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位于中國鄭州市鄭州商都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nèi),是一座專題遺址博物館,展廳面積約5500平方米,展出青銅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文物1000余件,并利用沙盤模型、場景復原、聲光電技術等輔助手段,展示鄭州商城遺址出土文物、遺跡、考古研究、遺址保護成果等內(nèi)容。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是一座講述早商文化的專題遺址博物館,建筑創(chuàng)意主要呈現(xiàn)商代文明“金玉共振”“如珠如玉”的文化內(nèi)涵,建筑外觀為抽象的幾何造型,是古文明的天然屬性,加以斜面、斜線元素,創(chuàng)造出破土而出的磅礴氣勢。整體建筑與城垣緊密結合,融入商城遺址公園之中。外層傾斜的墻面則隱喻考古學中的地層,內(nèi)部的平面布局則借鑒探方的平面形式和工作方法,“廣場式”的中庭空間,有機地將各個功能區(qū)進行聯(lián)系和分割,體現(xiàn)出當代遺址博物館的專業(yè)性、公眾性與開放性。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是一座專題遺址博物館,展覽內(nèi)容以商都歷史文明為核心,向世人徐徐揭開這座沉寂3600余年都城的神秘面紗,解碼中國早期文明的千年根脈。
整個展館分為一個序廳、四個常設展廳和一個臨時展廳,展廳總面積5526平方米。序廳、兩個常設展廳設在地上二層,一個常設展廳和一個臨時展廳設在地上一層。展館內(nèi)的文物布展與展館外的商城城垣遺址交相呼應,營造強烈的現(xiàn)場感、氛圍感。
序廳鏤空的洛陽鏟造型,寓意鄭州商代都城是一座由考古發(fā)現(xiàn)的千年王都。
第一展廳為復原展廳,步道走廊展板介紹了鄭州商代都城在世界文明史與中國文明史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展廳包括三個單元:文明搖籃、玄鳥生商、巍巍商都。
第三展廳包括兩個單元:大邑商都、四方之極。大邑商都單元介紹鄭州商代都城作為當時最大、最繁榮的經(jīng)濟文化中心。四方之極取自《詩經(jīng)·商頌·殷武》中“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展示商王朝的地域控制,商文化的輻射影響以及鄭州地區(qū)商代的歷史文化延續(xù)。
第四展廳包括兩個單元:生生不息、守望保護。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展廳基本陳列“巍巍亳都 王都典范——鄭州商代都城文明展”,分為文明搖籃、玄鳥生商、巍巍商都、大邑商都、四方之極、生生不息、守望保護七個單元,展示鄭州商城遺址出土文物、遺跡、考古研究、遺址保護成果、讓觀眾了解鄭州商代都城建都背景、城市布局與功能分區(qū)、城市生業(yè)百態(tài)及商代地域控制、城市生生不息等內(nèi)容,感受商都鄭州的文化魅力。
精品文物
金覆面:扇貝形結構,無穿孔,周緣內(nèi)卷用于鉤扯物品固定,長18.3厘米,寬14.5厘米,重43.52克,含金量為84.36%。此次在鄭州商都遺址發(fā)現(xiàn)的“金覆面”及黃金制品,是東西方黃金文明交流、互鑒的典型代表。
青釉瓷尊:敞口、折肩,肩腹飾有排列密集而規(guī)整的斜行小方格紋。胎骨堅硬致密,表面施釉。它與后代的瓷器相比,雖帶有不少原始色彩,但已基本具備了瓷器的特征。鄭州商城“原始瓷器”的出土,將我國開始燒制瓷器的時間提前了1000多年,極大地開闊了學術研究的視野。
獸面紋銅方鼎(復制品):又名杜嶺一號方鼎,通高100厘米,口長62.5厘米,口寬61厘米,重86.4千克。立耳,口近長方形,腹部呈方斗形,壁微斜,平底,下承四柱足,中空。紋飾以獸面紋和乳釘紋為主。1974年鄭州市杜嶺張寨南街出土,屬鄭州商城遺址范圍內(nèi),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商代早期最大的青銅器。
銅鉞:1965年,開封文物商店征集的由河南新鄭縣(現(xiàn)新鄭市)農(nóng)民移交的獸面紋銅鉞。該鉞長33厘米,肩寬31厘米,刃寬38厘米。整體呈梯形,方內(nèi),刃和闌部平直,平肩,兩肩各有近似長方形的小穿孔,作為穿繩系柄而用。器身飾鏤空獸面紋,獸面左右對稱,紋飾四邊有11個連接點,鑄造工藝好。鉞之形源于斧,從勞作工具發(fā)展為刑殺武器,隨之成為權力的象征。此鉞形體巨大,氣勢恢宏,其器形之巨,在商代銅鉞中僅次于婦好鉞。
“亳”字陶文:鄭州商城出土戰(zhàn)國時期的“亳”字陶文,為亳都的確認提供了確切的證據(jù),對鄭州二里崗文化和商城遺址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開放時間
每日開放時間:9:00-17:00(15:50停止預約,16:00停止入館),周一(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閉館。
預約參觀
實行預約參觀制,提前在“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公眾號預約或憑身份證原件現(xiàn)場預約,憑預約碼入館。
交通方式
1.鄭州地鐵2號線、3號線東大街站下車,F(xiàn)口出站,向東約150米。
2.35路、60路、985路、93路、89路公交到鄭州文廟公交站下車,步行約600米。
3.自行駕車觀眾請您在周邊停車場停車,博物館暫時不能提供停車服務,請您諒解。
地理位置
河南省鄭州市管城回族區(qū)東大街與城東路交匯處西南側。
2012年6月,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舉行奠基儀式。
2016年3月24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舉行開工典禮。10月,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項目部組建;同月21日,施工進場。
2017年4月20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主體工程封頂。
2018年,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的樓地面、回填土、內(nèi)外墻粉刷工程完成。10月,鋼結構工程驗收完成。
2019年5月13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簽訂共建合作的協(xié)議。
2021年12月19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試開館。
2022年7月26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正式開館。開館儀式由鄭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辦,鄭州市文物局、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協(xié)辦。
2023年6月10日,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商文化研究中心舉行揭牌儀式。
2024年4月,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掛牌“鄭州市中小學古都文化教育基地”。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位于一個建筑體內(nèi),建設用地3.9萬㎡,總建筑面積7.5萬㎡,建筑高度11.99m,分地下2層,地上3層,總投資53059萬元。其中,地上是2到3層的建筑,有展廳、實驗室,文物修復辦公室。地下2層,主要是文物倉庫、設備用房。建筑內(nèi)各空間之間有走廊相連,垂直交通由電梯、扶梯和棱梯連接。按照設計,“兩院”項目可容納1500人同時參觀。
建筑特色
鄭州商都遺址博物院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建筑主題是"金玉共振"。
建筑外層傾斜的墻面,用粗糲的石材,和層接的表面變化,隱喻著考古土層的層層疊疊,做出厚重的肌理和質感,同時也象征著文物表面那些粗糲的外殼。
向上,隨著外殼的剝落,露出了由展廳等構成的巨大建筑,溫暖的米色洞石溫潤細膩,用建筑語言表達了將層層厚重的表象剝落后顯示出“玉”,這“玉”由玻璃幕墻組成。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jié),隨著天空的變化,這“玉”將呈現(xiàn)出微妙、豐富的色彩與表情。鑲嵌之上的精致金屬線與別透玻璃體反射著太陽的光輝,好似寶石歷經(jīng)了時間的打磨,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閃亮。
按照設計,站在館內(nèi),透過玻璃幕墻就能遠眺百米外的商城遺址,實現(xiàn)古今對話。
通過這種方式,不但能顯現(xiàn)出來商都文明“金玉共振”,“如珠如玉”的文化內(nèi)涵,更昭示了鄭州作為歷史古都璀璨的過去和輝煌的未來。
文物倉庫下面建設有夾層,可以防潮、防盜。其中有兩層鋼筋混凝土板,中間是碎石,碎石下面有濾板。
最下面是45厘米厚的鋼筋混凝土板,上面有一層濾板(過濾作用,可防潮),再上面是碎石,高一米左右。碎石上面,又有一層20厘米的鋼筋混凝土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