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5年11月,臺灣中央大學共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工學院、管理學院、咨詢電機學院、地球科學學院、客家學院、生醫(yī)理工學院等8個學院,22個學系。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英美語文學系、法國語文學系
理學院
物理學系、數(shù)學系、化學學系、光電科學與工程學系
工學院
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學系、土木工程學系、機械工程學系
管理學院
企業(yè)管理學系、信息管理學系、財務金融學系、經(jīng)濟學系
咨詢電機學院
電機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通訊工程學系
地球科學學院
地球科學學系、大氣科學學系
客家學院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
生醫(yī)理工學院
生命科學系、生醫(yī)科學與工程學系
截至2015年3月,臺灣中央大學共有教職員工約650人,教師分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講師四級,其職責為教學、研究、輔導及服務,其中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9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人,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3人,臺灣“國家講座 ”人選6人,臺灣“總統(tǒng)”科學獎獲得者2人。
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9人):伊林、黃鍔、李羅權(quán)、胡勝正、鄭錦全、林長壽、劉兆漢、于宗先、許倬云
臺灣“國家講座 ”人選(6人):王存國、馬國鳳、李光華、李弘謙、葉永烜、伊林
臺灣“總統(tǒng)”科學獎獲得者(2人):李羅權(quán)、林長壽
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3人):李羅權(quán)、劉兆漢、胡紀如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3人):劉立方、劉兆漢、黃鍔
據(jù)2015年12月學校官網(wǎng)信息顯示,臺灣中央大學共20個研究所開設有碩士班或者博士班;此外,該校的重點研究領域為環(huán)境與能源、復雜系統(tǒng)與電漿科學、光學與光電科技及咨詢應用,特色研究領域為人文與社會科學及生物醫(yī)學;并有地球科學、工程、電腦科學、物理、化學、材料等6個學科進入ESI(基礎科學指標)排行世界前1%。
1997年1月24日,臺灣中央大學與臺灣交通大學、新竹清華大學及陽明大學共同成立“臺灣聯(lián)合大學系統(tǒng)”,四所學校發(fā)揮互補性及整合資源,推動教學資源整合。
四校共同開課與跨校選課,共享特色課程,推動跨校修讀博士學位及跨校轉(zhuǎn)系所,辦理聯(lián)合招生,教師在系統(tǒng)內(nèi)交流;推動“超越未來─科技與社會經(jīng)典系列講座”,以遠距教學方式授課,每堂課四校皆有教師參與討論,已開設“水資源:技術與生活政治”課程。
四校共同推動e化教學系統(tǒng),建置開放式課程124門;共同開設通識教育課程,推動“文化研究”及“科技與社會”兩項人文社會領域之教學與研究整合。
據(jù)學校網(wǎng)站2015年5月信息顯示,臺灣中央大學為推動國際化學習及擴大學生視野,鼓勵并獎助學生出國進修所擬定之計劃,每年提供特定名額給予學生體驗國外生活。
英外華語:語言中心于每學期或每季開設英/外語推廣課程、華語基礎及研習課程,包含非學分班和學分班。
推廣教育:推廣教育設有各類學分班、藝文推廣、專業(yè)人員訓練班等課程。
通過“行政院環(huán)境保護署”教育訓練機構(gòu)認證,具備專業(yè)師資及教研單位、開設豐富課程、涵蓋多元領域。
臺灣中央大學核心通識課程分為核心必修與通識選修兩大部份,核心必修課程可以代表或反映一個知識領域的核心價值,具基礎性及核心性,是當代各類學術入門的基礎,可以促進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此外,課程內(nèi)容也與平日生活及當代議題緊扣,培養(yǎng)學生知識批判能力、知識統(tǒng)整能力及知識創(chuàng)新能力,如社會學、物理學、天文學、文學等。通識選修課程則屬于各學科中較整合或深入的進階深化課程,如性別議題、環(huán)境議題等通論。兩部分課程皆包含人文與思想、自然科學、應用科學、社會思潮與現(xiàn)象等四大領域,核心必修課程至少須修習3個領域,應修習之領域依各學系規(guī)定;其余學分可自由修讀通識選修課程。
此外,為整合通識與專業(yè)課程,以達成教學資源整合、學術視野擴展、各知識領域有效連結(jié)之目標,設有性別教育學程、創(chuàng)意學程及STS學程,希望學生得以在專業(yè)課程以外,有機會涉獵以主題為導向的整合型學程。
據(jù)學校網(wǎng)站2015年5月信息顯示,臺灣中央大學已與159所臺灣以外的高校簽署國際交流合約,包含交換學生、雙聯(lián)學位等合作形式,交換學生被中央大學稱為“西游記”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