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谷景陽崗遺址出土的龍山文化遺物具有明顯的地方性。在陶器中,以灰陶為主,黑陶較少,紅褐陶占有一定比例。紋飾以素面為主,有較多的籃紋、繩紋、方格紋。器類以盆、罐、豆、盒、甕為常見,鼎、鬲較少,以罐作為主要炊器之一,鬲部飾繩紋,具有許多異于典型龍山文化的特點。上述特征顯示這個地區(qū)的文化面貌即與魯北地區(qū)龍山文化城子崖類型有一定差異,更與中原龍山文化不同,但與它們存在密切的聯系,似乎代表海岱地區(qū)龍山文化的一個地方類型,也為中原與海岱文化區(qū)的關系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在遺址北部清理出龍山文化灰坑1 個、春秋墓1座?;铱悠拭嬗星逦奈幕瘜樱逊e厚約1.5米。上層為耕土,呈灰褐色,陶片、獸骨遍布;耕土層下為漢代、商周文化層;最下層為龍山文化堆積。出土了大量龍山文化中晚期的遺物,多為生活器皿?;铱拥撞堪l(fā)現一完整牛骨架,似為祭品,對古代家畜飼養(yǎng)的起源、馴用、牲畜祭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還采集有小骨針、蚌刀、石刀、石斧等。春秋墓為長方形土坑豎穴墓。東西長3.5米,南北寬2米,殘深3.2米。墓底中部有一長方形腰坑,坑內殉狗一只,頭向東。墓內出土遺物有陶、銅、骨器等共1770余件。1994年,聊城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組織文物勘探隊在配合陽谷縣景陽岡公園開發(fā)建設工程中又發(fā)現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城址平面近似橢圓形,東北——西南走向,西端較窄,中部弧形凸出,南北長約1150米,北端寬約230米,南端寬約330米,中部最寬處約400米,總面積約為35萬平方米。同年底至1996年冬,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聊城地區(qū)文物管理委員會又聯合對其進行了鉆探、試掘工作,發(fā)掘面積為1200平方米。經挖掘發(fā)現,地面已無城垣遺跡,地下城垣保存完好。古城遺址東北角現有南北向水渠穿過,從水渠西壁可見耕土下即有岳石文化城垣殘基,其外側被東周城垣殘基打破。岳石文化殘垣下壓龍山文化城垣,其頂部到水渠底高1米余,渠底見水,無法鉆探,估計渠底以下還會有數類以上的城垣。水渠壁上暴露的龍山城垣內側夯層向里傾斜,夯層較厚,不規(guī)整,城垣外壁陡直,打破內側城垣的灰坑,屬于龍山文化中晚期。城址中心處并存大小兩個利用原自然岡丘經部分加工而成的臺址。大、小臺址分上、下兩層,下層主要用純凈黃褐面沙土夯筑,上層為灰花土筑成。夯具分圓棍夯與石器夯,夯窩明顯,夯面清楚。
陽谷景陽崗遺址是魯西北地區(qū)發(fā)現龍山文化城址,其規(guī)模大、規(guī)格高,在全國亦屬罕見。城內大、小臺基布局清楚,又在小臺基上發(fā)現了祭祀遺存,這些都為研究龍山時期城市結構、功能及社會形態(tài)提出了新的課題和線索。有部分專家認為這里可能是“舜都”。龍山文化,因發(fā)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龍山文化陶器以灰陶為主,并燒出了薄如蛋殼的黑陶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頂峰時期。龍山文化遺址中開始出現長方形土臺式建筑,而且城址開始大量出現,近年在聊城境內古濟水沿岸先后發(fā)現了以景陽崗、教場鋪為核心的八座龍山文化城址,形成了一個城址群,這表明當時已經開始跨入文明社會門檻。
該城址1977年12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評為“中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提名獎,2001年6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