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次城隍廟在市區(qū)東大街中段北側(cè)。據(jù)《榆次縣志》載有明代鞏昌府知府金中夫(榆次人)撰的《城隍廟》一文,可知現(xiàn)存的城隍廟是由原北門內(nèi)善政坊以東的舊城隍廟拆遷后營建的。舊城隍廟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在達魯花赤帖木兒主持下建造的。宣德六年(1431)榆次縣令曹顯覺得舊城隍廟狹小簡陋、便拆掉就舊廟在現(xiàn)今的地方營建了正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山門一間。成化十二年(1476)三月,又擴充了廟的范圍,把原三間正殿遷到后面約八丈遠的地方作為寢殿,并在寢殿前四丈的地方新建了五間顯佑殿(正殿).弘治七年(1494),榆次人李選認為廟內(nèi)殿宇雖然宏大,但原來的廂房相形之下,便顯得很不相稱,便在東西兩側(cè)各建了十四間廂房,弘治十年(1497)榆次人苻吉等主持又于正殿南正中建閣,起名“玄鑒樓”。正德四年(1509),榆次人王嵩主持在玄鑒樓南面修了五間山門,正德六年(1511)全部告成。玄鑒樓被世界歷史文化保護基金會評為全球精美的100處古建筑之一。后榆次人左桂原、李引道兩人主持在閣北靠閣建筑了樂樓。嘉靖六年(1527)由榆次人孫文質(zhì)、崔棕于廟門南大道對面建了屏障。
嘉靖十二年(1533),榆次人趙弘、苻產(chǎn)明又于山門外東西兩側(cè)跨道建牌坊各一座:東叫“保障”,西叫“昭假”。并在門口豎了兩根鐵旗桿,門兩旁檐內(nèi)塑神像兩尊。乾隆三十九年(1774)于廟西增建了道院和財神廟,民國八年(1919)由趙文允負責給城隍廟做了最后一次維修。
建國后榆次城隍廟曾作為展覽館、圖書館使用。文革期間圖書館約三十萬冊圖書被洗劫一空,1971年城隍廟被榆次膠鞋廠占用,直至1984年國慶遷出,國家拔???0萬元,山西省拔???0萬元,榆次市拔???0萬元,整修城隍廟。
2001年榆次區(qū)在修復榆次老城歷史街區(qū)時,再次對城隍廟進行了維修,恢復了它歷史的本來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