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是樟科樟屬喬木植物,枝條細弱呈圓柱形,無毛;葉近對生或在枝條上部互生,呈卵圓狀長圓形或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花序梗與序軸均無毛,花被片呈卵形;果長圓形,全緣或具圓齒;花期4-5月;果期7-9月。
天竺桂原產(chǎn)于中國江蘇、浙江、臺灣等地,朝鮮、日本等國家也有分布。天竺桂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陰,忌積水,宜肥沃、濕潤及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天竺桂常用播種方式繁殖。
天竺桂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主治胃痛、腹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外用治跌打扭傷。天竺桂材質(zhì)優(yōu)良,有香氣,可供建筑、造船、制家具等用,樹皮可提取芳香油,供制各種香精,還可制作肥皂及潤滑油,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
天竺桂分布于朝鮮、日本和中國東南部(中亞熱帶常綠、落葉闊葉林區(qū));在中國分布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及臺灣;主要分布城市為武漢、沙市、黃石、宜昌、南昌、景德鎮(zhèn)、九江、吉安、井岡山、贛州、上海、長沙、株洲、岳陽、懷化、吉首、常德、湘潭、衡陽、邵陽、桂林、溫州、金華、寧波、重慶、成都、都江堰、綿陽、樂山、自貢、攀枝花、貴陽、遵義、六盤水、安順、昆明、大理等。生于海拔300-1000米或以下的低山或近海的常綠闊葉林中。
天竺桂,是樟科樟屬喬木植物,高10-15米,胸徑30-35厘米。枝條細弱呈圓柱形,極無毛,紅色或紅褐色,具香氣。葉近對生或在枝條上部者互生,卵圓狀長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7-10厘米,寬3-3.5厘米,先端銳尖至漸尖,基部寬楔形或鈍形,革質(zhì),上面綠色,光亮,下面灰綠色,晦暗,兩面無毛,離基三出脈,中脈直貫葉端,在葉片上部有少數(shù)支脈,基生側(cè)脈自葉基1-1.5厘米處斜向生出,向葉緣一側(cè)有少數(shù)支脈,有時自葉基處生出一對稍為明顯隆起的附加支脈,中脈及側(cè)脈兩面隆起,細脈在上面密集而呈明顯的網(wǎng)結(jié)狀但在下面呈細小的網(wǎng)孔;葉柄粗壯,腹凹背凸,紅褐色,無毛?;ㄐ蚬Ec序軸均無毛,圓錐花序腋生,長3-4.5(10)厘米,總梗長1.5-3厘米,與長5-7毫米的花梗均無毛,末端為3-5花的聚傘花序。花長約4.5毫米。花被筒倒錐形,短小,長1.5毫米,花被裂片6,卵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銳尖,外面無毛,內(nèi)面被柔毛。能育雄蕊9,內(nèi)藏,花藥長約1毫米,卵圓狀橢圓形,花被片呈卵形;先端鈍,4室,第一、二輪花藥藥室內(nèi)向,第三輪花藥藥室外向,花絲長約2毫米,被柔毛,第一、二輪花絲無腺體,第三輪花絲近中部有一對圓狀腎形腺體。退化雄蕊3,位于最內(nèi)輪。子房卵珠形,長約1毫米,略被微柔毛,花柱稍長于子房,柱頭盤狀。果長圓形,長7毫米,寬達5毫米,無毛;果托淺杯狀,頂部極開張,寬達5毫米,邊緣極全緣或具淺圓齒,基部驟然收縮成細長的果梗?;ㄆ?-5月;果期7-9月。
天竺桂喜溫暖、濕潤氣候,耐陰,忌積水,宜肥沃、濕潤及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
溫度:扦插后,要保證苗床濕度的適宜,濕度過高易導(dǎo)致根莖腐爛。扦插后遇到低溫時,保溫的措施主要是用薄膜把用來扦插的花盆或容器包起來。
光照、濕度:扦插后要通過噴霧來減少插穗的水分蒸發(fā)。在光照強烈的夏季要適當遮蔭,保持通風,并保證土壤足夠的濕度。雨季要注意排水。
果實成熟時及時采摘,脫去果皮,漂洗干凈后陰干,濕沙分層貯藏。早春三月播種,種子發(fā)芽率80%至90%。播后1個月出土,苗期需架設(shè)蔭棚。當年苗高約15厘米,需移植1年后可出圃種植。果實成熟時及時采摘,脫去果皮,漂洗干凈后陰干,濕沙分層貯藏。3月播種,種子發(fā)芽率80%至90%。播后1個月出土,苗期需架設(shè)陰棚。生長旺盛季節(jié)每半月施肥,以氮肥為主,秋季施肥以復(fù)合肥為主。當年苗高約15至25厘米,1至2年后可出圃種植。圃地種植期間,病蟲害較少,較其他樟科植物抗性強。幼苗出土后宜蓋蔭棚。由于生長緩慢,宜于密植。選用一年生苗切干造林時,可先在離地5-10厘米處切斷,保持完整根系、種植時切面應(yīng)與地平。萌蘗后留苗1株。造林應(yīng)在陰天小雨時進行。種后應(yīng)注意幼林撫育,切忌打枝或損傷樹皮,并注意預(yù)防獸害。
常于春末秋初用當年生的天竺桂枝條進行嫩枝扦插,或在早春時用往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扦插。扦插基質(zhì):就是用來扦插的營養(yǎng)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家庭扦插限于條件很難弄到理想的扦插基質(zhì),建議使用本站提供的已經(jīng)配制好并且消過毒的扦插基質(zhì);用中粗河砂也行,但在使用前要用清水沖洗幾次。海砂及鹽堿地區(qū)的河砂不要使用,它們不適合花卉植物的生長。
苗床準備:選擇營養(yǎng)土或河砂、泥碳土等材料做為苗床土壤,也可購買消過毒的培養(yǎng)土。
扦插條的選擇:天竺桂扦插可在兩個時間段,采用不同的枝條進行。一種是春末秋初,用當年生的天竺桂枝條進行嫩枝扦插:另一種是早春用上年生的枝條進行老枝扦插。天竺桂進行嫩枝扦插時,在春末至早秋植株生長旺盛時,選用當年生生長旺盛的枝條作為插穗。把枝條剪下后,選取壯實的部位,剪成5~15公分長的一段,每段要帶3個以上的葉節(jié)。剪取插穗時需要注意的是,上面的剪口在最上一個葉節(jié)的上方大約1公分處平剪,下面的剪口在最下面的葉節(jié)下方大約為0.5公分處斜剪,上下剪口都要平整。進行硬枝扦插時,在早春氣溫回升后,選取上年的健壯枝條做插穗。每段插穗通常保留3~4個節(jié),剪取的方法同嫩枝扦插。
天竺桂粉實病
是天竺桂一種重要的病害,主要為害果實,使果實畸形腫大,嚴重影響采種繁殖。
癥狀:天竺桂果實受害后,初生黃色小點,漸擴大并突起成銹黃色,先成痂狀,漸成瘤狀,后全果畸形腫大,呈球形或不規(guī)則形。病果內(nèi)部初呈橄欖綠色,后成褐色并粉末化。
防治方法
冬春季節(jié)徹底清除上年殘留在病樹上和脫落在地面的病果,并集中燒毀,以減少侵染來源。
加強肥水管理,尤其注意多施磷、鉀肥,少施氮肥,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春季天竺桂孕花期至秋季果實成熟期,每隔15~20天噴1次殺菌劑,殺菌劑用1%等量式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N800~1000倍、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1000~1200倍、波美0.3~0.5度石硫合劑。最好幾種藥物交替使用,以防止病菌產(chǎn)生抗藥性。
天竺桂葉斑病
癥狀:主要為害天竺桂葉片。病菌大部分從葉尖或邊緣侵入。感病葉片初期出現(xiàn)赤褐色,周圍有較寬黃色環(huán)暈的小點,擴大后為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病斑,黃褐色,最后中央灰白色,上散生黑色小點。病部與健部交界處有一明顯深褐色的緣帶。一般在高溫高濕的環(huán)境條件下易發(fā)生,夏、秋季病害發(fā)生較重。
防治方法:25%火把可濕性粉劑對天竺桂葉斑病病原菌菌落生長的速率、孢子的萌發(fā)率及葉片感染率的抑制作用最大,其次為露易和腈福2種殺菌劑。
莖腐病
發(fā)病嚴重時,導(dǎo)致幼苗莖基部變黑腐爛,病株下部葉片發(fā)黃葉緣變褐色,隨即枯萎,此病病源為土壤習居性菌,圃地積水土壤過濕或連續(xù)高溫,植株生長不良,容易發(fā)病,土壤瘠薄,有機質(zhì)少,也易感病。
防治方法:1.播種前用多菌靈、甲基托布津或敵克松,每平方米5-10克,加細土稀釋20-30倍,均勻撒入表土,也可溝施于播種溝內(nèi)。2.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高溫時搭蔭棚提高幼苗抗病能力。3.發(fā)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平方米1.5克噴粉或50%代森鋅500倍液,每平方米澆灌2-3公斤藥水。
蛀梢象鼻蟲
以幼蟲鉆蛀嫩梢危害,使被害梢枯死,嚴重時達69.1%,對高生長及干形發(fā)育有較大影響。1年發(fā)生1代,以成蟲越冬,3月普陀樟抽梢時,成蟲產(chǎn)卵于新梢中,卵孵化后,幼蟲在當年新梢中蛀食為害,蛀道長10厘米。幼蟲期為3月底到4月中旬,幼蟲老熟后即在嫩梢基部的蛀道中化蛹,5月中旬成蟲開始羽化,成蟲期很長,直到次年3月份產(chǎn)卵后死亡。
防治方法:1.在3月份成蟲產(chǎn)卵期及5月中下旬成蟲盛發(fā)期用621煙劑熏殺成蟲,每畝用藥0.5-1公斤。2.在4月上旬用40%樂果乳劑400-600倍液噴灑新梢,可殺死梢中幼蟲。3.在發(fā)現(xiàn)新梢葉片萎蔫時,及時剪除被害新梢,集中燒毀。
枝葉 枝條細弱呈圓柱形,無毛;葉近對生或在枝條上部互生,呈卵圓狀長圓形或披針形,上面綠色,下面灰綠色
花果 花序梗與序軸均無毛,花被片呈卵形;果長圓形,全緣或具圓齒
枝葉 其樹皮黃褐色,皮孔白色,有香氣;小枝無毛或稍被微柔毛;葉卵形或卵狀披針形
花果 花被片兩面密被灰白色絲毛;果橢圓形,果托淺杯狀
枝葉及樹皮可提取芳香油,供制各種香精及香料的原料。果核含脂肪,供制肥皂及潤滑油。木材堅硬而耐久,耐水濕,可供建筑、造船、橋梁、車輛及家具等用,有一定的經(jīng)濟價值。
天竺桂由于其長勢強,樹冠擴展快,并能露地過冬,加上樹姿優(yōu)美,抗污染,觀賞價值高,病蟲害很少的特點,常被用作行道樹或庭園樹種栽培。同時,也用作造林栽培。
根、樹皮(桂皮)、枝葉:辛,溫。祛寒鎮(zhèn)痛,行氣健胃。用于風濕痛,腹痛及創(chuàng)傷出血。
以樹皮和葉入藥。全年可采,剝下樹皮陰干;葉隨時可采,鮮用或陰干。
性味歸經(jīng):甘、辛,溫。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用于胃痛,腹痛,風濕關(guān)節(jié)痛;外用治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根皮或根25~35克;外用適量,樹皮研粉,水調(diào)或酒調(diào)敷患處。
列入中國《國家二級保護植物名錄》;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