蕉木(Chieniodendron hainanense(Merr.)Tsiang&P.T.Li)是番荔枝科、蕉木屬植物。常綠喬木,高達16米,胸徑達50厘米;小枝、小苞片、花梗、萼片外面、外輪花瓣兩面、內輪花瓣外面和果實均被銹色柔毛。葉薄紙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S綠色,直徑約1.5厘米,1-2朵腋生或腋外生;花梗長6-7毫米,基部有小苞片。果長圓筒狀或倒卵狀,長2-5厘米;種子棕黃色,斜四方形,長16毫米?;ㄆ?-12月,果期冬季至翌年春季。分布于中國海南和廣西。生長于山谷水旁密林中。
蕉木屬在中國僅此一種,對研究中國熱帶植物區(qū)系有重要的學術意義。木材堅實,適于做家具、器具、體育器材、模具等,造林的經濟價值也較高。
生長于山谷水旁密林中。蕉木為典型熱帶樹種,分布區(qū)年平均溫22℃以上,最冷月平均溫13℃以上,極端最低溫在0℃以上;最熱月平均溫各地基本接近,約為28℃。分布區(qū)的年降雨量除龍州、寧明較低,約為1300毫米,其余地區(qū)多在1600毫米以上。喜髙溫高濕氣候,不耐寒冷。喜蔭,能耐蔭蔽,常為熱帶雨林中的二層林冠或分布于林間的山谷地、溪邊。附光充足的裸露地少見。喜肥沃濕潤的赤紅壤至磚紅壤,pH值為4.5-5.5。干旱貧瘠地及石灰?guī)r山地木見分布。
分布于中國海南(三亞市的過嶺、瓊中縣的黎母山、呂江縣的壩王嶺、樂東縣的尖峰嶺等)和廣西(合浦、龍州、寧明),曾在海南的東方、白沙、陵水、保亭、萬寧、瓊海等縣有分布記載,由于人為的干擾,分布范圍日漸縮小。龍州是分布的最北緣,分布區(qū)地理位置約為北緯18.3°-22.4°,東經106.9°-110.3°。
常綠喬木,高達16米,胸徑達50厘米;小枝、小苞片、花梗、萼片外面、外輪花瓣兩面、內輪花瓣外面和果實均被銹色柔毛。葉薄紙質,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長6-10厘米,寬2-3.5厘米,頂端短漸尖,基部圓形,除葉柄和葉脈被柔毛外無毛;中脈上面凹陷,下面凸起,側脈每邊6-10條,斜升,未達葉緣網結,上面扁平,下面凸起;葉柄長4-5毫米。
花黃綠色,直徑約1.5厘米,1-2朵腋生或腋外生;花梗長6-7毫米,基部有小苞片;小苞片卵圓形,長2-4毫米;萼片卵圓狀三角形,長和寬4-5毫米,頂端鈍;外輪花瓣長卵圓形,長14-17毫米,寬10-11毫米,內輪花瓣略厚而短,長14毫米,寬8-9毫米;雄蕊長2毫米;心皮長圓形,密被長柔毛,柱頭棍棒狀,直立,基部縊縮,頂端全緣,被疏短柔毛。果長圓筒狀或倒卵狀,長2-5厘米,直徑2-2.5厘米,外果皮有凸起縱脊,種子間有縊紋;種子棕黃色,斜四方形,長16毫米;胚小,直立,基生,狹長圓形,長5毫米。花期4-12月,果期冬季至翌年春季。
用種子繁殖,花果期較長,花期為4-12月,果期為頭年10月至次年3月,果實采集后,堆放于室內,待果皮軟熟后,裝入筐內,混沙子搓擦,再置水沖淘搓洗去果皮等雜質,得出凈種。種子忌失水,不能日曬或裸露存放,冬季采集的種子,龍州等氣溫較低地,不宜隨采隨播,需混濕潤沙貯藏催芽,春季采集的種子,可以隨采隨播種,種子發(fā)芽時氣溫需在22℃以上,一般發(fā)芽率為50%左右。苗期需遮蔭防曬,育1年生苗出圃,宜在疏林庇蔭下種植,荒山及裸露地不宜生長。
研究:蕉木是中國特有種,也是蕉木屬分布至中國惟一的一種,對研究番荔枝科的植物區(qū)系以及研究中國熱帶植物的種屬,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經濟:木材堅實,適于做家具、器具、體育器材、模具等,造林的經濟價值也較高。
蕉木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二級。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瀕危(EN)。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
分布區(qū)內已建立了一些自然保護區(qū),如中國海南尖峰嶺和壩王嶺,應注意加強管理。海南崖縣過嶺附近低丘溝谷林中有一株大樹,應指定當地有關部門加以保護。有關植物園、樹木園應進行引種栽培試驗,確實保護好這一重要種質資源。該種在中國大陸分布的范圍極狹窄,中國廣西境內是大陸僅有的幾個分布點,資源很稀少,應進行調查登記,宣傳樹種知識,以免群眾當作一般雜木砍去。同時在資源較多的地塊,劃定保護區(qū),適當砍去周圍雜木,促進天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