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位于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qū)城南5公里頭鋪村,又名喜客泉、噴珠泉,始建于明代,此泉為一下降泉,泉水從白云巖斷裂中流出,水質(zhì)清澈透明,又因流經(jīng)碳酸鹽巖裂隙,故而多氣泡,靜時氣泡偶或一二串,若人至井旁或言談笑語,或拍手或跺腳,池子四方都會有成群成串的珍珠應(yīng)聲而出,一串串氣泡自井底冒起,似迎客之到來,滿池粼粼,故名喜客泉。
泉井為半圓形石砌構(gòu)造,面積約4平方米,深2米余。井底持續(xù)涌出氣泡,形如珍珠升騰,在光線折射下呈現(xiàn)“荷珠映葉”“落珠映月”等視覺效果。當游客擊掌或高聲談笑時,氣泡噴涌加劇,形成“客語在左則左珠涌,在右則右珠起”的獨特聲光響應(yīng)現(xiàn)象。清代《安平縣志》用“盈車滿斗,其光耀目”描述其噴珠規(guī)模。
珍珠泉屬于喀斯特地貌之巖溶奇觀,井呈半圓狀,上為泉眼3.4米見方,下依次為洗菜池、洗衣池,均為3米見方,井前現(xiàn)存宣統(tǒng)元年“功德碑”1通。明代地理學家、旅游家徐霞客曾到此游覽,稱此井“串串寶珠鏈,天下第一泉”并有記述。據(jù)記載,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焦希程撰《喜客泉碑記》立于路旁,謂其井“客至語笑,明珠翠玉,壘壘而沸,風恬月霽,晶瑩射目”,“客語在左左應(yīng),在右右應(yīng)?!本越ㄈ?,修祠宇,后毀于戰(zhàn)亂。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云貴總督甘文琨著《噴珠泉記》嘆“此涌珠璣也,竟同棄于榛莽”,據(jù)考證,自明萬歷年間至民國時期,就有《貴州通志》等18種志書對此泉作過記載。
平壩區(qū)治西南約三公里處,有一個屯堡村寨叫下頭鋪,二百多戶人家,依山而居,山青水秀,壩子平坦,民風古樸。下斗鋪村前有一口神奇的水井,過去稱珍珠泉,現(xiàn)稱喜客泉。這口水井春夏秋冬四季從不干涸,水清如鏡。下頭鋪人常年飲用井中之水,女子唇紅齡白,面若桃花,身材窈窕;男子則身輕體健,結(jié)實硬朗,瀟灑脫俗。取喜客泉水泡茶,清香四溢,滋肺養(yǎng)顏,益壽延年,下頭鋪人大都疾病較少,年壽頗高。
更為奇異的是:人在井邊笑語擊掌,井里會噴涌出一串串珍珠般的水泡,連續(xù)不斷地擊掌,水珠就連續(xù)不斷地噴涌。因此,此井遠近聞名,是平壩古八景之一,占平壩百井之首。明朝地理學家、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到過下頭鋪考察珍珠泉,在他的《徐霞客游記》里作了記錄,贊賞有加。
下頭鋪明清時代稱沙作鋪,下頭鋪原是滇黔古道上的驛站,一條黔中通往云南的古驛道,出平壩區(qū)治經(jīng)下頭鋪,向西南方向的安順城蜿蜒而去。歷史上多少達官貴胄、富商大賈、文人墨客曾從古驛道上走過,曾喝過喜客泉水,在民間留下許多美妙動人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一京城官員受命到云南任道臺。道臺帶著家小及隨從二十余人從京城出發(fā),一路翻山越嶺風塵仆仆趕往云南。經(jīng)黔中古驛道至下頭鋪村,道臺的獨生女突呼肚痛,難以忍受,落轎歇息,隨行醫(yī)官診斷為寒氣病。此女尚幼,身體嬌弱,又因常年身處深閨缺少鍛煉,從小落下個寒氣病,此次隨父赴滇一路上風吹日曬,加上山路崎嶇顛簸,不意舊病復(fù)發(fā)。
下頭鋪清時甚是荒僻,雖醫(yī)官診視出病情,卻無處購藥,道臺視此女為掌上明珠,一時著急得不得了。身處僻野,前路漫漫,道臺無計可施,只得病急亂投醫(yī),差醫(yī)官到下頭鋪村里向老百姓打聽是否有治寒氣病的良藥。醫(yī)官看到一老農(nóng)擔著兩只木桶到村前的一口古井里挑水,遂走過去打聽,老農(nóng)笑笑,指著古井里的水說:“此井名珍珠泉,治病甚有奇效,不妨讓病人喝一些水試試?!?/p>
醫(yī)官用老農(nóng)的水瓢盛了古井里的半瓢清水,讓道臺小女飲下。不到半個時辰,寒氣病全消,再無半點疼痛。道臺看著清澈如鏡的古井,連說了幾個奇字,謝過老農(nóng),上轎西去。
此事過了三個月,忽然有一天,來了十八個軍漢,帶著十八頭騾子,運來一塊大石碑。軍漢出錢讓下頭鋪的人,將石碑立在珍珠泉邊。石碑前圍了很多人,寨里的秀才念那石碑上的銘文,人們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來道臺到了云南后,萬事順利,深得民心,很是歡喜。不覺三月有余,小女的寒氣病又犯了,找遍云南城里的醫(yī)師,均醫(yī)治不好。道臺想起他在去云南的途中,小女犯病,是飲了平壩城邊一口古井里的水治好的,那口井真是太神奇了!道臺讓人制作了一塊石碑,記錄了這件事,差十八名軍漢將石碑運到下頭鋪,立于珍珠泉邊,保護此井不許人損毀。道臺讓軍漢隨同帶上十八頭騾子,運十八馱珍珠泉水回云南治小女的病。
軍漢立完石碑,用騾子運了十八馱珍珠泉水回云南去了。此后一直未見再來運水,想是道臺小女的寒氣病已是徹底治愈了。那塊石碑常年立于珍珠泉邊,一天天,一年年過去,歷經(jīng)五、六百年風雨矗立不倒,直到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鬧“文化大革命”運動,破“四舊”、立“四新”,被“紅衛(wèi)兵”砸壞了。
自清朝年間立了這塊石碑后,珍珠泉的名氣一天比一天大,遠遠近近的人們都知道平壩有一口水井。南來北往的人從古驛道上走過,都慕名前來觀賞珍珠泉,拍上幾掌,笑上幾聲,讓古井噴涌串串珍珠般的水泡,看一回奇景,然后飲一口井水,帶著一份好心情上路。
幾年后,奇怪的事接二連三地發(fā)生:一天,下頭鋪一個婦女清早起來到古井去挑珍珠泉水,木桶取水時打上來一條半尺長的紅鯉魚。寨里的人都來看,那魚的胡須上掛著一只金耳環(huán),金耳環(huán)上寫著“云南大理”幾個字。有人分析說:這魚或許是過路人從云南大理帶來放生的。又有人推斷:這珍珠泉古井深不見底,枯水季節(jié)不見干,旺水季節(jié)不見漲,一年四季清清澈澈,水源之深之遠可想而知,說不定有一條地下水道直通到云南大理也說不清呢。眾說紛紜,卻解不開這個謎。
不久后又發(fā)生了一件更奇怪的事:珍珠泉古井一下子干了!井里再也不冒清水,卻不知從哪里鉆出來成百上千條水蛇和青蛙,在石井里亂竄亂跳,讓人看了膽戰(zhàn)心驚。
人們一時惶恐莫名,這珍珠泉古井千百年來可是從來沒有斷過流的啊!怎么一夜之間就莫名其妙地干了?干了不說還出現(xiàn)了這么多水蛇青蛙!這是一個什么征兆呢?寨老讓寨里人家每戶出一些錢,從平壩城里請來一個很出名的陰陽先生,請他破解這個謎團,驅(qū)除井里的水蛇青蛙,讓石井恢復(fù)清流不斷,明澈透亮的原來模樣。
陰陽先生帶著兩個年青的徒弟來到下頭鋪,兩個徒弟輪換著扛來一個斗大的羅盤。陰陽先生在井邊看看,又到寨里轉(zhuǎn)轉(zhuǎn),對著山地的脈絡(luò)爬上下頭鋪寨后的大山,在一堵下頭鋪人稱“人人巖”的人形大巖石前停了下來。他讓兩個徒弟在人形巖石下向著古井的一方擺下羅盤,東按按,西轉(zhuǎn)轉(zhuǎn),陰沉著臉折騰了半天。忽然臉上露出笑容,不停地點著頭說:“是這樣了!是這樣了!”叫徒弟收拾羅盤下山。
陰陽先生對寨老說:“凡通靈石井,必連著龍脈旺地。這正如人的血脈,從心房流出,通過血管達五臟六腑、四肢七竅,如果某一個地方血管被堵,則血脈不通,久而久之,器官枯萎,不復(fù)生相。這井顯然是在某個地方被人做了手腳,葬下了家人尸骨,壞了地脈風水。要想解得這珍珠古井的危厄,就要組織寨里人上后龍山,在人人巖一帶尋找有人葬下尸骨的地點。人們從日出找到日落,幾乎將人人巖一帶樹林草叢翻了個遍,就是找不出葬有尸骨的地點。人們都累了,聚集在人人巖邊,唉聲嘆氣,怨天怨地。眼看天快黑了,寨老叫大家回家休息,第二天再接著找。這時,一個睡在草地上歇息的中年漢子突然大聲叫喚起來:
“大家快來看看,這里有酒香!”原來這人嗜酒,而且酒量很大,二、三斤酒下肚輕易不醉,為了找出那葬尸骨的地方,把酒戒了,清清醒醒上山。找了一天累壞了,心想躺在地上睡一會再下山回家,忽然聞到順風飄來一股酒氣?;纳揭暗啬膩淼木颇兀磕皇沁@地下有怪?于是就大聲叫喚。
大家尋著酒氣,找到一叢野草前,有人揭起那叢野草,露出一個裝尸骨的紅衣包。衣包旁邊有一個裝米的小土罐和一個裝酒的小土罐,酒氣就是從這里飄出去的。原來這一帶有一個習俗:人死后要用裝米罐和裝酒罐陪葬,意即那人到了陰間后有飯吃有酒喝。
寨老讓人們將挖出來的裝有尸骨的布包掛在大廟前的桂花樹上,三天過去沒有人前來認領(lǐng),寨老只好請來道士做了一場隆重的法事,超度亡靈,另擇地勢葬了尸骨。
珍珠泉古井里的水蛇和青蛙一夜之間都不見了蹤影,可是,井里還是一顆水都沒有!人們不知是怎么回事,又把平壩城里的陰陽先生請來。陰陽先生順著一條有水漬的地溝向東找去,找到三、四里外的謝華寨,看到了一口人稱“珍珠井”的水井。陰陽先生用手捧了那井里的一點水喝,點點頭說:“是了,是了!”
陰陽先生讓下頭鋪的人用一只土茶罐裝了珍珠井的一罐水,倒進珍珠泉古井里。立時,聽到一陣“咕?!?、“咕嚕”的清水流動的聲音,不一會,清水溢滿了珍珠泉古井,恢復(fù)了往日模樣。
陰陽先生說:“這口井與謝華寨的那口井是一對姊妹井,水脈相通,靈氣相連。往后兩個寨子的人要和睦親善、情同手足,并善待大千世界的草木牲靈,多行善修德,天道酬良,此井永不復(fù)干了!”
人們無限歡喜,放爆竹、跳花燈,熱鬧了三天三夜,以示慶祝。寨里人聽了陰陽先生的話,為人不兇惡,鄰里不吵鬧,有理讓三分,和和睦睦,平平安安,還定出了鄉(xiāng)規(guī)民約,保護珍珠泉古井,傳為佳話。
該泉自明代起成為文人題詠對象,焦希程《喜客泉碑記》與甘文焜《噴珠泉記》均詳述其水文特征與人文寓意。清代黃皚作《珍珠涌地》詩云“粒粒流光向客投”,將泉水噴珠與當?shù)孛癖姛崆楹每偷拿耧L相聯(lián)系。作為平壩八景中唯一以泉水入選的景觀,“珠泉喜客”在明清方志中均有專述。
現(xiàn)存泉井保存完好,井臺周邊遺存明代“喜客泉”殘碑、清代“噴珠泉”完整碑刻及歷代題記數(shù)通。2016年資料顯示,與噴珠泉并稱“龍鳳山珍珠”的華井因地下水開采已停止噴珠。該泉仍維持“擊掌噴珠”特性,成為研究喀斯特地貌間歇泉現(xiàn)象的活態(tài)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