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之路(Giant's causeway,也譯“巨人的石道”,又稱巨人堤或巨人岬)是位于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西北約80公里處大西洋海岸處的由4萬多根大小不均勻的玄武巖石柱排列成的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傳說遠古時代愛爾蘭巨人要與蘇格蘭巨人決斗,于是開鑿石柱,填平海底,鋪成通向蘇格蘭的堤道,后堤道被毀,只剩下現在的一段殘留。地質學研究表明其是在第三紀由活火山不斷噴發(fā),火山熔巖多次溢出結晶而成。經過海浪沖蝕,石柱群在不同高度被截斷,便呈現出高低參差的石柱林地貌。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其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巨人之路是由約6萬0千多個多邊形石柱組成的,這些石柱狀似階梯般延伸到愛爾蘭海中。這些石柱大部分呈六邊形狀,整齊地排列在海岸線上,猶如一條巨人的路,因此得名巨人之路。
巨人之路的形成可追溯到約6500萬年前的火山活動。據地質學家推測,當時的安特里姆地區(qū)經歷了劇烈的火山噴發(fā)和地殼運動,熔巖冷卻后形成了這些特殊的多邊形石柱。每個石柱都由玄武巖組成,具有黑色或暗灰色的外觀。
這些石柱的形狀和排列方式非常規(guī)則,給人一種幾乎是人工創(chuàng)造的錯覺。最高的石柱達到12米,每個石柱之間都有精確的接合點,使整個景觀看起來非常壯觀而神秘。
除了多邊形石柱,巨人之路還有一些其他形狀奇特的地質特征。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巨人之手”(Giant's Hand),它是一塊巨大的石頭,形狀酷似人手,據傳是巨人費奧納建造巨人之路時留下的遺跡。
在英國北愛爾蘭的安特里姆平原邊緣的岬角,沿著海岸懸崖的山腳下,大約有3.7萬多根六邊形或五邊形、四邊形的石柱組成的賈恩茨考斯韋角從大海中伸出來,從峭壁伸至海面。被稱為“巨人之路”。
包括低潮區(qū)、峭壁以及通向峭壁頂端的道路和一塊高地。峭壁平均高度為100米。巨人之路是這條海岸線上較具有特色的地方。這三萬七千多根大小均勻的玄武巖石柱聚集成一條綿延數千米的堤道,形狀很規(guī)則,看起來好像是人工鑿成的。大量的玄武巖石柱排列在一起,形成壯觀的玄武巖石柱林。它們以井然有序、美輪美奐的造型,磅礴的氣勢令人嘆為觀止?!熬奕酥贰笔鞘澜缱匀黄嬗^。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自然遺產,也是北愛爾蘭著名的旅游景點。
組成巨人之路的石柱橫截面寬度在37~51厘米之間,典型寬度約為0.45米,延續(xù)約6000米長。這些柱子大都是六邊形的,偶爾其中也有四邊形、五邊形、七邊形和八邊形的柱子,岬角最寬處寬約12米,最窄處僅有3、4米,這也是石柱最高的地方。在這里,有的石柱高出海面6米以上,最高者可達12米左右,上面凝固的熔巖大約有28厘米厚。也有的石柱隱沒于水下或與海面一般高。
站在一些比較矮小的石塊上,可以看到它們的截面都是很規(guī)則的正多邊形。不同石柱的形狀具有形象化的名稱,如“煙囪管帽”、“大酒缽”和“夫人的扇子”等。
現代地質學家們通過研究其構造,揭開了“巨人之路”之謎?!熬奕酥贰睂嶋H上完全是一種天然的玄武巖。白堊紀末,雛形期的北大西洋開始持續(xù)地分裂和擴張,大西洋中脊就是分裂和擴張的中心,也是分離的板塊邊界。上地幔的巖漿從中脊的裂谷中上涌,覆蓋著大片地域,熔巖層層相疊。
當時,北大西洋的主體位置已定,但它的邊界則處在形成和變化階段。北美大陸與亞歐大陸雖已分離,但現已分離的北美大陸和歐洲之間新形成的海道依然處在發(fā)展之中。大約八千多萬年前,格陵蘭的西海岸與加拿大分離,但東南海岸仍與對面的不列顛群島西北的海岸緊緊相連。大約兩千多萬年后,這些海岸開始分離。這一系列的地質變遷,導致大西洋兩岸地殼運動劇烈,火山噴發(fā)頻繁。現在的斯凱島、拉姆島、馬爾島和阿倫島上,以及在蘇格蘭本島的阿德納默亨角和南部的愛爾蘭的斯利夫·加利翁、克利夫登和莫恩均有大的火山。這些古老的火山在其初期時景色一定十分壯觀,但有關當時的情況所留下的重要的記錄就是洪水、高原和玄武巖。大約五千多萬年前(即第三紀),在現在的蘇格蘭西部內赫布里底群島一線至北愛爾蘭東部火山非?;钴S,現今愛爾蘭和蘇格蘭兩島的熔巖高原就是當時大規(guī)模的熔巖流形成的。噴發(fā)出來的玄武巖是一種特別灼熱的流體熔巖。有記載,它的下坡流速每小時超過48千米。流體熔巖較容易散布于很大的面積,于是就有“泛濫玄武巖”這一術語。它們形成的大塊熔巖遍布整個火山活動區(qū)。在印度的德干高原也有類似的地質情況,在4000~6000萬年前,德干高原形成了70萬立方千米的玄武巖熔巖。
一股股玄武巖熔巖從地殼的裂隙涌出,像河流一樣流向大海,遇到海水迅速冷卻變成固態(tài)的玄武巖并收縮,結晶,巖漿的凝固過程中發(fā)生了爆裂,而且收縮力非常平均,于是就形成了規(guī)則的柱狀體圖案,這些圖案通常成六棱柱。這種過程有點像泥潭底部厚厚的一層淤泥在陽光的暴曬下龜裂時的情景。玄武巖熔巖石柱的主要特點是裂縫直上直下伸展,水流可以從頂部通到底部。結果就形成了獨特的玄武巖柱網絡,所有的玄武巖柱不可思議的并在一起,其間僅有極細小的裂縫。由于火山熔巖是在不同時期分五六次溢出的,因此峭壁了形成多層次的結構。
“巨人之路”是柱狀玄武巖石這一地貌的表現。這些石柱構成一條有石階的石道,寬處又像密密的石林。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不僅是峻峭的自然景觀,也為地球科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賈恩茨考斯韋角的玄武巖石柱自形成以來的千萬年間,受大冰期的冰川侵蝕及大西洋海浪的沖刷,逐漸被塑造出高低參差的奇特景觀。每根玄武巖石柱其實是由若干塊的六棱狀石塊疊合在一起組成的。波浪沿著石塊間的斷層線把暴露的部分逐漸侵蝕掉,石柱在不同高度處被截斷,把松動的搬運走,導致巨人之路呈現臺階式外貌的雛形,經過千萬年的侵蝕、風化,最終,玄武巖石堤的階梯狀效果就形成了。
巨人之路這個名字起源于愛爾蘭的民間傳說。一種說法說“巨人之路”是由愛爾蘭巨人芬·麥庫爾建造的。他把巖柱一個又一個地運到海底,那樣他就能走到蘇格蘭去與其對手芬·蓋爾交戰(zhàn)。當麥庫爾完工時,他決定休息一會兒。而同時,他的對手芬·蓋爾決定穿越愛爾蘭來估量一下他的對手,卻被麥庫爾巨人那巨大的身軀嚇壞了。尤其是在麥庫爾的妻子告訴他,這事實上是巨人的孩子之后,蓋爾在考慮這小孩的父親該是怎樣的龐然大物時,也為自己的生命擔心。他匆忙地撤回蘇格蘭,并毀壞了其身后的堤道,以免芬·麥庫爾走到蘇格蘭。堤道的所有殘余都位于安特里姆海岸上。
另一種說法中,巨人之路是愛爾蘭國王軍的指揮官——巨人芬·麥庫爾為了迎接他心愛的姑娘而專門修建的。傳說愛爾蘭國王軍的指揮官巨人芬·麥庫爾力大無窮,一次在同蘇格蘭巨人的打斗中,他隨手拾起一塊石塊,擲向逃跑的對手。石塊落在大海里,就成了現代的巨人島。后來他愛上了住在內赫布里底群島的巨人姑娘,為了接她到這里來,才建造了這么一條堤道。
與“巨人之路”類似的柱狀玄武巖石地貌景觀,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分布,如蘇格蘭內赫布里底群島的斯塔法島、冰島南部、中國江蘇六合區(qū)的桂子山、中國福建漳州的牛頭山景區(qū)等,但都不如巨人之路表現得那么完整和壯觀。
比如在蘇格蘭西海岸外的內赫布里底群島的斯塔法島上,也有一個玄武巖石柱群。玄武巖石柱在島上大部分地區(qū)均發(fā)育良好,有一個很有名的巨大巖洞——即芬戈爾洞,幾個世紀來在詩歌和小說中均有文字描述它。而作曲家菲利克斯·門德爾松在1829年去該島的一次訪問中,被眼前的美景激發(fā)出靈感,創(chuàng)作了現在被稱作《內赫布里底群島》的著名管弦樂前奏曲。
這個著名的名勝就如同傳說中的巨人跨過海峽到達蘇格蘭。三百年來,地質學家們研究其構造,了解到它是在第三紀(大約5000-6000萬年前)由活火山不斷噴發(fā)而成的。這個壯觀景點同時推動了地球科學的發(fā)展。
在英格蘭和愛爾蘭的蘇葳海角和海灣之間,延伸著一條“巨人之路”,人稱“巨人岬”。傳說遠古時代愛爾蘭巨人芬·麥克庫爾要與蘇格蘭巨人芬·蓋爾決斗。為此,麥克庫爾歷盡艱辛開鑿石柱,并把它們移到海底,鋪成通向蘇格蘭的堤道。大功告成后,他回家睡覺,準備養(yǎng)精蓄銳后跨堤去攻打蓋爾。此時,蓋爾卻捷足先登來跨堤察看敵情,他見到沉睡中的麥克庫爾身軀如此巨大,不由暗暗吃驚。而麥克庫爾的妻子急中生智,詭稱沉睡巨人是她初生的嬰兒,蓋爾聽了更為驚恐,“孩子如此巨大,其父該是怎樣的龐然大物?”他嚇得撤回蘇格蘭,并搗毀了其身后的堤道,只剩一段殘留的堤道屹立在愛爾蘭海邊。古代人無法理解這種自然奇觀,所以稱之為“巨人之路”。
美麗的傳說仍在傳誦,但是這道通向大海的巨大天然階梯之謎,被地質學家們揭開了謎底,原來它是由火山熔巖的多次溢出結晶而成,獨特的玄武巖石柱之間有極細小的裂縫,地質學家稱之為“節(jié)理”,熔巖爆裂時所產生的節(jié)理一般具有垂直延伸的特點,在沿節(jié)理流動的水流的作用下,久而久之形成這種聚集在一起的多邊形石柱群,加上海浪沖蝕,將之在不同高度處截斷,便呈現出高低參差的石柱林地貌。
英國的“巨人之路”和“巨人之路”海岸,40000多根這種玄武石柱不規(guī)則的排列起來,綿延6公里,氣勢磅礴,蔚為壯觀。這種石柱多六邊形,也有四邊、五邊和八邊形的,石柱高者達12米,矮者也有6米多,高低參差、錯落有致,延伸向大海,宛若鬼斧神工的仙境。這種地形在全球許多地方也有呈現,比如蘇格蘭、冰島南部、中國江蘇六合縣的柱子山,但都抵不過這里的氣勢壯觀,畫面完整美妙。
山依海勢,海借山景,形成了這條自然的臺階石道,拾級而上,海天一色。它的意義早已超越了自然景觀和地球科學研究的界限。
根據2008年1月英國皇后學院的一份報告,由于全球變暖導致海平面上升,巨人之路這一世界遺產正在面臨威脅。
這份報告預測到21世紀末,海平面將上升一米,而更嚴重的是隨之而來的海浪和風暴將更加猛烈地襲擊巨人之路,報告預測在2050年到2080年,巨人石道上的石塊將變得更加陡峭,到22世紀初,人們將難以見到部分巨人石道上的獨特景觀。
英國北愛爾蘭著名景點“巨人之路”每年吸引近百萬游客游覽,游客常將硬幣塞入巖石縫隙中以祈求愛情或好運。這一看似無害的“許愿”舉動正在對這一世界奇觀造成實質性破壞。
景區(qū)已設置提示牌,呼吁游客“不要留下任何痕跡”。法新社援引導游肯尼迪的話稱,一旦有游客看到他人投幣便會效仿,因此她和同事現在會進行勸阻。同時,景區(qū)開展了一項價值3萬英鎊的保護工程,石匠在不進一步損壞巖石的前提下,已在10處試點區(qū)域清除盡可能多的硬幣。亨利稱,若試點計劃取得成功,下一步將擴大清除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