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山定光古寺,南北朝時期天臺山定光禪師金地道場。南梁時定光禪師草庵原址;五代后晉時期金地庵(又稱定光庵)舊址。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城北天臺山金地嶺,與銀地道場銀地嶺修禪寺相對于智者塔院寺兩側(cè)。
南梁大同初(535-545)定光禪師於金地結(jié)草庵久居,并以神通感應(yīng)將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四祖智者大師招引至天臺。后世有“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點頭”的名句流傳。(見《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續(xù)高僧傳》、《嘉定赤城志》、《天臺山方外志》、《天臺縣志》等)
后晉開運三年(946),金地原址曾建起過金地庵(又名定光庵),“有枯石數(shù)片謂之招手石,后廢?!保ㄒ姟短炫_山方外志要》卷二《寺觀金地庵》)山崗上原有三石列峙為定光招手石,后在當?shù)匦藿ū惫窌r被毀。
2012年,上光下慧法師在定光禪師草庵原址、金地庵(定光庵)舊址建天臺山定光古寺。
定光禪師草庵原址現(xiàn)為本寺大殿。
天臺山定光古寺,南北朝時期天臺山定光禪師金地道場。南梁時定光禪師草庵原址;五代后晉時期金地庵(又名定光庵)舊址。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城北天臺山金地嶺,與北峰銀地道場銀地嶺修禪寺相對于智者塔院寺兩側(cè)。
南梁大同初(535-545)定光禪師於金地結(jié)草庵久居,并以神通感應(yīng)將天臺宗實際創(chuàng)始人四祖智者大師招引至天臺。后世有“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點頭”的名句流傳。(見《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續(xù)高僧傳》、《嘉定赤城志》、《天臺山方外志》、《天臺縣志》等)
后晉開運三年(946),金地原址曾建起過金地庵(又名定光庵),“有枯石數(shù)片謂之招手石,后廢?!保ㄒ姟短炫_山方外志要 卷二 寺觀 金地庵》)山崗上原有三石列峙為定光招手石,后在當?shù)匦藿ū惫窌r被毀。
自金地庵荒廢后,金地道場再沒有過寺院。年代變遷,古跡全無,但定光禪師的事跡卻一直被當?shù)匕傩帐熘?/p>
2012年,上光下慧法師在定光禪師草庵原址重建定光古寺。定光禪師金地草庵原址現(xiàn)為本寺大殿。
2019年12月8日,浙江天臺山定光古寺金地原址新殿在老殿基礎(chǔ)上落成。
2019年12月17日,浙江天臺山定光古寺金地原址新殿掛匾。
本寺住持為天臺宗第四十六代傳人上光下慧法師。
《定光禪師感應(yīng)贊》
光慧法師撰
定光禪師 神通招感
天臺宗智者大師
夢中引大愿 教觀總持
因果不負君
南無定光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密
住持光慧法師撰寫的《定光禪師感應(yīng)贊》總結(jié)贊嘆禪師一生功德,為金地道場法會中重要的唱誦。
從天臺宗依天臺山立宗緣起談佛教感應(yīng)
文_釋光慧
佛法是緣起法。
《后漢書 西域傳》所載“漢明帝夢金人”一事便緣起于感應(yīng)。時人卻因科學(xué)社會的緣故,即使是佛教內(nèi)部的法師,也往往避諱談及感應(yīng)。佛法若無感應(yīng),佛教則淪為社會上學(xué)者們所研究之“佛學(xué)”。就筆者本人的觀點來說,“談感應(yīng)”要在縝密研究古代文獻的基礎(chǔ)上,與當下僧人實際修行并重,才能做到真正地“教觀總持?!?/p>
“天臺宗”是佛教作為外來宗教中國化的源頭;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中唯一一個以所在地命名的宗派。其建立直接影響到日本、韓國等周邊國家。而天臺宗的實際創(chuàng)立者,四祖智者大師在南陳太建七年時,能在天下諸多名山中最終選擇浙江天臺山為立宗根本地,卻是真正源自感應(yīng)的歷史事實。
《后漢書》的編纂成書是南朝劉宋時期,據(jù)真正發(fā)生“漢明帝夢金人”一事間隔了幾百年,但這仍然不妨礙此事成為“正史”。
而記載了天臺宗來臺史末的歷史資料中,無一不提到關(guān)于“神僧”定光禪師修行成就的神通感應(yīng)。這些資料收錄于天臺宗五祖章安灌頂大師撰寫、編輯的《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道宣律祖編寫的《續(xù)高僧傳》等歷史文獻中,時間與智者大師相隔不遠,可信度更高。
在天臺山當?shù)孛耖g傳說中,有不少關(guān)于佛教菩薩、羅漢的故事,將智者大師以夢境招引至此的定光禪師,是位有修有證,真實存在過的人物?!案姓佟钡臍v史事實,正是中國古代僧人修行成就的體現(xiàn)。
據(jù)《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國清百錄》、《續(xù)高僧傳》、《天臺山方外志要》、《天臺縣志》等文獻記載,定光禪師為我國南梁、南陳時期高僧。俗家姓許,字靜照,山東青州人。南梁時定光禪師曾住天臺赤城山飛霞寺,南梁大同初(535-545)定光禪師于金地結(jié)草庵久居。
在定光禪師隱居天臺的三、四十年中(不同文獻記載略有差異),“人罕知者”,“有所懸記,多皆顯驗,蓋神人也?!焙痛蟛糠殖删偷男扌姓咭粯?,定光禪師雖定慧具足,偶有圣跡顯露,卻絕不輕易示人。
在智者大師抵天臺來的前兩年,禪師便告知周圍村民:“有大善知識當來相就,宜種豆造醬編蒲為席,更起屋舍用以待之?!保ㄒ姟独m(xù)高僧傳》卷二十一《國師智者天臺山國清寺釋智顗》)
智者大師來天臺,神僧定光早已知曉。而事實上,智者大師與定光禪師之間的感應(yīng),從智者少年在江陵時便開始了。
時智者大師欲出家,卻不為雙親所許,內(nèi)心傷痛?!爱敯莘饡r,舉身投地?;醒扇鐗簟R姌O高山,臨于大海,澄渟蓊郁,更相顯映。山頂有僧,招手喚上。須臾伸臂,至于山麓,接引令登入一伽藍,見所造像在彼殿內(nèi)。夢里悲戚而陳所愿:‘學(xué)得三世佛法,對千部論師,說之無礙,不唐世間四事恩惠。’伸臂僧舉手指像,而復(fù)語云:‘汝當居此,汝當終此?!保ㄒ姟端逄炫_智者大師別傳》)
“智者即悟,至十五,稽顙禮佛,恍焉如夢。見極高山臨大海曲。有僧如今光師,舉手接上云:‘汝當居此處。汝當終此焉?!保ㄒ姟秶灏黉洝肪硭摹峨吩靽逅卤牡诰攀罚?/p>
南陳太建七年秋(575),智者大師攜弟子來到天臺山,當晚首個棲息地便是定光禪師的草庵。禪師問:“睹招手相引時否?!保ㄒ姟端逄炫_智者大師別傳》)
當被禪師于金地說破前緣,“顗驚異焉,知通夢之有在也?!保ㄒ姟独m(xù)高僧傳》卷二十一《國師智者天臺山國清寺釋智顗》)
禪師之神通,非常人之所能知。
在定光禪師說明招引之緣后,禪師指著對面的山峰對智者說:“此處金地,吾已居之。北山銀地,汝宜居焉?!保ㄒ姟短炫_九祖?zhèn)鳌肪硪弧吨钦摺罚?/p>
“大慈寺,在縣北二十九里,舊名修禪寺或名禪林寺。陳時為僧智顗建。蓋顗思修初地乃定光授金銀地之所。定光所居號金地,此號銀地?!保ㄒ姟短炫_山方外志要》卷二寺觀大慈寺)
“其夕乃宿定光之草庵,咸聞鐘磬寥亮山谷,從微至著,起盡成韻,問光此聲疏數(shù)。光舞手長吟曰:‘但聞鳴槌集僧,是得住之相臆,睹招手相引時不?’余人莫解其言。仍于光所住之北峰創(chuàng)立伽藍,樹植松巢,引流繞砌。瞻望寺所,全如昔夢,無毫差也。”(見《隋天臺智者大師別傳》)
“又聞鐘聲滿谷,眾咸怪異。光曰。鐘是召集有緣。爾得住也。顗乃卜居勝地。是光所在之北。佛隴山南。螺溪之源。處既閑敞。易得尋真?!保ā独m(xù)高僧傳》卷二十一《國師智者天臺山國清寺釋智顗》)
這便是智者大師在天臺山開創(chuàng)的第一個道場修禪寺的由來。
天臺宗根本道場的國清寺,是智者大師臨涅槃前囑托給弟子——當時還是晉王的楊廣建造的。從“感應(yīng)道交”的角度來看,這所寺院的修建是修行成就者們“預(yù)謀已久”的。
預(yù)感到自己往生將至,智者大師遺書于楊廣,請其在天臺山下創(chuàng)建伽藍:“臺頂寺(修禪寺),茅庵稍整。山下一處,非常之好,又更仰為立一伽藍。始剪木位基,命弟子營立。不見寺成,冥目為恨!”(見《國清百錄》卷三《遺書與晉王第六十五》)
在這里,首先要確認的是在智者大師身后,由哪位法師來處理天臺宗法務(wù)?誰又主持天臺宗僧眾與隋煬帝關(guān)系?按照天臺宗法脈,五祖章安灌頂大師被認為是想當然的后繼者,甚至有些資料便認為灌頂法師為當時國清寺住持,但這種說法沒有史料根據(jù)。
“人壽元年(公元601年)十月三日,天臺寺故智者弟子沙門智越一眾啟,……寺居五峰之內(nèi),夾兩澗之流,堂殿華敞,房宇嚴密,方之凈土,用集神仙。……謹遣使灌頂、智璪奉啟謝文。”(見《國清百錄》卷三《天臺眾謝造寺成啟第七十三》)
“皇帝(楊廣)敕:皇帝敬問括州國清寺沙門智越法師等……”(見《國清百錄》卷四《敕度四十九人法名第八十九》)
可見,當時國清寺的住持(同時也是第一位住持)為智越法師。(其傳見《續(xù)高僧傳》二十一卷《天臺山國清寺釋智越》)
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智者弟子上首智越法師遣灌頂與普明兩位僧使帶著智者大師的遺書物見晉王楊廣。晉王看后大為感動,“跪?qū)π拮x,摧振于心?!?見《國清百錄》卷三《王答遺旨文第六十六》)于是遣司馬王弘至天臺設(shè)千僧齋,并按照智者大師的遺愿,在五峰山麓依圖造寺,以山定名為“天臺寺”。
在給晉王楊廣的回信中,智越法師提到“師(指智者)在之日,常有誨云‘會得寺基,為王創(chuàng)造,非爾小僧所辦;必有大勢力人,后當成就,恨吾不見寺成?!癄枙r莫測所由,今蒙繕造,方醒前記冥相符合,不可思議?!保ㄒ姟秶灏黉洝肪砣短炫_山中謝啟第六十九》)可見,智者大師在世之時,對于“有大勢力人為其建寺”是有先見之明的。
不僅如此,此事在當時少數(shù)聽聞的弟子中,也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議論?!暗茏右稍唬骸颂幧綕倦U峙,有何緣力能得成寺?’答云:‘此非小緣乃是王家所辦。合眾同聞互相推測,或言‘是姓王之王’或言‘是天王之王’;或言:‘是國王之王’。喧喧成論竟不能決。今事已驗方知先旨。乃說帝王之王?!保ㄒ姟端逄炫_智者大師別傳》)
二十年(600)隋文帝立晉王楊廣為皇太子。隋仁壽元年(601)十月,智越法師遣僧使灌頂、智璪等入京祝賀,并謝造寺新成。
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隋煬帝敕揚州五十僧立天臺寺名。一表為禪門,二表為五凈居。這幾個名字還沒有上報,一直擔(dān)任僧使的智璪法師,終于將國清寺定名的完整感應(yīng)和盤托出。
“僧使智璪啟云:昔陳世有定光禪師,德行難測。遷神以后,智者夢見其靈云:‘今欲造寺,未是其時。若三國為一家,有大勢力人,當為禪師起寺。寺若成,國即清。必呼為國清寺。’伏聞敕旨,欲立寺名,不敢默然,謹以啟聞。謹啟。通事舍人李大方奏聞。敕云:此是我先師(指智者)之靈瑞。即用即用。”(見《國清百錄》卷三《表國清啟第八十八》)
“又此寺嘉應(yīng),事表先覺。既理由冥感。即號國清寺?!保ㄒ姟秶灏黉洝肪硭摹峨范人氖湃朔诎耸拧罚?/p>
“僧使智璪啟國清之瑞。敕云:‘此是我先師之靈瑞。即用即用?!啡〗紝m大牙殿牓,填以雌黃,書以大篆。遣兼內(nèi)史通事舍人盧政力送安寺門。國清寺之稱,從而為始。”(見《國清百錄》《國清百錄序》隋沙門灌頂撰)
故而,認為《國清百錄》中所提國清寺定名的感應(yīng)為天臺宗僧人的逢迎之詞顯然是不公允的。
隋開皇十七年(597)冬十月,晉王楊廣由京師回到自己所鎮(zhèn)守之蕃地揚州,即派遣參軍高孝信,入天臺山迎請智者大師。大師隨使出山,行至石城寺(今新昌大佛寺),知命在此,不復(fù)前行。
智者大師不肯離開天臺的主要原因,便是因為當年智者大師曾經(jīng)夢到定光禪師對他“汝當居此,汝當終此”的囑咐。
“……吾憶小時之夢,當終此地。所以每欣歸山,今奉冥告,勢當不久死?!保ㄒ姟端逄炫_智者大師別傳》)“有疾謂智越云:‘大王欲使吾來,吾不負言而來也。吾知命在此。故不需前進也。石城是天臺西門。大佛是當來靈像?!保ㄒ娡希?/p>
定光禪師的招引為智者大師卓錫此山,開創(chuàng)天臺宗打下基礎(chǔ),是天臺宗及天臺山文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更深層次看,這也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得道的高僧為后人演出的一臺“戲”。正因此,才有“定光金地遙招手,智者江陵暗點頭”的詩句傳世。
重建的金地道場浙江天臺山定光古寺,位于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城北天臺山佛隴金地嶺。與位于銀地嶺的銀地道場修禪寺相對于真覺講寺(智者大師塔院)南北兩峰山麓。道場于歷史記載的原址重建,包含南北朝時期定光禪師草庵金地原址,和五代后晉時期金地庵(又名定光庵)舊址。歷史上,金地曾于后晉開運三年(946),建起過金地庵(又名定光庵),“有枯石數(shù)片謂之招手石,后廢?!保ㄒ姟短炫_山方外志要》卷二寺觀金地庵》)山崗上原有三石列峙為定光招手石,后在當?shù)匦藿ū惫窌r被毀。
自金地庵荒廢后,金地再沒有過寺院。年代變遷,古跡無存,但關(guān)于定光禪師的事跡卻一直在當?shù)亓鱾鳌?012年在定光禪師金地原址、五代后晉金地庵(定光庵)舊址上建起的定光古寺,繼承古代的傳統(tǒng),以草庵的形式繼續(xù)著僧人的修行,一如古代修行者繼續(xù)帶給所見者信心。
僧人,作為“佛、法、僧”三寶之一,是和佛寶,法寶同一位置的僧寶。僧人正是“活的佛法代言人”,但對于不了解佛法的人來說,很難理解“沒有僧人佛法便無法流傳下來”的社會的價值和意義所在。于是,社會上調(diào)侃和尚,甚至誹謗侮辱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而在古代中國,僧人卻是受人尊敬需要通過嚴格考試才可能進入的群體。
這古今的巨大反差在于什么?
僧人的修行。
盡管居住在金地的僧人,沒有定光禪師的神通,但因?qū)ψ鎺熜扌械木囱?,效仿古人,居住草庵,一如千年之前一般生活。留在這里,就是對于佛法的信心。
佛法的基石在于信心,沒有信心不能入道。對于普通百姓來說,單純的信佛趨于迷信;而世間的學(xué)者、科學(xué)家通過靠考證與研究,終究無解于佛法的真諦。只有通過在歷史遺跡的背景中,僧人真正的實踐歷史中的修行成就,才能避免佛教在歷史與現(xiàn)實中的違和感。
我相信,盡管只是草庵,但僧人活生生地出現(xiàn)于歷史中,對佛法真正信仰和探尋者來說,卻守護和堅定了其信心,如此便不愧于筆者身上所傳承的天臺宗法脈了。
(本文作者為浙江天臺山定光古寺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