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中國古代地理區(qū)域名,指的是漢籍《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于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史載:荊河惟豫州。伊、洛、瀍、澗既入于河,滎波既潴。導菏澤,被孟潴。厥土惟壤,下土墳壚。厥田惟中上,厥賦錯上中。厥貢漆、枲,絺、纻,厥篚纖、纊,錫貢磬錯。浮于洛,達于河。夏禹分天下為九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以河南為中心,東接山東、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臨湖北,歷史上曾數(shù)度達到鼎盛時期,自夏朝至宋朝長久是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
《尚書》、《爾雅》、《周禮》、《呂氏春秋》等史書中,都記載有九州,雖然對九州的具體記載并不相同,但都有豫州。《周禮》記載:“河南曰豫州”?!秴问洗呵铩分姓f:豫州在河水和漢水之間,是周的所在地。
西漢在河南設豫州刺史部,轄潁川郡、汝南郡、沛郡,以及梁國。
東漢時期豫州治所為譙(今安徽省亳州),轄區(qū)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東的河南東部、安徽北部、江蘇西北角及山東西南角。下轄潁川郡、汝南郡2郡,梁國、沛國、陳國、魯國4國,縣九十七個。
三國的曹魏時期,豫州的治所在安城,下轄潁川郡、陳郡、魯郡、汝南郡、譙郡、弋陽郡、陽安郡、襄城郡、汝陰郡9郡,以及梁國、沛國2國。
西晉時期,豫州治所在陳縣(今河南淮陽),下轄10個郡國。
南北朝時期,州的數(shù)量增多,地域縮小,南朝宋設有豫州,州治地壽春(今安徽壽縣),另設有南豫州,治所在姑熟(今安徽當涂縣)。北朝的北魏設有豫州,州治地在汝南(河南汝南縣),另設有東豫州,州治地在南新息(今河南信陽息縣)。
到了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楊堅廢除郡一級行政區(qū)劃,改為州縣兩級體制,豫州除。607年(隋大業(yè)三年)復置豫州為監(jiān)察區(qū),隋亡遂廢。
唐武德四年(621年)復置豫州,代宗年間(762-779年)為避皇帝李豫之諱,又改名為蔡州。
河南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發(fā)源地,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中的指南針、造紙、火藥三大技術均發(fā)明于河南。歷史上先后有20多個朝代建都或遷都河南,中國八大古都河南有四個,即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及商丘、南陽、許昌、濮陽等古都,為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shù)量最多的省份。從夏朝至宋朝,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過半”之說,有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范蠡、商鞅、蘇秦、呂不韋、李斯、賈誼、張衡、杜甫、韓愈、白居易、劉禹錫、李商隱、李賀、岳飛等歷史名人。
東漢建都洛陽,河南再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
東漢末,遷都許昌。
東漢之后形成三國鼎立局面,曹魏定都洛陽。
西晉建立后繼續(xù)建都洛陽。
北魏統(tǒng)一北方后,孝文帝將首都遷至洛陽。
后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均建都于安陽。
隋朝時期在河南設立河南郡、滎陽郡、梁郡等郡,以洛陽為東都。隋煬帝遷都洛陽,又以洛陽為中心開鑿了溝通南北的隋唐大運河。
唐朝設立河南道,以洛陽為東都,期間數(shù)度遷都洛陽。
武周建都洛陽,改洛陽為神都。
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先后建都于開封、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