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區(qū)建筑
清永陵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較大,體系較完整的封建帝后陵寢建筑群。整體建筑由陵前參拜道、下馬石碑、前院、方城、寶城、省牲所等幾部分組成。陵前參拜道南北長840米,以黃沙鋪墊。參拜道南北兩端之左右各立下馬石碑一甬。碑陽豎書陽刻漢、滿、蒙、回、藏五體“諸王以下官員人等至此下馬”文字。 參拜道中央原有一座小橋名玉帶橋。
陵墓特色
柵欄門:清帝陵寢的前宮門傳統(tǒng)上是單檐仿木架結(jié)構(gòu)歇山式琉璃瓦頂磚砌三拱形洞門。門洞內(nèi)二扇對開木板門。而永陵的門戶以六扇木柵欄門啟閉,既可謂一特。
四祖碑亭:清帝陵寢皆有神功圣德碑以樹碑立傳,但一般皆是一座(康熙陵除外),唯永陵前院中一字排開,并列四座。且每座碑亭前后辟門,與傳統(tǒng)的四面辟門也不相同。傳統(tǒng)的功德碑亭檐下沒有斗拱。而永陵四碑樓卻鋪作三翹七棲斗拱,可謂二特。
石雕坐龍:龍作為封建社會“天子”的象征,在皇宮、在帝寢無處不有。但有坐龍雕飾的唯永陵所僅見,可謂三特。
彩陶龍壁:清帝諸陵無論在隆恩門二側(cè)或正紅門二翼皆有彩色琉璃龍壁。唯永陵龍壁不是琉璃材質(zhì)而是陶制燒造外飾彩色,是為四特。
磚砌燎爐:永陵方城內(nèi)的燎爐即焚帛爐為青磚瓦砌筑,與福、昭陵的漢白玉燎爐及清東陵、清西陵的琉璃燎爐不同,是為五特。
單墻方城:清帝諸陵中方城皆為城堡式。墻體寬厚,上置雉堞女墻,官兵可在墻上往來行走,永陵方城墻僅是窄的單墻上覆脊瓦,此為永陵六特。
單檐城門:永陵方城之啟運門為單檐歇山式建筑,這與傳統(tǒng)方城重檐式隆恩門不同,是為七特。
“日”、“月”龍吻:清帝諸陵享殿大脊的兩端均為鴟吻,唯永陵享殿大脊的兩端是龍吻。尤為獨特的是,在龍吻側(cè)劍把上,分別透雕“日”、“月”二字。日字在左,月字在右,日字與月字合則為“明”字。將“明”字分開置于大脊兩端則有破明(朝)之意。此為八特。
君臣共陵:自古以來帝王陵寢只能葬帝王一人及其后妃,絕無祖孫君臣共一陵的先例。唯有永陵寶城內(nèi)是祖孫共城,君臣一陵。自猛特木至塔克世為六世四輩人,是為祖孫同一寶城。君臣共為一陵是為永陵九特。
交通信息
永陵坐落在呼蘭哈達(滿語,漢譯煙筒山)下,蘇克素滸畢拉(滿語,漢譯魚鷹河,今稱蘇子河)北岸。尼雅滿山崗(今稱啟運山)南麓。東距縣城22公里,距永陵鎮(zhèn)2公里。東南距興京故城赫圖阿拉約5公里,西距夏元行宮約3公里。南新公路于陵前通過,交通方便。
東南公路在清永陵前840米處通過,沈通高速公路距清永陵南2公里,沈通公路距清永陵東南5公里。西距沈吉鐵路線南雜木站55公里。西距撫順市103公里,距沈陽市149公里,距沈陽桃仙機場154公里;南距大連港512公里,距本溪市129公里;東距新賓滿族自治縣城23公里,距吉林通化市126公里;東南距世界文化遺產(chǎn)桓仁五女山城95公里,距丹東市312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