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涼山位于山西省陽高縣長城鄉(xiāng)堡子灣村,是昔日的陽高八景之一的“西巖積雪”。古稱紇貞山、紇干山、采藥山。系陰山余脈,海拔2144.6米,為大同之鎮(zhèn)山,是一典型的地壘山。
采涼山山體渾圓,山頂平坦,山腳廣泛發(fā)育洪積、坡積物,總面積為649.1平方公里。北與內(nèi)蒙古大盤梁山相望;西與西寺梁山對峙;西南有其余支馬鋪山。
山上舊有采涼觀、碧霞宮、地藏寺及明代藩諸王墓。如今采涼山紅石崖已成為大同著名的風(fēng)景區(qū)之一。紅石崖下有一座道觀,名太玄觀,創(chuàng)建于民國年間,“文革”時期被毀,70年代由葛道重修。共兩層,上層主殿供奉老子,兩側(cè)為南極仙翁和藥王孫思邈。下層主廟,中間為三官,兩側(cè)是壽星、觀音。鎏金屋頂,雕梁畫棟,紅墻綠瓦,光彩奪目。
山上森林密布,藥材遍地,山花爛漫,風(fēng)景宜人,已成為避暑旅游勝地。山上有明代九個代王的墓葬。據(jù)《大同縣志》載,“明代藩諸墓,代簡王桂墓、戾王遜惴墓、隱王仕德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鉉墓并在采涼山;惠王成燎墓、思王聰沫墓并在馬鋪山”。據(jù)實地查勘,今大同市東5公里的馬鋪山下,西起古城村,經(jīng)燕莊村南、西墳村到東墳村東北,東西綿延3.5公里,似弧形排列著大小九座直徑8—10米、高4—5米的墳丘。
往日的輝煌,為滿人所滅
當(dāng)年建筑壯觀,地下墓室宏大,地上有紅墻綠瓦的享殿、碑亭和石雕碑坊。并置有民戶守墓地,東墳村、西墳村就是守墓人的住地。清兵入關(guān)后,地上建筑物被焚毀。
山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唐昭宗有詩曰“屹干山頭凍死雀,何不飛去生出樂”,素以山峰峭拔,高寒異常,冬夏積雪而著稱。“西巖積雪”為陽高八景之一,有“馬嘶踏遍銀山頂,鳥倦驚飛玉樹枝”的詠嘆。山上棲息著灰雀、石雞、隼等鳥類,并時??梢钥吹剿墒?、野兔等小動物。山中還生長著黃芪、山茱萸等中藥材。山上物產(chǎn)資源豐富,有鉛、鋅等礦產(chǎn)資源。著名景點有紅石崖。位于山西省陽高縣長城鄉(xiāng)堡子灣村,古稱紇貞山、紇干山、采藥山、采掠山等。系陰山余脈,海拔2144.6米,為大同市近郊海拔較高的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