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豐派,其創(chuàng)始人為元明之際的武當真人張三豐,因張三豐的道行和其內(nèi)丹思想的深刻影響,三豐派遠播海內(nèi)外。
道教是我國固有宗教之一,創(chuàng)始於道陵天師,世稱黃老之學。道是宇宙之本體,先天地而生,故為天地之根,萬物之母,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埂笩o狀之狀,無象之象,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不可得,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埂腹壬癫凰?,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埂柑斓靡灰郧澹氐靡灰詫?,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共坏f明了天地萬物同出一源,而且人類萬物是無法脫離道而獨立生存的。因此道教不但極力主張崇尚自然,化育萬物,同時也強調(diào)老子的「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篂樾械罎赖闹笇г瓌t,「慈」就是教人應(yīng)有悲天憫人的仁心和化育眾生的襟懷;「儉」是要人清心不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知足不辱,不可暴殄天物,浮華失真而迷失本性,失德離道;「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人忍讓不爭,謙恭柔順,為而不有,成而不恃,知榮守辱,知止不殆。人能慈愛,即可利民,人能節(jié)儉,即無貪求,人能忍讓,即無爭奪,故以人能無貪無欲,不爭不奪,世間即無紛爭,自然可以利物濟世,福國利民?;弦?,因此道教規(guī)定教徒必須「存天理、袪獸性、返人性、守靜篤、致虛極?!苟浴缸裉旆ㄗ?、利物濟世、清靜無為,自然順化而臻天人合一」為基本教義,遵天即是順符自然保守天理,法祖就是宏揚祖德返始報本,故曰道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祖宗者類之本也?!谷f物生存的空間和所需之物質(zhì)條件,無不來自天地,淵於自然,天地扶持萬物和人類繼續(xù)生存和發(fā)展,因此天地天地是生之本;君師領(lǐng)袖,是領(lǐng)導、教化,推動進步的樞鈕,是發(fā)展生存動力,因此君師是治之本;人類傳宗接代,繁衍族類,保存生存的根源,就是祖先,因此祖宗是類之本,為了報此三本,道教徒家中,必須設(shè)置神龕和祖先牌位,二者缺一不可,拜神而同時祀祖是道教最大特性,不但充份顯現(xiàn)了教徒崇德報本之精神,同時也成為中華文化之優(yōu)良傳統(tǒng)。
道教教義,道教還有以下之特性,就是道教為唯一講「道」的宗教,道以一化三,萬物生成以後,無不蘊氣而生,無不秉氣而存,所以人在修道過程之中,內(nèi)煉就是煉氣,古之道士因此亦稱煉氣士,修道之士須透過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過程完成精氣神三者合一,與道合德的天人合一境界,以達到天地人三者合一的目的,而做到極高明、極博大、極精微、極神化、極悠久的五極要求,在這個前提指導之下,武當?shù)澜掏降纳^,就有了「我命在我,不在於天」的重生貴命之積極觀念,而產(chǎn)生了導引、按摩、辟谷、吐納、服氣、結(jié)丹等等激發(fā)自然潛能的長生內(nèi)煉靈修法,但煉氣固然可以延生,如果沒有外德的積聚還是不足得道的,因此在德行上之規(guī)定也十分之嚴格。另一個特性就是道教確認「萬物有靈」,亦即一切事物各有主宰,皆與世人生活密不可分,也是世人必須謹言慎行時時崇敬的,國人普遍存有「天地良心」「舉頭三尺有神明」的觀念,即基因於這種認知。
武當?shù)澜讨砟?,超脫自在,不為物累的安居生活,長生久視與天同壽,一同追求永恒的生命,所以人活在世間是快樂的事。道教所指的仙境,并不完全在天上,人間仙境的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和七十二福地,都是國內(nèi)十分秀麗的山川勝地,人在修道過程中,就是活神仙,任何人都可以生活一起,一同當神仙,而且要道者「同塵和光」,不要離開人群,不要制造階級。
宗教是社會之公器,其最大功能厥在滌化人性以安定社會,主導文化以保全民族;因此必須依循教義而制訂德目以化育信眾。道教規(guī)納各種教義而要求信眾遵行者,則以「禮神明、敬祖宗、愛國家、保民族?!辜氨阕铀喼钢倚⑷市藕晚槨沟男谐至E,以及「存好心、說好話、讀好書、學好樣、作好事?!沟男奚砦弩?,作為日常的生活規(guī)范。教徒則以「說神之法──闡揚真理,旨在宏道傳教,凈化人性以安定社會。揚神之功──祀神敬祖,旨在崇德報本,宏揚祖德以保全國族。體神之心──進修功德,旨在律己度人,仰體天心以利物濟世。續(xù)神之德──強化組織,旨在團結(jié)教眾,發(fā)揮力量以福利蒼生?!篂橥普菇虅?wù)之四大目標,讓世人都能沐浴於道的恩德下。
道者之目的,不外超凡入圣修真返璞,與道合德而致濟世度人之功果,因此首重戒律之修持。武當?shù)澜探渎啥噙_三十馀種,一般則以老君五戒、十二戒、二十七戒、一百八十戒及中極三百大戒為漸進戒階,另則初入道者有初真十戒,各地宮觀多依戒律制訂堂規(guī),訂定罰例,對教徒之生活規(guī)范至為嚴格。老君五戒是一、不殺生,二、不嗜酒,三、不口是心非,四、不偷盜,五、不淫色。另有十善則為:一、孝順父母,二、忠事君師,三、慈心萬物,四、忍性容非,五、諫諍蠲惡,六、損己救窮,七、放生養(yǎng)物種諸果林,八、道邊舍井種樹立橋,九、具利除害教化未悟,十、讀三寶(道經(jīng)師)經(jīng)律奉香花供養(yǎng)。以及五箴六訣均應(yīng)誠謹奉行?;锞拥朗考耙话憬掏讲怀蚤L齋,禁食三厭五辛,三厭者即天厭雁,地厭犬,水厭鱉,五辛則系蒜、姜、韭、蕓薹及胡荽等辛辣之屬,蓋以道者以寡欲養(yǎng)精,少食養(yǎng)氣、安眠養(yǎng)神為保養(yǎng)精氣神而達長生久視之唯一途徑,教徒隨其功行修為,逐步加深其禁忌,而對房禁尤為首要,玉皇心印妙經(jīng)首句即云:「上藥三品,神與氣精?!构署B(yǎng)精、保精、鍊精之必具過程中,不可近色行房而有損於精。孫思邈真人有言:「凡日月薄蝕、大風大雨、虹蜺也動、雷電霹靂、大寒大霧、四時節(jié)變,不可交合陰陽,慎之?!埂阜蚕闹玲岜∪?,冬至後庚辛日,皆不可合陰陽,大兇。」「凡大月十七日,小月十六日,此名身毀敗日,不可交會,犯之傷血脈?!埂阜残裸?、遠行及疲、飽醉酒、大喜大悲、男女熱病未差、女子月血、新產(chǎn)者,皆不可合陰陽,熱疾新產(chǎn)交者死?!苟际欠拷闹匾崾?。
教徒守齋首重「心齋」,持花齋者亦須依據(jù)齋禁實施齋戒?!柑隙葱毟H彰罱?jīng)」中定有正期齋日:
正月、三月、五月、七月、九月、十一月為長齋月。
正月初七,天曹遷賞會;七月初七,地府度生會;十月初五,水府建生會;此三會齋日持齋,萬劫不遭瘟氣。
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是三元齋日,此日持齋,延壽益算不見眾苦。
正月初一天臘、五月初五地臘、七月初七道德臘、十月初一民歲臘、十二月初八王候臘,能持五臘齋者無愿不會。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是八節(jié)齋,行道持戒,居門欣慶。
每月初一、十五日,甲子日及本命庚申日,宜持齋誦經(jīng),生死受福。另以神誕醮會,應(yīng)守清齋,不可違禁。
張三豐,生卒年及出生地皆不詳。清李西月考定張三豐名全一,字三豐,遼陽人。清汪錫齡認為他生于元代定宗年間。三豐丹法融會文始丹法與少陽丹法的特長,以清靜陰陽,雙修雙成為顯著特點。三豐丹法下手即講求清靜煉心養(yǎng)性,《玄機直講》:“夫功夫下手,不可執(zhí)于有為,有為都是后天,今之道門,多流此弊,故世間罕金真;亦不可著于無為,無為便落頑空,今之釋門,多中此弊,故天下少佛子。此道之不行,由于道之不明也。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筑基煉己之功也?!薄缎?道情歌》:“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自,性清自然藥材生?!睆埲S強調(diào)修丹過程中有為與無為的并用,但無為是指“得丹之道,脫胎神化之功”,有為“非采戰(zhàn)提吸之術(shù)、九一動搖之法,乃安靜虛無之道,守雌不雄,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大道論》)可以說,張三豐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主要論著大都講的是清靜丹法。只是在《無根樹》及后人綴合的《全集》中才有陰陽修法。《無根樹道情》:“無根樹,花正偏,離了陰陽道不全。金隔木,汞隔鉛,陽寡陰孤各一邊。世上陰陽男配女,生子生孫代代傳。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庇终f:“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zhuǎn)枯?!边@是是明確主張逆修陰陽,栽接互攝。但《無根樹》又主張雙修而不“犯淫”,“犯淫喪失長生寶,酒肉穿腸道在心”。這雖一種雙修派的上乘丹法,合清凈與雙修為一體,與所稱“三峰”下乘丹法有別。張三豐著述甚多,清李西月輯刊成《張三豐全集》,然而真?zhèn)坞y辨。一般認為《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等幾部較真。
“南尊武當,北崇少林”,武當少林為中華武學的兩大門宗。
達摩東渡,參禪靜養(yǎng)以易筋之術(shù)活動筋骨開啟少林武學。
三豐真人,集道家文化中華武學之大成始創(chuàng)內(nèi)家拳法于武當。
“普渡眾生”這一來自西方觀念弘揚了佛法。
“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這一道家思想使得武當武術(shù)沉睡了數(shù)百年。
在少林武術(shù)已風云海內(nèi)外之時,武當功夫也打破了“道不聞六耳”的存規(guī).
一九八四年,在成立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時朱誠德郭高一兩位老道長在武當山紫霄宮第一次公開表演了深藏不露的武當內(nèi)家拳,一九八七年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選派了鐘云龍道長等七位功夫出眾的年輕道人參加“中國首屆武當武術(shù)擂臺賽”第一次面向海內(nèi)外公開展示武當功夫。
一九八八年,喬石委員長視察武當山時,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特別安排了武當武術(shù)正宗傳人,武當三豐派第十四代弟子鐘云龍道長為喬石委員長表演了武當內(nèi)家拳,受到了喬石委員長的高度評價。
一九八九年春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委派時任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武術(shù)總教練的鐘云龍道長和郭高一(已故)老道長武當山紫霄宮創(chuàng)辦了武當史上的第一所“武當?shù)澜涛漯^”公開傳授武當功夫,對十方有緣人大開了方便之門。
一九九二年,鐘云龍道長在道教武館內(nèi)正式組織成立了“武當武術(shù)表演團”。一九九三年鐘云龍道長率團應(yīng)邀赴臺灣、香港,使武當武術(shù)首次走出海外,一九九四年應(yīng)邀參加山東梁山主辦的國際水滸藝術(shù)節(jié)之“四大門派”武術(shù)比賽,一九九六年應(yīng)邀在新加坡黃金劇場主辦了專場武當武術(shù)表演活動,又使武當武術(shù)首次走出了國門,一九九九年江澤民視察武當山,時任武當山紫霄宮主持,武當?shù)澜涛漯^館長的鐘云龍道長為江澤民主席表演武當太極拳,看完鐘道長的演練后江主席高興的說:“武當太極拳好,大家都要學”。二00一年為了滿足廣大武術(shù)愛好者的要求、滿足社會的需要,鐘云龍道長將武當?shù)澜涛漯^發(fā)展成了“武當山道教武術(shù)院”,并將“武當武術(shù)表演團”正式命名為“武當武道功夫團”,同年,功夫表演團加了南京主辦的首屆武當、少林、華山、峨眉、崆峒、昆侖、西藏喇嘛等七大門派“武林大會”,二00二年秋,鐘云龍道長率團應(yīng)邀訪美又使武當功夫第一次走進了西方。
郭高一朱誠德兩位道長傳承了武當功夫,鐘云龍道長發(fā)揚光大了武當功夫。
而今,武當山下習武之風勝行,全球欣起了養(yǎng)生熱,武當武術(shù)養(yǎng)生文化正在為世界和平,社會和諧,人類健康,經(jīng)濟發(fā)展發(fā)揮作重要的作用。
2010年5月6日,對于武當武術(shù)是個特別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日子。分散在全球和國內(nèi)各地的武當三豐派弟子以及部分知名人士齊聚武當山,在慶賀三豐派第十四代掌門大弟子鐘云龍道長生日的同時,共議道教文化和武當武術(shù)發(fā)展規(guī)劃,布局全球戰(zhàn)略。
現(xiàn)如今,三豐派傳承弟子遍布全球和國內(nèi)各地。在國內(nèi)除武當山下主要都是由三豐派弟子所建武館之外,上海、廣州、武漢、重慶、浙江、安徽等地均有三豐派的優(yōu)秀傳承人授武弘道。武當武術(shù),在鐘云龍道長的代領(lǐng)之下,必將迎來嶄新的歷史。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p>
慈:自強、勇敢、博愛 儉:勤勞、正義、團結(jié) 不敢為天下先:心善淵、言善信、動善時
一獎 勤學苦練 二獎 見義勇為 三獎 愛國衛(wèi)民
一懲 練功偷懶 二懲 恃強凌弱 三懲 見利忘義 四懲 不忠不孝 五懲 欺師滅祖 六懲 賣國求榮
尊自然、法天地、愛家國、孝父母、敬師長、嚴律己、寬待人。上善若水,利而不爭;施恩不圖報,受恩記千年。
自強不息 尚武崇德
修身立本 習文弘道
武當三豐派字輩如下:
玄元通道居端靜,
白鶴乘虛向自清,
師資月圓皈志禮,
身中抱一管丹成,
太上淵微入妙園,
凌云星朗貯壺天,
功候到日方許就,
始悟真言信可傳。
劉嗣傳是武當山三豐派郭高一道弟子,道名“劉清復(fù)”為三豐派第十四代弟子。
劉嗣傳,道號劉清復(fù),筆名武當清復(fù)、嘯然,自號留陽道人,湖北天門人。中國人民大學愛國宗教研修班結(jié)業(yè),廣東省道教協(xié)會副會長。現(xiàn)居廣東省江門市新會紫云觀?!稄V東道教》主編、香港道教學院客座教授。著有《武當三豐太極拳》等書,發(fā)表道教和學術(shù)文章數(shù)十萬字。
鐘云龍是武當山三豐派第十三代正宗傳人王自德道長之大弟子,道名“清微”為三豐派第十四代大弟子。
鐘云龍道長為人勤奮好學,誠實厚道,故深受前輩們的喜愛,得到了多位武林老前輩以及道門中諸多老道長的教導,為此,繼承了諸多門派的武學和文化。
鐘云龍道長一九八七年隨師(功夫傳承師父時任武當山道教功夫總教練的郭高一老道長)應(yīng)山西神林武館之邀開始授徒,八九年接任武當山道教功夫總教練之職,同時創(chuàng)辦“武當山道教協(xié)會道教武館”,大海內(nèi)外前來學習者,以及鐘道長應(yīng)邀在國內(nèi)外講學,開班授課所接觸學生者無以數(shù)記。
但,道長收徒嚴謹,弟子不足百人,今將鐘云龍道長按道家收徒規(guī)儀所收的弟子名列如下。(正式皈依弟子中有姓氏道名和俗名,其中有個別沒注姓氏和俗名者都是久失聯(lián)絡(luò)者,若師兄弟中有知情者或者本人看到信息后請與師父或武當山的師兄弟們聯(lián)系)|
第一批弟子
鄧師賢,鐘師承,蔡師廣,黎師義,師道,師德,師永,師昌,
第二批弟子
高師正,袁師懋,蔣師慧,陳師根,黃師清,尹師靜,湯師道,石師成,鐘師浩,張師瀚,鐘師瓊,陳師宇,鄭師和,鐘師澤,明師沛,x師德,陳師行,
第三批弟子
求師道(求伯君) 張師德(張日新) 袁師通(袁康就) 師玄(黃玄一) 明師靜(明道強)
黃師真(黃茲霸) 明師常(明平松) 談師守(談際富) 盧師太(盧星平) 蔣師清(蔣 飛)
王師一(王志強) 肖師陽(肖龍有) 黃師來(黃傳波) 鐘師復(fù)(鐘真亮) 朱師本(朱 銘)
許師合(許本禮) 田師教(田生鋒) 張師永(張曉君) 袁師圓(袁仁溪) 李師明(李軍江)
鄭師至(鄭浩澤) 張師理(張 旋) 秦師宗(秦銳子) 陳師誠(陳岳貞) X師信( )
陳師崇(陳 凌) xx師高( ) 徐師嗣(徐道明) 張師法(張 康) 阮師興(阮志勇)
X師世( ) 石師景(石建國) 姜師榮(姜殿龍) 李師惟(李相榮) 高師懋(高 潔)
陳師希(陳長虎) 明師微(明平城) 楊師衍(楊麗君) 張師自(張 珊) 顧師寧(顧世毅)
第四批弟子
戴淑靜(師中)、胡瑋哲(師黃)、余煥清(師貴)、張麗娟(師圣)、何育域(師域)和孫成(師全)劉哲(師清)
袁師懋傳:袁(懋)資皓,劉(懋)資炅,田(懋)資禮,袁(懋)資沁,袁(懋)資瀚,張(懋)資開,白(懋)資家,皮(懋)資旭,王(懋)資迪等
陳師宇傳:袁(宇)資仁,孫(宇)資義,明(宇)資禮,葉(宇)資智,陳(宇)資道,袁(宇)資德,鄧(宇)資永,明(宇)資昌等
陳師行傳:向(行)資師,戴(行)資承,王(行)資武,李(行)資當,陳(行)資行,李(行)資道,詹(行)資天,郝(行)資下等
劉清復(fù):陳師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