,據(jù)有關文獻佐證和現(xiàn)存建筑考究,始建于遼代,當時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磚,清代曾作過維修和補葺。現(xiàn)存城墻除外觀具有明代特點外,其主體規(guī)制和構造基本為遼代故物。古城城墻周長1652米,總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長方形。城墻總高8.3米,下寬5米,頂寬3.4米,外表全部磚砌,石條作基。最上沿矮墻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個城墻共施馬面16座(包括城門馬面),馬面緊貼墻體,雄偉穩(wěn)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墻東、南、西三面設城門,不置北門,原城門上有門樓,在解放前和“文革”當中破壞。城內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舊廣武古城是研究遼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實物資料。其造型獨特,別具一格。山西省文物局撥款設專人保護和管理,并于1984年、1991年分別對城墻、西北角馬面、南城墻馬面進行維修,使之更加絢麗多彩。
地理位置
古城在今河南滎陽東北廣武山上,有東西二城,中隔一澗。為劉邦、項羽對峙處。廣信——明廣信府,洽上饒(今屬江西)。民國廢。廣武鎮(zhèn)的漢霸二王城:位于五龍峰西約3公里處。從駱駝嶺沿黃河西行3公里,有一東西走向的山嶺稱為廣武山,據(jù)《滎澤縣志》載,廣武山“山勢自河邊陡起,由北而南,綿亙不斷……峰巒尖秀,峭拔數(shù)十丈,朝霞暮煙,變態(tài)萬狀”。北面,滾滾黃河緊貼山腳而過;西南,萬山叢錯,群峰崢嶸。這里,不僅谷深坡陡,崖壁參差,而且西有成皋之險,東北有敖倉之粟,南有重鎮(zhèn)滎陽,為古代的交通咽喉、兵家必爭之地。廣武山上有一條由南向東北的巨壑,歷史上稱為“廣武澗”,這里是楚漢相爭的古戰(zhàn)場。公元前203年,漢軍趁項羽東擊各地之機,出兵奪取成皋,后屯兵廣武,阻楚西進。楚王項羽急忙率兵西來,亦屯兵廣武,和漢軍隔澗對壘,兩軍在此連番爭奪,相持數(shù)月,最終因楚軍缺糧,軍心渙散,加上韓信也出兵擊楚,項羽被迫與漢約和,以“鴻溝”(即“廣武澗”)為界中分天下。中國象棋盤上的“楚河、漢界”即指此鴻溝。后人把劉邦、項羽隔澗據(jù)守的營壘分別稱為漢王城、霸王城,歷代不少文人騷客到此憑吊,留下千古絕唱的詩篇。晉人阮籍登廣武山觀楚漢戰(zhàn)場時,嘆道“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唐朝韓愈《過鴻溝》詩曰:“龍?;⒗Ц畲ㄔ瑑|萬蒼生性命存。誰勸君王回馬首,真成一擲賭乾坤。”李白的《登廣武古戰(zhàn)場懷古》描寫的更為形象:“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赤精斬白帝,叱咤入關中。兩龍不并躍,五緯與天同。楚滅無英圖,漢興有來功。按劍清八極,歸酣歌大風?!?/p>
歷史故事
霸王城位于東廣武山頭,長1000米,墻身寬26米多,城墻最高處達15米。在霸王城上有一個微微隆起的土堆,后人稱之為“項羽堆”。它是當年綁劉邦父親劉太公示眾的高臺。《史記·項羽本記》載,項羽在軍糧不繼、難以久戰(zhàn)的情況下,曾用要煮死劉太公的方法脅迫劉邦退軍,劉邦則以兩人曾約為兄弟的誓言,反擊項羽“我的父親就是你的父親”,有軍師項伯的勸說下,項羽才赦免了劉太公。后有人在這個土堆修建了一座“太公亭”,現(xiàn)亭已被毀,只有臺基清晰可辨。漢王城位于西廣武山頭,長1200米,現(xiàn)存城墻最高處達10米多,高出黃河200余米。在漢王城上,有一片隆起的高地,據(jù)說是劉邦的點將臺。當年劉邦、項羽在此對壘,項羽人多勢眾,劉邦將寡兵微,為了迷惑項羽,劉邦從點將臺下向滎陽(今古滎鎮(zhèn))開了一條地道,讓屯在廣武的軍隊悄悄地在廣武和滎陽之間往返,以示自己有源源不斷的援軍,使項羽不敢下決心攻城。在廣武山頭楚漢軍壘之間,立有一座漢白玉石碑,石碑高4米多,頂端雕刻著一個老虎頭,虎頭下,刻著劉邦、項羽“臨澗對話”時戰(zhàn)旗如云、刀槍林立的畫面。碑的正身,一面用篆體陰刻著“漢霸二王城”5個大字,一面用文字記述了楚漢相爭的歷史。佇立碑前,山風習習,聳人毛發(fā),使人想起清代詩人江天淯“古堡風傳百戰(zhàn)聲”的詩句。
行政區(qū)劃
在瀕臨黃河的廣武斷壁上,佇立著“戰(zhàn)馬嘶鳴”鐵塑,鐵塑高7米,重10噸,面對滔滔大河,引頸長嘶,底座上,是丟棄的刀、槍、劍、戟。戰(zhàn)馬的主人已喋血沙場,只留下故馬戀主,徘徊悲鳴。滎陽市廣武鎮(zhèn)位于鄭州市西北30公里、滎陽市東北13公里處,北部緊臨黃河,地理位置在東經113°69′——113°30′、北緯34°36′——34°58′之間,東西寬11.2公里,南北長14.2公里,總面積154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3.1米,最低海拔109米,相對落差119米。共轄40個行政村,272個村民組,總人口8.7萬(主要為漢族),自秦漢至新中國建國初期曾設為鄉(xiāng)制、縣制,被譽為中原第一古鎮(zhèn),同時也是鄭州市第一大鎮(zhèn)。
自然地勢
鎮(zhèn)域地形以枯河為界,分為南平、北山兩部分。北部邙嶺屬淺山丘陵區(qū),溝壑縱橫,地形復雜,地勢起伏明顯。鎮(zhèn)內有索河與枯河兩條河流,上個世紀60—70年代兩河流均水流不斷,現(xiàn)均已枯竭,黃河從邙嶺腳下流過。氣候溫和,冬冷夏熱,春秋暖涼,四季分明,特征明顯,年降雨量平均在562mm左右,降雨多集中在7、8、9三個月份,平均氣溫14.3℃,平均日照時間2195.4小時,全年無霜期為233天,日照充足,屬于季風氣候,夏季多西風和西北風,冬季干燥少雪。
土產小麥玉米石榴和柿子。
旅游
舊廣武與新廣武城之北,共有288座。整個墓群南依群山,北連朔州平川,從南向北俯瞰,由高到低,大小不一的封土堆星羅棋布。最高封土十多米,最低的也有三米多。其規(guī)模之大、數(shù)量之多為全國之首,1988年被列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并在漢墓群南端修建了廣武漢墓群保管所。廣武墓群雖然未發(fā)掘,但從墓群西北端被水沖塌的四座墓室看,為磚室墓,出土的文物有陶壺、陶罐、陶缽、陶奩及五銖錢等,從墓的形狀和出土文物考證:當為東漢時期。新廣武和舊廣武地段,在漢代時屬雁門郡的陰館縣管轄。陰館縣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東漢時雁門郡治從善無縣(山西右玉境)遷于此。據(jù)《太平寰宇記》稱:“陰館城今名下官城”,故治即今朔州市朔城區(qū)汴子疃鄉(xiāng)下官城一帶。這里依山傍險,雄踞雁門關前,在古代歷為屯兵扼守、兵家必爭之地,漢王朝在此設縣置郡,抵御匈奴貴族南下,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廣武漢墓群是漢代雁門郡治和陰館縣官吏與富豪人家的集中墓地。它是研究我國漢代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重要實物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