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房間(Chinese room,the Chinese room argument)又稱作華語房間,是由美國哲學家約翰·塞爾(John Searle)在1980年設計的一個思維試驗以推翻強人工智能(機能主義)提出的過強主張:只要計算機擁有了適當?shù)某绦颍碚撋暇涂梢哉f計算機擁有它的認知狀態(tài)以及可以像人一樣地進行理解活動。
“中文房間”最早由美國哲學家John Searle于20世紀80年代初提出。這個實驗要求你想象一位只說英語的人身處一個房間之中,這間房間除了門上有一個小窗口以外,全部都是封閉的。他隨身帶著一本寫有中文翻譯程序的書。房間里還有足夠的稿紙、鉛筆和櫥柜。寫著中文的紙片通過小窗口被送入房間中。根據(jù)Searle,房間中的人可以使用他的書來翻譯這些文字并用中文回復。雖然他完全不會中文,Searle認為通過這個過程,房間里的人可以讓任何房間外的人以為他會說流利的中文。
塞爾創(chuàng)造的“中文屋”思想實驗,是用來反駁以圖靈測試為代表的強人工智能的觀點。圖靈測試認為,如果一個人工智能機能夠使被參與測試的30%的人產(chǎn)生誤判,那么就可以認為這個機器通過了圖靈測試人以為他能流利地說中文(指通過圖靈測試)。塞爾認為電腦就是這樣工作的,它們無法真正的理解接收到的信息,但它們可以運行一個程序,處理信息,然后給人一種智能的印象。
其實驗可表示為:一個人手中拿著一本象形文字對照手冊,身處圖靈測試中所提及的房子中。而另一人則在房間外向此房間發(fā)送象形文字問題。房間內(nèi)的人只需按照對照手冊,返回手冊上的象形文字答案,房間外的人就會以為房間內(nèi)的人是個會思維的象形文字專家。然而實際上房子內(nèi)的人可能對象形文字一竅不通,更談不上什么智能思維。
有觀點認為,中文房間里的人、手冊等都不理解中文,但作為一個整體的這座房間是理解中文的。丹尼特認為,如果房間外的人提出復雜的問題(比如這個問題需要承接上一個問題來回答),那么這本手冊能否找到答案?舉個例子,房間外的人問:“你上一句話說的是什么?”,難道手冊上記錄著上一句話的內(nèi)容?中文房間給人一種“它是對的”直覺,但深究還是會發(fā)現(xiàn)問題。
由于英語是用同一個單詞來表示“中國的”和“中國語言”(即中文)的,不少未真正了解本題目內(nèi)容的人都將本題錯譯成中國房間或中國屋(例如:本條目的西班牙語版本也是寫成“La Sala China”─中國房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