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縣斗姥閣是貴州省大方縣境內(nèi)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歷經(jīng)清代多次修繕擴建,形成融合儒、佛、道三教文化的建筑群落。建筑群占地1.47萬平方米,主體建筑面積約1800平方米,包含老君殿、韋陀殿、慶云樓、大雄寶殿等20余處建筑,以木構穿斗工藝為特色,部分建筑采用三重檐攢尖式結構。清末至民初時期,斗姥閣被譽為“全黔之冠”,后因歷史原因被改造為工廠車間,經(jīng)現(xiàn)代重建后恢復仿古建筑風貌,成為當?shù)刈诮涛幕v史遺跡與自然景觀結合的旅游景點。
斗姥閣建筑群坐東向西,依山傍水布局,主體建筑沿中軸線分布,包含:
宗教殿堂:老君殿(道教)、韋陀殿(佛教)、斗姥殿(儒教)
樓閣景觀:慶云樓(三重檐攢尖式)、大雄寶殿、天王殿
附屬設施:千佛崖塑像群、龍盤石噴泉、斗姥泉、百子崖石刻
建筑群采用木構穿斗式工藝,其中慶云樓為三重檐六角攢尖頂結構,檐下雕飾龍鳳紋樣,體現(xiàn)明清黔北建筑技藝特征。千佛崖現(xiàn)存清代塑像300余尊,題材涵蓋宗教人物、民俗生活場景,具有較高藝術研究價值。
斗姥閣是佛、道、儒三教文化與黔北少數(shù)民族巫術、占卜民俗融合的典型代表。建筑群內(nèi)既有佛教天王殿、大雄寶殿,又設道教老君殿,同時保留儒教祭祀空間,形成“一廟聚三教”的獨特格局。清代地方志記載,該地歲時節(jié)慶中既有道教齋醮儀式,亦舉辦佛教法會,并融入少數(shù)民族祖先崇拜元素。
斗姥閣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明清時期經(jīng)多次擴建修繕,形成規(guī)模龐大的宗教建筑群。清代詩人周婉如曾以“紺宇凌霄漢,登臨望八荒”詩句描述其恢宏氣勢,清末民初時期更獲“全黔之冠”贊譽。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建筑群先后被用作造紙車間、榨油房及酒廠釀造車間,原有結構遭受破壞。2015年起,大方縣啟動恢復重建工程,將其納入旅游文化長廊重點項目,至2017年完成主體建筑修復。
2015年重建工程以恢復明清原貌為目標,采用傳統(tǒng)工藝復建殿堂、廊亭等20余處建筑,新增綠化景觀與步道系統(tǒng)。重建后的斗姥閣與大奢香博物館、宣慰府遺址共同構成大方縣歷史文化旅游區(qū),年接待游客超10萬人次。
清代文人評價斗姥閣“樓閣崢嶸,泉石清幽,為一郡勝覽之所”,現(xiàn)代媒體則稱其為“仿古建筑大觀園”“黔西北璀璨明珠”。建筑史學者指出其三教合一特征對研究西南地區(qū)宗教傳播與民族融合具有重要實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