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是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華文學基金會主辦的文學獎項,根據(jù)已故作家姚雪垠遺愿設立。其親屬捐贈姚雪垠著作稿酬50萬元作為基金,首屆評選于2003年,每四年舉辦一屆,旨在鼓勵長篇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
2003年首屆評選出唐浩明的《曾國藩》、二月河的《乾隆皇帝》等5部獲獎作品;2007年第二屆由中華文學基金會與黑河市委宣傳部聯(lián)合主辦,評選出王梓夫的《漕運碼頭》、唐浩明的《張之洞》等3部作品。
參評作品須以辛亥革命前歷史為題材,字數(shù)不少于20萬字。評選以歷史性、思想性和藝術性為基準,獎金來源于基金利息。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以下簡稱“本獎”)是根據(jù)已故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的生前夙愿,為了鼓勵和推動中國長篇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繁榮和發(fā)展而設立的。
第二條 本獎的獎勵對象為新時期以來經國內出版社正式出版的長篇歷史小說,自2003年開始,每四年評選一屆,每屆限2~3部。
第三條 由姚雪垠先生的親屬提議并捐出姚雪垠先生稿酬50萬元人民幣,經中國作家協(xié)會黨組研究決定,在中華文學基金會下設立“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以用于本獎的評選和頒發(fā)。
○第二章 參評范圍
第四條 本獎以獎勵作品為主,同時參照作者在長篇歷史小說創(chuàng)作領域的成就;已經過世的(以參評截止日期為限)作者的作品不在此列。
第五條 本獎題材范圍限于辛亥革命以前,單部作品字數(shù)不得少于20萬字。
第六條 已獲得過“茅盾文學獎”的作品不在參評范圍以內。
第七條 本獎采取單位推薦與評委評議相結合的方式面向全國征集;推薦渠道如下:
(一)中央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作家協(xié)會(各限2部);
(二)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出版社(各限2部);
(三)相關的研究機構(各限2部);
(四)評委(各限2部)。
第八條 推薦者及作者需共同按要求填寫“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參評作品推薦表(見附件),并提交參評作品樣書5套。
○第三章 組 織
第九條 本獎評委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與姚雪垠先生的親屬及有關方面共同協(xié)商推選,聘請熟悉國內外長篇歷史小說的創(chuàng)作并有所研究,學識淵博、治學嚴謹且有影響的專家、學者11~13人擔任。
第十條 中華文學基金會專門設立評獎辦公室,負責本獎的征集、評選、頒發(fā)等組織協(xié)調工作。
○第四章 評選與頒獎
第十一條 本獎評選力求以歷史科學與小說藝術的有機結合為基準,要求獲獎作品必須具備深刻的思想性、嚴肅的歷史性和高超的藝術性。
第十二條 每逢評獎當年年初,由評獎辦公室向各推薦單位和評委印發(fā)征集通知。
第十三條 本獎評選分初評、復評兩個階段進行:
(一)初評:由評委通讀作品,寫出初評意見,從中選出若干入圍作品進入復評;
(二)復評:評委審讀入圍作品,之后召開全體評委會交流磋商、綜合評議,最后以無記名方式投票,獲得三分之二票數(shù)的作品獲獎作品。
第十四條 獲獎作品確定后,于當年年底前舉行本獎頒獎儀式。
○第五章 資 金
第十五條 本獎資金來源主要來自“姚雪垠長篇歷史小說獎勵基金”的利息、利潤或其他投資收益,以及熱心于文學事業(yè)的企事業(yè)單位、機構和個人的資助。原則上不得動用“獎勵基金”本金。
○第六章 附 則
第十六條 每屆評獎的具體實施依據(jù)該屆制定的實施方案。
第十七條 本章程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華文學基金會負責解釋,自發(fā)布之日起開始施行。
(2003/11/7)
《曾國藩》(血祭·野焚·黑雨)(唐浩明著,湖南文藝出版社)
《夢斷關河》(凌力著,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張居正》(熊召政著,長江文藝出版社)
《汴京風騷》(晨鐘卷·午朝卷·暮鼓卷)(顏廷瑞著,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乾隆皇帝》(六卷本)(二月河著,河南文藝出版社)
(2007/11/27)
《漕運碼頭》(王梓夫著,作家出版社)
《張之洞》(上·中·下)(唐浩明著,作家出版社)
《蒙古帝國》(I·II·III)(包麗英著,安徽文藝出版社)
姚雪垠(1910-1999),原名姚冠三,河南鄧縣人。幼年在家鄉(xiāng)讀私塾和小學。1924年至信陽一所教會中學就讀。1929年春考入河南大學預科。次年因參加學生運動被捕,釋放后被校方開除,離開河南至北平。1935年起,陸續(xù)在北平《晨報》、天津《大公報》發(fā)表短篇小說。1937年到開封,與嵇文甫、范文瀾、《王闌西等人創(chuàng)辦《風雨》周刊。1938年春到武漢,在《文藝陣地》1卷3期發(fā)表著名的短篇小說《差半車麥秸》,描寫農民在抗戰(zhàn)大潮中的覺醒和成長,最顯著的特色是采用鮮活的群眾語言,為當時一般作品所少見,被認為抗戰(zhàn)文藝的杰作。1938年冬,至湖北襄樊參加錢俊瑞、曹荻秋領導的文化工作委員會。1939年,長篇小說《春暖花開的時候》開始在胡繩主編的重慶《讀書月報》上連載,這是最早出現(xiàn)的反映抗戰(zhàn)生活的長篇小說,人物性格鮮明,生活氣息濃厚,語言樸素、自然,細膩、流暢。同時還創(chuàng)作了頗有影響的中篇小說《牛全德與紅蘿卜》。1943年初至重慶,當選為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理事。1945年初至四川三臺任東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同年下返成都創(chuàng)作了取材于自身經歷的長篇小說《長夜》,真實的描寫了豫西農村的“土匪”生活,充滿鄉(xiāng)土氣息和傳奇色彩。
解放后曾在上海私立大夏大學任教。1953年遷居武漢為專業(yè)作家。1957年被錯定為右派,在逆境中開始創(chuàng)作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小說以明末義軍領袖李自成、明末皇帝崇禎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形象鮮明的歷史人物,揭示了明末農民革命戰(zhàn)爭的特殊規(guī)律和封建社會階級斗爭和民族斗爭的復雜局面。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堪稱農民革命戰(zhàn)爭的歷史畫卷。這部巨著從1957年動筆以來至今30余年,已出3卷八冊,約230萬字。全書計劃出5卷,現(xiàn)在正寫最后一卷。60年代出版第一卷時,得社會各界好評。譯成日文后,曾獲日本文部省、外務省頒發(fā)的文化獎。第2卷于1982年榮獲首屆茅盾文學獎。
1978年后,當選為第五、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湖北省文聯(lián)主席。1981年12月,在古稀之年加入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