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產(chǎn)地:中國;可能滅絕:俄羅斯聯(lián)邦(東亞區(qū));區(qū)域滅絕:日本、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韓國和中國臺灣島。
朱鹮在中國曾廣泛分布于東北黑龍江省烏蘇里江流域和興凱湖,吉林省東部、中部和西部,遼寧省遼東半島大連、金縣和營口,河北,河南西部熊耳山,山東,山西東南部,陜西南部太白山、洋縣,甘肅蘭州、東南部徽縣,安徽,浙江衢縣,以及福州、臺灣和海南島,已僅見于陜西洋縣。
朱鹮非繁殖期通體白色,頭、羽冠、背和兩翅及尾綴有粉紅色。翅下和尾下亦綴有粉紅色,飛翔時極明顯可見。最外側(cè)飛羽幾全暗褐色,僅基部的內(nèi)外緣以及羽干白色。第二枚內(nèi)翈沿羽干中央部分以及羽端暗褐,第三枚僅先端沾染一些暗褐色,其余飛羽全白色。頭后枕部羽毛延長成矛狀,形成松散的羽冠。繁殖期頭、上背和頸綴有灰色,兩翅粉紅色較淺淡,第1-5枚初級飛羽具灰褐色端斑。
成鳥全身羽色以白色為基調(diào),但上下體的羽干以及飛羽略沾淡淡的粉紅色,尤以初級飛羽的粉紅色較濃,頭頸部的羽毛特化伸長形成下垂的冠羽,整個面部,包括額部、眼周、眼瞼和下嘴基部裸露無羽毛,且呈鮮艷的紅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紅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黃色,腳亦為鮮亮的紅色。繁殖季節(jié)的成鳥在整個頭部和頸部乃至肩部會分泌出黑色的小顆粒,將頭頸肩部沾染成灰黑色,但必須指出這種顏色的變化是由分泌物造成的而非羽毛本身顏色的變化。
虹膜橙紅色,嘴黑色,嘴基及頭裸露部分朱紅色,跗蹠、爪及脛下部裸露部分亦為朱紅色。幼鳥兩頰被有絨羽,其余臉部裸露無羽,橙黃色。體羽綴有煙灰色而具玫瑰色光澤。初級飛羽黑褐色,腳淡褐色,虹膜淡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700-1885g,♀1465g;體長♂783-790毫米,♀679毫米;嘴峰♂182-183毫米,♀137-150毫米;翅♂380-450毫米,♀375-380毫米;尾♂180-188毫米,♀16-165毫米;跗蹠♂85-90毫米,♀75-77毫米。(注:♂雄性;♀雌性)
性較孤僻而沉靜,除起飛時鳴叫外,一般活動時不鳴叫。常單獨或成對或呈小群活動,極少與別的鳥合群。行動時步履遲緩,飛行時兩翅鼓動亦較慢,頭、頸向前伸直、兩腳伸向后,但不突出于尾外。白天活動覓食,晚上棲于高大樹上。
主要以小魚、泥鰍、蛙、蟹、蝦、蝸牛、蟋蟀、蚯蚓、甲蟲、半翅目昆蟲、甲殼類以及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等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覓食活動在白天。通常在水邊淺水處或水稻田中覓食,也見在爛泥中和地上覓食。在地上覓食時常慢步輕腳行走,兩眼搜覓前面地上,發(fā)現(xiàn)食物,立刻用嘴啄食。在淺水處或泥中覓食時主要靠將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探覓食物。
原來在俄羅斯東部、朝鮮、日本北方和中國北方繁殖的種群,秋季多要遷到日本南部和中國黃河以南至長江下游、福建、臺灣和海南島越冬,也有部分留在朝鮮越冬。而在中國和日本南部繁殖的種群,通常不遷徙,為留鳥。分布于中國陜西洋縣的種群亦不遷徙,繁殖期后向四周游蕩。在7月份曾在離巢區(qū)20km遠的地方發(fā)現(xiàn)已離巢的幼鳥。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節(jié),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jié)成配偶,離開越冬時組成的群體,分散在栓皮櫟樹等高大的喬木樹上去筑巢、產(chǎn)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的色素,涂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
繁殖期3-5月。營巢于較少干擾的山地森林中,巢置于水域附近高大的栗樹、楊樹、松樹和其他樹的枝杈上。常成對單獨營巢。巢較粗糙簡陋,主要由枯枝構(gòu)成,內(nèi)墊有細軟的草葉、草莖和苔蘚等物。巢呈盤狀,大小為直徑50-70cm,距地高5-20m。每窩產(chǎn)卵2-5枚,通常3枚,卵為卵圓形,藍灰色、具褐色斑點,大小為63-68毫米×44-46毫米,重65-75g。4月開始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孵化期28-30天(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孵化期25天)。親鳥領域性較強,在繁殖期保衛(wèi)領域。當親鳥離巢時,常用內(nèi)墊材料將卵蓋住。
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雛鳥上體被有淡灰色絨羽,下體被有白色絨羽,腳橙紅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yǎng),出殼后由親鳥輪流將口中半消化的食物吐出喂養(yǎng),性急的雛鳥們則爭著把長喙伸進親鳥的嘴里,親鳥則使勁抖動著脖子,使食物盡快地吐出來。親鳥在育雛的前期每天返回巢中的次數(shù)為7~9次,隨著雛鳥的迅速生長和對食物需求的增加,后期則增加到每天14~15次。喂完食物后還要幫助雛鳥清理糞便,方法是叼走巢底的樹枝,使糞便漏到下面去,或者把沾有糞便的碎鋪墊物叼到巢的外邊,然后再叼來新的巢材和鋪墊物來補充。經(jīng)過45-50天的喂養(yǎng),雛鳥即具飛翔能力和離巢,60天后就能跟隨親鳥自由飛翔了。時間大約在6月。離巢后雛鳥仍和親鳥在巢區(qū)附近活動和覓食,大約在7月以后才離開營巢地。兩性性成熟年齡在3歲左右,在人工飼養(yǎng)條件下壽命可達到17年以上。
朱鹮受到生存環(huán)境惡化、天敵威脅和自身生物學性質(zhì)的影響而瀕危。由于適合朱鹮筑巢的高大喬木遭砍伐,以及適合朱鹮覓食的水田大面積改造為旱田,該物種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收縮,另外越來越廣泛使用的農(nóng)藥也威脅了它們的安全;朱鹮種群高度密集,至今只有一個野外種群,一旦爆發(fā)疫情很容易造成種群滅絕,另外自身繁殖能力低下與抵御天敵的能力較弱也是造成該物種瀕危的重要原因。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EN)。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Ⅰ級。
觀賞
朱鹮是一種稀有的美麗鳥類,具有非常高的保護價值和觀賞利用價值。關于動物的價值,已有一些學者進行了分析,認為動物物種的價值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經(jīng)濟價值、觀賞娛樂價值、生態(tài)生物學價值、科學教育價值、美學價值、社會價值和負價值等方面。朱鹮屬鸛形目鹮科。在歷史的長河中,她是古老的鳥仙。從油頁巖中發(fā)現(xiàn)的鹮類化石表明,鹮科鳥類生活在距今6000萬年前的始新世,現(xiàn)存的僅有大約16屬26種。朱鹮的價值依然表現(xiàn)在生態(tài)生物學價值、社會價值和人文價值等幾個方面。
美學
圍繞朱鹮的科學研究自十九世紀就開始了,到20世紀80年代在日本和中國已經(jīng)引起各方關注。通過對其生態(tài)分布、生理解剖、繁殖、歷史變遷等項目的研究,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東西。從朱鹮的瀕危的因素著手,逐步深入了掌握了朱鹮的拯救措施,為其它瀕危物種的保護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朱鹮的美學價值自古以來就成為文學、詩歌和自由想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用金錢無法衡量的美。充分利用它便可創(chuàng)造相當?shù)慕?jīng)濟價值。朱鹮神態(tài)優(yōu)雅,體形端莊,在給人們審美需求之時,必然帶給當?shù)氐谌a(chǎn)業(yè)的發(fā)展。另外,朱鹮在對內(nèi)開展宣傳教育、對外開展技術(shù)交流與合作中扮演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具有廣泛的社會公益價值。
生物學
朱鹮的生態(tài)生物學價值。依據(jù)馬建章等提出的動物物種生態(tài)價值的5個評價標準評述,朱鹮仍是一個具有極高生態(tài)價值的動物物種,對于自然生態(tài)平衡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食物鏈中朱鹮處于頂級位置,以小魚、泥鰍、小蝦、青蛙、蟋蟀、蝗蟲、田螺等為主要食物,對控制獵物種群中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由于朱鹮易受自然條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朱鹮的自然生產(chǎn)力較低,而物種稀有程度明顯增高。物種的數(shù)量多少是衡量它價值的核心數(shù)量標準,與稀有程度呈正相關關系。2013年,世界上僅有陜西洋縣及其周邊地區(qū)分布著近400只野生朱鹮,其它所有的人工種群都來自原來重新發(fā)現(xiàn)的7只個體的后代。雖然朱鹮的瀕危局面有所緩解,但不足以維持一個物種穩(wěn)定繁衍的種群數(shù)量。無庸置疑,朱鹮的稀有程度和由此判別的物種價值是最高的。
人文
在朱鹮的人文價值中,朱鹮給人類探索自然奧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場所和機會。僅它的發(fā)現(xiàn)和拯救過程就讓科學界興奮不已。作為一個極為特殊的動物物種,在具有很高生態(tài)價值的同時,仍然具有很高的人文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科學、經(jīng)濟、文化、美學和社會學等諸多方面。中國古代,人們認為朱鹮能帶來吉祥,把朱鹮和喜鵲作為“吉祥之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