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窯用耐火磚砌成,由火膛、窯床、煙囪組成,每個煙囪有2個長方形的煙孔,窯門呈八字形,朝向東北,窯床為長方形,南北長1.74米,東西寬2.34米,各窯大小相若。
龍窯外用石塊、內(nèi)用耐火磚砌成,南高北低,沿山坡順勢而下,煙囪在窯的南端,窯北開八字形窯門。窯具有瓷胎和粗渣胎二種,瓷胎窯具有碗形帶孔、缽狀和筒形三種匣缽。窯具有線軸形、三爪形和三岔形三種支釘,不規(guī)則餅狀和球狀墊具,圓環(huán)形支圈和研磨工具。粗渣胎窯具有墊餅、墊球、窯柱和研磨工具等。值得一提的是,在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曾出土過帶“官”字款的匣缽和“官”、“新官”款的窯柱。此外,還出土過劃有契丹文款的窯柱。
缸瓦窯所燒瓷器品種較多,以燒白瓷為主,粗白瓷尤多,并燒三彩器、仿磁州窯的瓷器和大量的缸胎茶末釉、黑釉瓷器。各種產(chǎn)品分窯燒造,馬蹄窯以燒白瓷為主,兼燒單色、三彩釉陶和仿磁州窯瓷器及各色品種的小玩具等。龍窯則主要燒制黑釉和茶末釉等大型粗缸胎容器。
白瓷以杯、碗、盤、瓶、罐、壺類居多,也有少量的玩具,白瓷有粗精之分,以粗白瓷為大宗。粗白瓷,胎多灰白或黃白色,胎質(zhì)較粗澀堅硬,顆粒較大,常含黑或灰色的雜質(zhì),均施白色化妝土,多罩半釉,釉色有粉白、牙白、黃白、灰白等色,常有流釉現(xiàn)象,積釉厚處或泛青或泛黃,且有小開片,多素面無紋,僅少數(shù)刻劃粗獷豪放的花卉。盤、碗類圓器采用疊燒法裝匣內(nèi)燒造,故其產(chǎn)品器內(nèi)底和圈足常留有渣墊痕。精白瓷胎質(zhì)細白堅硬,瓷化程度很高,釉面潔白光潤,器形規(guī)整,制作精工,可與定窯白瓷媲美,可能采用一件一匣缽的方法燒造。盤、碗類圓器也有用墊環(huán)在匣缽內(nèi)覆燒或掛燒的。裝飾多采用雕、刻、劃、印等技法飾以轉(zhuǎn)輪菊、牡丹、朵蓮蓮瓣、飛鳳等花紋。
仿磁州窯的產(chǎn)品有白釉繪黑花、白釉繪褐花、白釉剔劃花、白釉刻花、白釉剔粉、白釉剔花填黑彩等品種,多為瓶、罐類器,一般器形較大,但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人物和騎士、牛、馬、羊、駱駝、熊、獅子、圍棋子、象棋子等小玩具。這類產(chǎn)品皆為灰白色或黃白色瓷胎,質(zhì)粗硬而干澀,顆粒較大,上白色化妝土,施釉多至足際。白釉繪花器和小件玩具多施半釉。釉呈牙白或牙黃色,釉乳濁而不透明,剔劃花者多施透明釉,釉面溫潤,胎體厚重。圓器類皆用疊燒法,數(shù)件相疊,上下之間隔以渣墊入匣缽裝燒故大件器物內(nèi)底和足根,小件器物的足根均有渣墊痕跡。白釉繪花器常繪圓形小斑點組成某種簡單圖案,也有繪弦紋或線紋的。玩具類一般都是根據(jù)需要用黑彩加以點綴。瓶、罐類器常繪折枝菊等花卉。剔劃花(包括填黑的)常飾折枝牡丹、纏枝牡丹、芍藥,并配以水波、蓮瓣、小型雙葉牡丹、芍藥、蓮瓣等輔助紋飾。白釉刻花器以盆為主,多刻折枝牡丹或雙葉牡丹類花紋。
茶末釉產(chǎn)品均為大器,以雞腿壇為多,亦有少量的缸、甕,均是灰青或灰褐色缸胎,胎質(zhì)粗硬,施茶末釉,有的釉色泛黃,有的泛綠,釉渾濁而溫潤,偶有流釉,多施釉至足際,缸、甕類器口唇和底足無釉,疊燒而不用窯具支墊。雞腿壇或口沿或肩部無釉,上下疊燒,墊以渣餅,為防止入窯或燒制過程中傾倒,常在肩部隔以線軸狀支燒具。缸、甕類除制作過程中留下的旋胚痕外,一般不作任何裝飾。雞腿壇也多不裝飾。少數(shù)則在肩部劃文字,有契丹文,亦有漢字,內(nèi)容是制作時間(契丹年號)和制作者的姓,亦有劃朵花或在下腹部劃契丹人物圖案的。
醬釉瓷主要是罐、瓶、碗之類的器物,瓷胎半釉,胎質(zhì)灰白或黃白,粗而堅硬,釉多閃墨綠或棕色,罐底和碗內(nèi)外底均有渣墊痕,可知碗類亦是采用疊燒法燒制,一般都不加裝飾。
釉陶器類有單色釉陶器和三彩釉陶器。單色釉陶器中有綠釉、黃釉和少量白色釉器,器形有壺、碗、碟、盤、長頸瓶。三彩釉陶器主要有海棠盤、花式碟、方蝶、圓盤、高座盤、塤、硯、持壺、碗等,多為契丹風(fēng)格的器物。這種釉陶器的胎質(zhì)多為磚紅、粉紅或黃白色,上白色化妝土,掛半釉。釉面光潔艷麗。圓盤、碗、瓶類為拉坯成型,海棠盤、花式碟、方碟等為模印成型,持壺、硯滴等均為合模(即模印后黏合)而成,用三爪支釘=釘尖朝下、平面朝上隔墊疊壓支燒,因此,常在器物的內(nèi)底或口沿內(nèi)留有“品”字形排列的3個極細的支釘痕。單色釉器采用蘸釉法上釉,三彩則采用刷釉隨類施彩的辦法上釉掛彩。裝飾多用印、繪、貼、塑等技法。紋飾內(nèi)容有水波三花、游魚戲蓮、水波蓮花、牡丹雙蝶、朵蓮、成朵的牡丹,邊飾多為流云、唐草等。
此外,缸瓦窯還燒制缸胎琉璃建筑陶瓷,主要是板瓦和建筑構(gòu)件,施黑釉、墨綠或黃釉。瓦缸窯始燒于遼代早期,元代停燒。
遼。高18.5厘米,口徑19.7厘米,足徑15.8厘米。胎質(zhì)白而微黃,粗糙堅硬,敷白色化妝土,外罩白釉。罐口沿外卷成唇狀,短頸、圓腹、平底。肩部劃雙弦波紋一圈,腹上部刻劃纏枝牡丹紋,且填黑彩作地,三大朵盛放牡丹枝繁葉茂,充滿勃勃生機,上下各飾弦紋一道。這是遼器典型風(fēng)格,穩(wěn)重而豪放,富有民族風(fēng)情。此器堪稱赤峰缸瓦窯代表之作。
遼。高42.5厘米,腹徑19厘米,口徑7.2厘米,底徑10厘米?,F(xiàn)藏首都博物館。此瓶胎為淡黃色,施有白色化妝土,釉色微黃。小口外卷成唇,短頸,豐肩,斜腹,往下漸收,外撇平底,圈足。肩至腹部刻劃黑地白花圖案,花紋為四葉牡丹和纏枝牡丹,花朵豐滿,剔花剛勁有力。下腹刻劃一圈線條簡潔流暢的復(fù)瓣仰蓮。整個器形及裝飾皆精致優(yōu)美,為遼瓷中之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