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寺,舊名太平寺,位于浙江省天臺縣寶華山(屬寶華林場轄區(qū)),始建于唐乾符二年(875年)。傳說中女媧補天的五彩石碎屑與七彩虹相融,化作七色蓮花散落天臺山,寶華寺即坐落于七朵蓮花山中央。宋治平三年(1066年)改稱寶華禪寺,復建工程于2013年啟動,2018年主體完工,采用宋韻風格,中軸線設大雄寶殿、天王殿等,東、西軸分列鐘鼓樓及禪堂僧舍。
寺院背倚寶華山,左右山梁環(huán)抱,環(huán)境幽靜,法脈源遠流長。2015年起恢復水陸道場,2016年開設禪修課程,現(xiàn)正式對外開放。
傳說中女媧用真氣煉造的五彩石,在補天的過程中,其五彩碎屑散落與天上的七彩虹相融,隨化為七色蓮花散落人間;其中有七朵七色的美麗彩蓮就散落在山清水秀,地杰人靈的浙江天臺山,成為七朵蓮花山。
天臺山寶華禪寺坐落在七朵蓮花山的中央,其法脈源遠流長。
晉唐時期就有曇猷、智者大師等圣僧足跡,至后梁,相傳禪宗文益禪師應夢到寶華禪寺(舊稱太平寺),見此蓮花寶地,三面碧水相連,四周高山相依,古樹參天,紫氣環(huán)繞,果然非等閑之地、盛贊此地為“佛門圣地”,遂即指令一旁的首席大弟子德韶國師順應天意,擴建道場,以了心愿。《天臺縣志》載:寶華寺,舊名太平,唐乾符二年(875)建。
據(jù)史書記載,宋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正式改寺名為寶華禪寺,以應七寶蓮花之古喻;寺院鼎盛時期,有僧眾數(shù)百,山林萬畝,并轄后庵、前思庵、仙姑庵、黃都庵、云頂庵等十余處下院。
1958年8月,寶華禪寺逐年荒廢,國家遂在這萬畝寶華山上建起了寶華林場,古寶華禪寺所在地也隨之成為寶華林場場部。所幸的是林場對于周邊的環(huán)境有益無損,山清水秀的自然環(huán)境,依然如故。
而今天下太平、國運昌盛、百姓安寧、時世開朗、地方政府為和諧社會,順應民心,搶救文化遺產(chǎn),遂修復寶華古寺,正當及時。根據(jù)市民宗教局批示和縣政府修復寶華禪寺專題會議要求,擬定的修復工程按照國家一類寺院標準規(guī)劃設計,規(guī)劃用地近156畝,總建筑面積1.3萬平方米,由禪宗法師釋果寧主持修復千年古剎寶華禪寺。修復千年古剎寶華禪寺,是應廣大信教民眾的熱切期盼,也是天臺山文化傳承發(fā)展的需要,對于進一步保護和傳承區(qū)域特色文化,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動天臺山“宗教文化圣地”建設,具有非常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寶華禪寺復建工程于2013年2月22日,擇吉日開工奠基;如今的寶華寺已經(jīng)初具規(guī)模,廣開山門以迎十方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