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片香(學名:Dryobalanops aromatica C.F.Gaertn.)是龍腦香科、冰片香香屬植物。樹皮光滑,圓錐花序;葉離基三出脈;子房1室,雄蕊35-45枚,核果卵球形。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砂拉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文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中國廣東、云南等省也有零星分布。多數(shù)生長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或林緣處。
2017年,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易危(VU)。冰片香是芳香、藥用植物,也是庭園綠化、行道樹和四旁的優(yōu)良樹種。
原產(chǎn)于馬來西亞(砂拉越、沙巴、馬來西亞半島)、文萊、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中國廣東、云南等省也有零星分布。多數(shù)生長在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或林緣處。喜濕潤的20-25℃的溫暖的氣候,適宜生長于深厚、肥沃疏松的土壤中。
常綠喬木。樹高達50米。樹皮光滑;枝條無毛;單葉,螺旋狀,長達10厘米,綠色,革質(zhì)互生,卵形和漸尖,葉具離基三出脈。花序由頂生的5厘米長的圓錐花序組成,圓錐花序短于葉;花白色芳香。能育雄蕊35-45枚,退化雄蕊3枚,花絲短,花藥長而窄,子房1室;萼片呈披針形銳尖,長7.5毫米,有鱗屑?;ò瓯。樞?,銳尖,白色,與萼片一樣長。核果卵球形,果實為帶翅的堅果,由5個翅組成,長2.5-6厘米,果托邊緣齒裂,截平。
冰片香一般4月開花,約11月種子達到成熟。果實顏色接近黃橙色時便可收集。將果實用水浸約4天,除去果肉后將種子洗干凈,自然風干。用沙藏的方法將種子藏到第二年約3月,取出播種。育苗首選沙質(zhì)土壤作為培養(yǎng)基質(zhì),在幼苗期進行適當遮蔭。
適宜在坡度約低于25。的坡地種植,種植密度行間距約1.5米×1.5米,1畝約280株。坡度越大,種植行問距也相應增大,種植密度適當降低。種植穴標準要求為長0.5米×寬0.5米×深0.5米,并放約1.5千克基肥,與穴內(nèi)土壤充分混勻,填至高度約0.2米,往上填約0.5米土壤。種植冰片香苗,踏實并澆水。
栽植后管理過程中,每年施復合肥(如尿素)1-2次,施肥時間為5-6月與11-12月為宜。首年需在穴邊除草,以提高肥料利用率。種植管理3周年后才適宜進行冰片香枝葉的采收,依據(jù)冰片香的長勢每年采收1-2次。采收時間約11月至次年的1月。采收以側(cè)枝為主。
詞源:屬Dryobalanops,來自希臘語“dryobalanos”(意思是“橡子”)和“ops”(意思是“像”),它們指的是橡子形狀的果實。特定的種加詞aromatica的意思是芳香的,指的是芳香樹脂。
冰片香是芳香、藥用植物,也是庭園綠化、行道樹和四旁的優(yōu)良樹種。冰片香是富含右旋龍腦的類型。冰片香是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廣東省境內(nèi)發(fā)現(xiàn)的一種具有生產(chǎn)利用價值的天然右旋龍腦新資源,這填補了中國生產(chǎn)天然右旋龍腦的空白,而龍腦為中醫(yī)常用藥物之一。鮮枝葉粗腦獲得率約3%,粗腦的精制或得率約60%,純度達99%。冰片香樹枝葉中所含有的冰片香(學名是“天然右旋龍腦”),是是一種高級香料,同時也是珍稀藥材,已被廣泛用在香料、醫(yī)藥等多個行業(yè),同時還可以有效地預防心血管疾病及免疫系統(tǒng)衰退等多種疾病。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7年 ver 3.1)——易危(VU)。
由于紙漿和油棕櫚種植園的擴張以及低地森林的砍伐,該物種出現(xiàn)在森林損失率高的地區(qū)。數(shù)量也在減少,因為它是木材貿(mào)易和從樹皮中提取樹脂的目標。自1975年以來,婆羅洲的森林覆蓋率至少下降了30%(Gaveau等人,2014年),因此物種數(shù)量可能正在減少。據(jù)估計,在印度尼西亞境內(nèi),該物種棲息地在過去三代中下降了至少80%,由于對樹脂的需求,種群數(shù)量進一步下降??紤]到該物種分布更廣,且對該物種的壓力在其分布范圍內(nèi)并不一致,據(jù)估計,在過去三代中,該物種的種群數(shù)量下降了50%。
該物種受到其棲息地面積和質(zhì)量下降的威脅,但在婆羅洲內(nèi)最為嚴重。其中,在沙巴,森林覆蓋率估計下降了39.5%(Gaveau等人,2014年),而在大部分森林都保留在斑塊中(Bryan等人,2013年)。在其他物種范圍內(nèi),森林衰退的影響較小,但仍然是一種威脅。該物種也可能因在國際市場上開采木材而受到威脅。這是該物種特別關注的問題,因為它存在于沿海森林中,而沿海森林通常是開發(fā)最多的森林。以樟腦為目標的物種在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威脅。
該物種未從任何遷地采集中報告(BGCI,2017)。應該對該物種進行遷地培育。在印度尼西亞,該物種被評估為極度瀕危物種,是該國保護的優(yōu)先物種(Kusumadewi等人,2017年)。應監(jiān)測和調(diào)查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境內(nèi)采取的選擇性措施,以確保這些措施能夠?qū)崿F(xiàn)物種的有效再生。應該對個物種的生活史進行更多的研究,以使可持續(xù)的測量能夠嵌入科學。應收集關于數(shù)量規(guī)模和森林損失和伐木造成的下降程度的進一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