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嫩草在线观看高潮一区二区a∨, 高清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91中文综合字幕日韩免费2023,中国老肥熟女,日本边做边吃奶的av无码,日韩人妻揉捏嗯视频,nanana在线观看视频免费,亚洲色熟女图激情另类图区

后唐

#王朝# 0 0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的第二個朝代,由沙陀族建立,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國祚13年。后唐實力頗為雄厚,一度被視為大唐中興的象征,其統(tǒng)治版圖在五代各國中獨占鰲頭,同時也五代十國時期統(tǒng)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qū))。莊宗還為李柷追加了謚號,雖兩者血脈不同,但體現(xiàn)了一種繼承之意。然而遺憾的是,后唐在公元936年遭到了石敬瑭與契丹的聯(lián)合攻伐,最終走向了覆滅。
詳細介紹 PROFILE +

后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歷時一十四年。

乾寧三年(896年)河東節(jié)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從此割據(jù)河東。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jù)勢力,并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天祐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滅后梁,定都洛陽,史稱后唐;同年底,岐王李茂貞稱臣;同光三年(925年)滅前蜀王衍;天成三年(928年)南平高從誨稱臣復稱藩鎮(zhèn);長興元年(930年)南楚馬希聲稱臣復稱藩鎮(zhèn);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燕云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后晉,后唐滅亡。

后唐疆域廣闊,主要控制著中國北方地區(qū),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川蜀,北帶長城,包括幽云十六州,南越江漢。925年至933年,南方諸國除南吳、南漢外皆奉后唐正朔。930年,后唐控制國土到達極盛;有今豫、魯、晉、冀、湘、渝諸省,陜、川、鄂之大部,寧、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蘇、皖淮北等地。

后唐同時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統(tǒng)治疆域最廣的朝代。后人云:“五代領域,無盛于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后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國號

天祐四年(907年)三月,唐昭宣帝李柷下詔禪位梁王朱溫(時名“朱晃”),同年四月,唐帝正式遜位,朱溫隨后登基,改“唐”國號為“梁”,史稱“后梁”;晉國、岐國、吳國仍以“唐”為國號,仍稱“天祐”年號。天佑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改元“同光”,同年底李存勖滅后梁,定都洛陽,李存勖并沒有按傳統(tǒng)以自己的王號“晉”作為新朝的稱號,而是采用“唐”作為國號,史稱“后唐”;且在滅梁之前,一直延用唐昭宗時的“天祐”作為年號。所以“前晉政權”和“后唐政權”的正式國號仍然是“唐”,然而為了區(qū)別李淵建立的“唐”和石敬瑭建立的“晉”,故稱呼李存勖稱帝前的政權為“前晉”,稱帝后的政權為“后唐”。

五代十國,天下分崩,中原五朝更迭。歷來皆以中原梁、唐、晉、漢、周為正統(tǒng)一脈相承。然五代末及宋初,皆視后梁為閏,究其原因,是因后唐以中興唐祚為號召,用唐天佑年號,復唐立國,且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皆出自河東集團。后唐一度被視為中興大唐的存在,且自身實力雄厚,統(tǒng)治版圖為五代各國之最,再而莊宗也為李柷上謚號,雖然血脈不同,但有所繼承。

后唐滅亡后,天福二年(937年),李昪在江南建立徐齊政權,天福四年(徐齊升元二年,939年)改國號為唐,即南唐(另說天福二年建國時國號就是唐,并無所謂“徐齊”之存在)。清人陳鳣編撰《續(xù)唐書》時,根據(jù)明人陳霆編撰《唐余紀傳》的宗旨,以后唐、南唐兩朝,上承唐祚,下啟宋朝,應當作為五代十國之正統(tǒng)。

歷史

梁晉爭霸

參見:柏鄉(xiāng)之戰(zhàn)、幽州之戰(zhàn)、胡柳陂之戰(zhàn)

中和三年(883年)沙陀族將領李克用因收復京師長安有功被封河東節(jié)度使,治太原府。中和四年(884年)、大順二年(891年),李克用曾兩次受封“隴西郡王”。乾寧二年十二月十三日(乙未日,896年1月1日),李克用受封晉王,建立晉國。由于朱全忠曾有意暗殺李克用,但被李克用僥幸脫身,所以李克用與朱全忠誓不兩立。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后梁,李克用復稱天祐年號,晉國成為后梁北方最大的威脅。天祐五年(908年)李克用死后,子李存勖即晉王位。

天祐七年(910年)朱溫企圖徹底消滅義武軍和成德軍,派大軍進攻趙地。成德節(jié)度使趙王王镕無法抵御后梁的進攻,向晉國求救。同時義武節(jié)度使北平王王處直也遣使表示愿意歸附晉國。李存勖把握時機,派大軍救趙,與梁軍大戰(zhàn)于柏鄉(xiāng),大敗梁軍。柏鄉(xiāng)之戰(zhàn)后,義武軍和成德軍都歸附于晉國,使得晉國的勢力逐漸強大。

天祐八年(911年)盧龍節(jié)度使燕王劉守光稱帝,改元應天,國號“燕”,史稱“桀燕”。李存勖以平叛為名,大舉進攻燕國。天祐十年(913年)晉國滅亡燕國,殺劉守光于太原。經(jīng)過此戰(zhàn),河北之地大都歸屬于晉,為晉南下滅后梁奠定了基礎。

天祐十二年(915年)天雄節(jié)度使鄴王楊師厚去世,梁末帝企圖分魏博為兩鎮(zhèn),魏博軍亂,相繼以州縣歸降晉國。經(jīng)過一系列的戰(zhàn)爭后,魏博諸州為晉國所有。自此,河朔三鎮(zhèn)全部都歸入晉國的統(tǒng)治之下,使得梁晉形勢發(fā)生逆轉,晉國由弱勢一方變?yōu)閺妱菀环?。天祐十五年(918年)晉王李存勖率軍攻梁,在今河南胡柳陂一帶與梁軍大戰(zhàn),晉軍先敗后勝,但也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

天祐十八年(921年)趙國發(fā)生內(nèi)亂,趙王王镕為其養(yǎng)子張文禮所殺,李存勖派大軍討伐,張文禮病死。天祐十九年(922年)李存審攻陷鎮(zhèn)州,殺張文禮之子張?zhí)庤?,自此趙地徹底為前晉所有。

莊宗入汴

參考:楊劉之戰(zhàn)、后唐滅后梁之戰(zhàn)

天祐二十年(923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稱帝,改天祐二十年為同光元年,沿用“唐”為國號,又追贈父祖三代為皇帝,與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并列為七廟,以表示自己是唐朝的合法繼承人,史家稱之為后唐。

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初二,李存勖親率大軍由楊劉渡河,初三,進至鄆州,以部將李嗣源為前鋒。當夜越過汶水,次日晨與梁將王彥章相遇,一戰(zhàn)而勝,并克中都(今山東汶上),擒王彥章。他又采納李嗣源關于兵貴神速、急趨汴州的建議,命其率前軍當夜出發(fā),自率主力繼后。初七,進至曹州(今山東曹縣西北),梁將不戰(zhàn)而降,朱友貞見援兵無望而自殺。初九,唐軍至汴州,王瓚開門出降。十二日,段凝率軍五萬到封丘(今屬河南)請降,后梁滅亡。李存勖入汴州后,貶鄭玨為萊州司戶參軍,蕭頃登州司戶參軍;殺李振、趙巖、張漢杰、朱珪,滅其族。

同光亂政

李存勖與伶人同臺演出,并起藝名“李天下”;因喜好演戲,而對伶人特別寵信,以致出現(xiàn)了伶人干政的古代少有的現(xiàn)象。唐末宦官大批被殺,僥幸逃生的宦官多藏匿民間。李存勖登基后,宦官勢力死灰復燃。李存勖身邊的宦官多達近千人。且以宦官為監(jiān)軍,牽制軍中將領。李存勖聽信伶人和宦官的讒言,疏忌宿將,弄得人人自危。大將李嗣源可謂忠心耿耿,也遭到猜忌。

租庸使孔謙橫征暴斂,百姓怨聲載道,李存勖反而認為孔謙理財有功,賜“豐財贍國功臣”稱號。李存勖聽信宦官之言,設立內(nèi)府和外府;導致外府常虛竭無馀而內(nèi)府山積。當時政制混亂,政出多門?;侍笳a命,皇后教令,與莊宗的制敕交行于地方,地方官府都照辦不誤。

同光二年(924年)南漢國主劉龑聽說李存勖滅梁,心生恐懼,派使者進貢,并窺探虛實。使者何詞返漢后,向劉龑匯報說:李存勖“驕淫無政,不足畏也”。

蜀主出降

參見:后唐滅前蜀之戰(zhàn)

同光三年(925年)九月,莊宗命魏王李繼岌,樞密使郭崇韜,領兵六萬,自鳳翔走大散關入蜀;另以高季興為東南面行營都招討使,率荊南軍攻取夔州、忠州、萬州等地。

同光三年(925年)十月,馬步軍都指揮使李紹深攻克威武城;蜀將王承捷以鳳、興、文、扶四州降唐。唐軍長驅直入,李繼岌兵臨興州,蜀將宋光葆以梓、綿、劍、龍、普五州降唐;而后蜀國武定節(jié)度使王承肇、山南節(jié)度使王宗威、階州刺史王承岳分別獻城投降;只有蜀國天雄節(jié)度使王承休與副使安重霸打算出秦州攻打唐軍,至茂州,兵馬僅剩兩千,安重霸見大勢已去,以秦、隴二州降唐。高季興乘勢率水軍逆流而上,攻打施州。蜀國峽路招討使張武用鐵鎖斷絕長江航路,大敗荊南軍,高季興乘輕舟逃走。不久,張武聞北路失敗,便以夔、忠、萬三州降唐。十一月,唐軍晝夜兼行,至利州,王宗弼聞風棄城西逃。李繼岌率大軍向劍州、綿州、漢州推進。蜀國武信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王宗壽以遂、合、渝、瀘、昌五州降唐。李紹琛到達綿州時,綿江浮橋已被蜀兵破壞。為速取蜀國,李紹琛乘蜀兵潰敗之機,率大軍騎馬渡江,入鹿頭關,攻克漢州,直逼成都。

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李繼岌率大軍到達成都,翌日,蜀主王衍出降,前蜀滅亡。

明宗之治

參見:興教門之變

同光四年(926年)二月,皇甫暉在鄴都叛亂,李存勖命李嗣源前往討伐。不料剛到魏州城下,所部發(fā)生嘩變,與魏州叛軍會合,共同擁戴李嗣源為帝。李嗣源起初托故逃出魏州城招集散兵,后來在女婿石敬瑭以及手下安重誨、霍彥威的勸誘之下起兵造反。莊宗聽聞討伐軍有變,即令懷遠指揮使白從暉率騎兵扼守河陽橋,以護衛(wèi)京城;又拿出金帛賞賜諸軍,并親率軍趨汴梁,但為時已晚。途中聞知李嗣源已入汴梁,即倉皇回逃,至滎陽,隨從士卒已散逃過半。剛抵洛陽,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亦率所部兵嘩變,與京城駐軍展開混戰(zhàn)。

同光四年(926年)四月初一,莊宗率近衛(wèi)騎兵出戰(zhàn),中流矢而死。初三,李嗣源入洛陽,被群臣擁戴為監(jiān)國,不久于莊宗柩前即皇帝位,改同光四年為天成元年。

天成元年(926年)霍彥威、孔循勸明宗更換國號,明宗以兄終弟及為由否決了這一提議。丙申,殺租庸使孔謙。天成四年(929年)六月,前荊南行軍司馬、歸州刺史高從誨,上表請求歸附朝廷。七月,明宗任命高從誨為荊南節(jié)度使,兼侍中。

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武安節(jié)度使馬希聲,上表請求歸附朝廷。十二月,明宗任命馬希聲為武安、靜江節(jié)度使,兼中書令。長興元年(930年)十一月,契丹國東丹王耶律倍歸唐,明宗以天子儀衛(wèi)迎接,并賜姓東丹,名慕華,拜懷化軍節(jié)度使、瑞慎等州觀察使;后又賜國姓李名贊華,改封隴西縣開國公。長興二年(931年)六月,明宗復置明法科,同大唐開元禮。

明宗統(tǒng)治時期,后唐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使本已十分衰敗的朝政呈現(xiàn)出“中興”的小康局面。實際上,明宗之治并不穩(wěn)定。明宗晚年,國內(nèi)已有亂象。

宋潞之爭

長興四年(933年)十一月二十日,秦王李從榮因謀反被處死。當時李嗣源病危,于次日派宦官孟漢瓊到鄴都召李從厚回京。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去世,秘不發(fā)喪達六天之久。十二月一日,在西宮發(fā)喪,李從厚即皇帝位,改長興四年為應順元年。

閔帝即位后,把潞王李從珂和石敬瑭當成眼中釘。閔帝先是罷李從珂之子李重吉控鶴指揮使,外任亳州團練使。又將李從珂改鎮(zhèn)河東,將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改鎮(zhèn)成德,將成德節(jié)度使范延光改鎮(zhèn)天雄,讓自己的堂兄弟李從璋調(diào)任鳳翔,接替李從珂的節(jié)度使職務。因此李從珂在部下的鼓動下,拒絕了朝廷命令,起兵造反。

應順元年(934年)三月,朝廷軍馬兵臨鳳翔城下。李從珂登城哭訴,言其無罪,被奸人所害。禁軍將領楊思權為一己私欲,遂煽動禁軍兵變,率諸軍投降了李從珂。李從珂盡出鳳翔所有用來賞軍,并許諾攻下洛陽后,再給予重賞。潞王大軍很快攻下長安、華州、陜州,侍衛(wèi)親軍紛紛歸順潞王。閔帝無奈,只好倉皇向魏州逃去,途中遇到河東節(jié)度使石敬瑭,石敬瑭引兵盡殺閔帝親隨,將閔帝軟禁在衛(wèi)州。

應順元年(934年)四月三日,李從珂率軍進入洛陽城。宰相馮道率領文武百官勸進,李從珂假意不從。次天,曹太后下詔廢李從厚為鄂王,命李從珂為監(jiān)國。六日,又立李從珂為帝,改應順元年為清泰元年。

末帝失國

參見:后晉滅后唐之戰(zhàn)、封李從益為郇公敕

清泰二年(935年)末帝派遣武寧節(jié)度使張敬達領兵駐屯在代州,牽制并監(jiān)視石敬瑭。清泰三年(936年)末帝又調(diào)石敬瑭為天平節(jié)度使,企圖以此消弱石敬瑭兵權。石敬瑭拒絕調(diào)任。于是,石敬瑭叛變,同時石敬瑭還上表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應立即將皇位讓給許王。末帝大怒,撕毀奏表,削其官爵。

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末帝任命建雄軍節(jié)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都招討使,楊光遠為副使,率大軍討伐石敬瑭。唐軍包圍了太原,筑長圍以圍困晉陽。石敬瑭遣使向契丹求救,表示愿意割地稱臣。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親率五萬兵馬增援石敬瑭,唐軍與遼晉聯(lián)軍大戰(zhàn)于團柏谷,唐軍大敗,死傷萬余人。隨后,石敬瑭與契丹軍得以順利南下進逼京師洛陽。途中先鋒指揮使安審信、振武守將安重榮、彰圣指揮使張萬迪等將紛紛歸降石敬瑭,后唐統(tǒng)治岌岌可危,處于即將全面崩潰的前夕。

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末帝見大勢已去,帶傳國玉璽與曹太后、劉皇后以及太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樓,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天福四年(939年)九月,石敬瑭封許王李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祀,服色、旌旗一依舊制。開運四年(947年)三月,耶律德光率遼軍北歸,命蕭翰留守汴州,后晉大將劉知遠起兵太原,蕭翰矯詔封李從益為權知南朝軍國事,六月,劉知遠派郭從義殺王淑妃和李從益于開封。

疆域

領土范圍

后唐于923年滅后梁,除南漢、南吳、前蜀外,其余各國皆稱臣納貢;926年又滅前蜀,南平、南楚于928年、930年先后內(nèi)附后唐,后唐一度統(tǒng)一漢地大部,對中原王朝最終統(tǒng)一全國具有歷史推動意義。

后唐極盛時期的疆域,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北帶長城,南至嶺南。約有今河南、陜西、山西、寧夏、北京、天津、山東、湖南、湖北等省市,河北省張家口以南地區(qū),四川省岷江、大渡河以東地區(qū),甘肅省東部,貴州北部,江蘇省徐州地區(qū),安徽省西北部、廣東省北部以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伊克昭盟西南部。

行政區(qū)劃

后唐起自河東,東平燕人,取灜、莫以北諸州,遂定幽、薊之地,復南下滅梁。初莊宗即位,以魏州為東都,號興唐府;以鎮(zhèn)州為北都,號真定府;太原為西都。滅梁后,遷都洛陽,號為東都,時稱洛京。因以長安為西京,太原改為北都,而魏州、鎮(zhèn)州如故。同光后,稱洛陽為興唐府,魏州別號鄴都;天成以后,廢鄴都,僅西北東三都存焉。其疆域較梁略廣,兼有九道之地;唐字滅燕臣岐,破西蜀后,僅余吳、吳越、南平、楚、閩、南漢諸國,及孟知祥以蜀地稱王,與唐共八國,其時“東際于海,南至淮、漢,西逾秦、隴,皆唐境也。共得州一百二十有三。

各府尹、節(jié)度使管轄諸州

東都留守(河南府、洛京、汝州)西京留守(京兆府、金州)鳳翔鎮(zhèn)(鳳翔府、乾州、隴州、義州)

北京留守(太原府、遼、汾州、沁州、石州、憲州、嵐州、代州、忻州、府州、蔚州)

歸義鎮(zhèn)(瓜州、沙州、甘州、肅州)河西鎮(zhèn)(西涼府)振武鎮(zhèn)(朔州、勝州、麟州)

昭武鎮(zhèn)(利州、集州、巴州、通州)宣武鎮(zhèn)(汴州、曹州)武貞鎮(zhèn)(朗州、岳州、澧州)

武興鎮(zhèn)(鳳州、興州、文州、扶州)大同鎮(zhèn)(云州)武定鎮(zhèn)(洋州、壁州、蓬州)

靜難鎮(zhèn)(慶州、寧州、衍州、邠州)護國鎮(zhèn)(河中府、絳州)建雄鎮(zhèn)(晉州、慈州、隰州)

平盧鎮(zhèn)(青州、淄州、萊州、登州)武寧鎮(zhèn)(徐州、宿州)天平鎮(zhèn)(鄆州、齊州、棣州)

成德鎮(zhèn)(鎮(zhèn)州、趙州、深州、冀州)昭義鎮(zhèn)(潞州、澤州)匡國鎮(zhèn)(華州、商州、同州)

寧江鎮(zhèn)(夔州、忠州、施州、萬州)河陽鎮(zhèn)(孟州、懷州)山南西道鎮(zhèn)(興元府、開州、渠州)

武興鎮(zhèn)(鳳州、興州、文州、扶州)安遠鎮(zhèn)(安州、申州)山南東道鎮(zhèn)(襄州、房州、均州、復州)

定難鎮(zhèn)(夏州、宥州、銀州、綏州)保大鎮(zhèn)(鄜州、坊州)雄武鎮(zhèn)(秦州、成州、階州)

歸德鎮(zhèn)(宋州、單州、毫州、穎州)彰武鎮(zhèn)(延州、丹州)義武鎮(zhèn)(定州、祁州、易州)

威勝鎮(zhèn)(鄧州、唐州、隨州、郢州)武泰鎮(zhèn)(黔州、涪州)泰寧鎮(zhèn)(兗州、沂州、密州)

威塞鎮(zhèn)(新州、毅州、儒州、媯州)彰國鎮(zhèn)(應州、寰州)忠武鎮(zhèn)(許州、陳州、蔡州)

荊南鎮(zhèn)(江陵府、峽州、歸州)義成鎮(zhèn)(滑州、濮州)橫海鎮(zhèn)(滄州、景州、德州)

羈縻州(辰州、敘州)鎮(zhèn)國鎮(zhèn)(華州、商州)安國鎮(zhèn)(邢州、洺州、磁州)

直隸州(鄭州、耀州)保義鎮(zhèn)(陜州、虢州)武定鎮(zhèn)(洋州、壁州、蓬州)

劍南西川鎮(zhèn)(成都府、茂州、維州、彭州、漢州、蜀州、邛州、眉州、陵州、簡州、雅州、黎州、嘉州、榮州、資州、戎州)

靜江鎮(zhèn)(桂州、融州、昭州、宜州、柳州、象州、州嚴、思唐州、蒙州、富州、賀州、梧州、龔州)

盧龍鎮(zhèn)(幽州、涿州、莫州、灜州、薊州、順州、檀州、平州、泰州)

劍南東川鎮(zhèn)(梓州、綿州、龍州、劍州、閬州、果州、普州)

武安鎮(zhèn)(潭州、邵州、衡州、永州、道州、連州、郴州)

天雄鎮(zhèn)(興唐府、貝州、博州、相州、衛(wèi)州、澶州)

朔方鎮(zhèn)(警州、雄州、靈州、鹽州、威州)

彰義鎮(zhèn)(涇州、行武州、行渭州、行原州)

武信鎮(zhèn)(遂州、合州、昌州、渝州、瀘州)

藩屬國

后唐立國后,先后有新羅國國王樸昇英、渤海國國王大諲譔、奚族首領李紹威、黑水靺鞨首領兀兒、黑水國、回鶻、吐渾白承福、黨項、突厥、契丹、吐蕃、韃靼、遣使朝貢。

同光二年(924年)四月,甘州回鶻權知可汗仁美遣都督李引釋迦、副使鐵林、都監(jiān)楊福安等共六十六人來貢方物,并獻善馬九匹。六月,莊宗冊封其為英義可汗。天成三年(928年)正月,甘州回鶻權知可汗仁裕遣都督李阿山等120人入貢。同年,明宗冊封其為順化可汗。

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后百濟國王甄萱遣使向后唐稱藩,莊宗冊封甄萱為持節(jié)、都督全武公等州軍事、行全州刺史、海東四面都統(tǒng)指揮兵馬制置等事、百濟王、食邑二千五百戶,后又被加封為檢校太尉、兼侍中、判百濟軍事。

長興二年(931年),權知高麗國事王建派王仲儒出使后唐,請求冊封。長興三年(933年)三月,明宗派遣使臣王瓊、楊昭業(yè)前往高麗,冊封王建為特進、檢校太保、使持節(jié)、玄菟州都督、上柱國、充大義軍使、高麗國王,封神惠王后柳氏為河東郡夫人。王建遂停用天授年號,改用后唐長興年號。

政治

中樞體制

晚唐五代中樞體制演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后唐樞密院的建立。據(jù)《五代會要》卷二四《樞密使》條載:“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崇政院依舊為樞密院。”《舊五代史》卷一四九《職官志》記載與此同。此后學者亦多認為后唐樞密院是直接繼承后梁之崇政院而來。然而從職能演化的角度來看,后唐樞密院的建立與后梁的崇政院并無直接淵源。從職能上看,后唐的樞密院自建立之初就與梁之崇政院有著明顯的差別。最大差別在于它已經(jīng)走向外朝,與中書門下分領政事,其主要的職掌是軍政。

與崇政院主要參與謀議而少行事于外相反,后唐時期的樞密院廣泛參與行政事務,尤其是軍政事務,例如調(diào)發(fā)軍隊、除授軍職、主征伐、掌馬政等,實際上已經(jīng)擔當其最高軍事行政機構的角色。武事歸樞密院,文事歸中書的職責劃分在當時已經(jīng)是為中書所認可,而不如晚唐那樣是對中書權力的侵奪。

后唐時期中書、樞密對掌文武的另一表現(xiàn)是樞密院有了自己處分公事的文書。樞密院之“宣”與中書之“敕”并行,在文書運行上體現(xiàn)了兩者的對等地位。

后唐的樞密院在建立之初就已經(jīng)被賦予了軍政方面的領導權而與中書分秉朝政,其直接的淵源即是后唐原藩鎮(zhèn)體制下所設置的中門使。李存勖意在仿唐制而設的中門使在繼承了樞密使的基本職能的同時,又與自己本鎮(zhèn)的實際情況和任務相結合,賦予了它掌握軍政的新功能。當莊宗滅梁,化家為國,原先的藩鎮(zhèn)體制轉化為國家體制,中門使也轉化為樞密使,從而開啟一代新制。

官職制度

中央官制

同光元年(923年),重建樞密院。廢崇政院,以親信外臣任樞密使,直接以“宣”行使職權,侵奪了中書的職權。

后唐亦設租庸使統(tǒng)領財政。天成元年(926年)四月,改由宰相或宣徽使判鹽鐵、戶部、度支。長興元年(930)八月,明宗決定使用三司使職名,三司使遂成為最高財政官員。

地方官制

府、州分為節(jié)度使州、防御使州、團練使州、刺史州,州長官為刺史,通常由前三使分別兼任,單任刺史的較少。節(jié)度使兼任州刺史,本州以外的轄州,稱為支郡,上述各類長官幾乎都由武將擔任。都城、陪都稱府,長官稱尹,陪都設留守兼任府尹。州、府下設判官、推官為上佐,錄事參軍掌庶務,戶曹、倉曹等分理諸事。

縣設縣令,下設主簿、縣尉分理民事、刑獄,后以鎮(zhèn)將理刑獄治安,縣尉遂廢。

刑法制度

同光二年(924年)二月,刑部尚書盧質(zhì)奏呈纂集的《同光刑律統(tǒng)類》13卷。

天成元年(926年)十月,根據(jù)御史大夫李琪奏請,大理寺、刑部、御史臺奉命共同“詳定一件格施行”,后經(jīng)過“集眾商量”,明宗批準行用內(nèi)容涉及刑獄的唐代《開成格》。天成年間,《天成長定格》1卷,《天成雜敕》3卷,立法情況不詳。長興四年(933年)六月,明宗敕令御史中丞龍敏、給事中張鵬、中書舍人盧導、刑部侍郎任贊、大理卿李延范等詳定《大中刑法統(tǒng)類》。

清泰元年(934年)十月,立有《明宗朝敕》。后晉天福三年(938年)六月,中書門下奏稱:“今諸司每有公事,見執(zhí)清泰元年(934年)十月十四日編敕施行,稱明宗朝敕”。清泰三年(936年)四月,御史中丞盧損等進清泰元年以前11年內(nèi)制敕,將其中“可久遠施行者”編為30卷,末帝敕令御史臺頒行。

后唐刑事法制具有典型的唐宋變革期的承啟性。后唐處于五代亂世中段,又以唐代法統(tǒng)繼承者自居,嬗變與繼承的合力,致使后唐法制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并非絕對意義的法制創(chuàng)新,而是在繼承唐代(準確說是唐中后期)法制基礎上向縱深發(fā)展,并影響到宋代的:刑書編纂形式中,“刑統(tǒng)”是繼承唐制發(fā)展而成,“編敕”則屬創(chuàng)新為之,兩者皆影響至宋。同時,變革又促使后唐法制矛盾運作,官方立法表達與司法實踐之間、不同層次的司法實踐之間出現(xiàn)強勢背離,故法史教科書中所稱五代濫刑現(xiàn)象凸顯。

軍事

禁軍來源

后唐禁軍實源于李克用創(chuàng)建的河東鎮(zhèn)之軍隊。其軍隊主要由沙陀、契苾、吐谷渾和代北漢人和河東土著人為主,其中堅力量便是李克用所收養(yǎng)的所謂義兒軍。李克用最初的軍隊主要由少數(shù)民族組成。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李克用被任命為雁門節(jié)度使,募兵八萬,皆代北軍兵。根據(jù)《資治通鑒》記載,主要為吐谷渾、沙陀、回鶻、奚、室韋、韃靼之屬,由于少數(shù)民族的游牧特性,這支軍隊驍勇善戰(zhàn),常能以少勝多,是河東軍隊的中堅力量。李克用就是依靠這只軍隊,在鎮(zhèn)壓黃巢起義軍以及后來與朱溫的爭霸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河東軍隊的另一組成來源便是李克用和李存勖父子在兼并戰(zhàn)爭中收編的其他方鎮(zhèn)的軍隊,尤其是李存勖攻取河朔地區(qū)后,收編的幽州、成德和魏博等鎮(zhèn)的軍隊。這些部隊彌補了沙陀、吐谷渾等擅長野戰(zhàn)而不長于攻城的弱點,極大的提高了后唐軍隊的作戰(zhàn)力。923年滅梁,又大規(guī)模的收編了后梁的禁軍部隊,使其成為后唐的禁軍部隊。

六軍系統(tǒng)

后唐以唐朝繼承者自居,故其在軍制上自然不會完全沿襲后梁之制。莊宗在滅梁后,即以左右龍武、左右羽林、左右神武等為六軍。明宗時期,后唐對左右羽林軍進行了一次大規(guī)模整頓,從而使羽林軍的兵力得到了加強。長興二年,左右羽林軍被改編為左右嚴衛(wèi)軍,龍武、神武改編為左右捧圣軍;次年,神捷、神威、廣捷等軍改編為左右羽林軍。

侍衛(wèi)親軍

后唐的侍衛(wèi)親軍之制,在莊宗統(tǒng)治時期較為混亂,莊宗除了將河東軍隊升格為禁軍外;還將在戰(zhàn)爭中收編的河朔諸鎮(zhèn)的軍隊改編為禁軍;對于歸降來的原后梁禁軍,經(jīng)過收編后仍保留了其禁軍軍號。這些禁軍除了六軍以外,其余的均屬于侍衛(wèi)親軍系統(tǒng),因此這一時期的后唐侍衛(wèi)親軍下屬的軍隊眾多,軍號繁雜,顯得較為混亂。明宗統(tǒng)治時期一度對禁軍進行過整頓,并給侍衛(wèi)步軍和侍衛(wèi)馬軍授予了軍號,初步改變了這種混亂狀態(tài)。

對外戰(zhàn)爭

時間 戰(zhàn)爭 交戰(zhàn)方 結果

907年 潞州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幾乎被全殲

908年 三垂岡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傷亡過萬

909年 晉州之戰(zhàn) 梁朝 -

910年 柏鄉(xiāng)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精銳損失慘重

911年 幽州之戰(zhàn) 梁朝、燕國 梁軍救援失敗,燕帝劉守光被俘,燕亡

915年 魏州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七萬兵馬幾乎全部被殲

916年 晉陽之戰(zhàn) 梁朝 -

918年 胡柳陂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傷亡近三萬,唐軍傷亡慘重無力再攻汴州

919年 德勝城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傷亡近千人,唐軍固守德勝南城

920年 同州之戰(zhàn) 梁朝 -

921年 望都之戰(zhàn) 契丹國 契丹軍傷亡數(shù)千,鎮(zhèn)州叛亂被平定

922年 鎮(zhèn)州之戰(zhàn) 梁朝 -

衛(wèi)州之戰(zhàn) 梁朝 -

923年 鄆州之戰(zhàn) 梁朝 -

楊劉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傷亡過萬,唐軍保住南進重鎮(zhèn)楊劉

后唐滅后梁之戰(zhàn) 梁朝 梁軍不戰(zhàn)而降,梁帝朱友貞自殺,梁亡

925年 后唐滅前蜀之戰(zhàn) 蜀國 蜀軍不戰(zhàn)而降,蜀帝王衍出降,蜀亡

929年 定州之戰(zhàn) 北平國、契丹國 北平軍獻定州城降,王都自焚,北平國亡

930年 后唐攻兩川之戰(zhàn) 董璋、孟知祥 唐軍攻兩川失敗,兩川割據(jù)成為現(xiàn)實

936年 后晉滅后唐之戰(zhàn) 晉朝、契丹國 唐軍不戰(zhàn)而降,末帝李從珂自焚,唐亡

經(jīng)濟

賦稅

明宗不僅減輕了賦稅,天成四年(929)還規(guī)定,全境按季節(jié)早晚,分別規(guī)定幾種納賦期限,自氣候比較溫暖的黃淮地區(qū),“夏稅”自五月十五日起征,八月初一日納足,最北部的沿邊地區(qū),則自六月初十日起征,九月納足。比唐制晚一至三月,便于稅戶納稅,這是兩稅制(田賦)實行以來最重要的改革。

貨幣

后唐以恢復唐朝正統(tǒng)為號召,滅梁之后鑄行新錢,仍沿用開元通寶之稱,中間屢遭變故,舊錢日少,所剩不。而之后的后唐莊宗時,兵事漸少,商業(yè)略盛,市場中錢少不便,乃于天成年間鑄“天成元寶”,以便流通。此錢徑2.4厘米,錢文隸書,旋讀,書法渾厚凝重,輪廓闊壯,較為精良。但此錢民間有私鑄者。另外有“清泰元寶”,是末帝李從珂于清泰年間所鑄。錢徑3.4厘米,錢文隸書,順讀,書法平平。后唐十余年間變動迭起,似不應鑄錢。所以學者有認為此錢乃仿自北宋“崇寧重寶”,并不是后唐清泰年間所鑄。

天成二年(927),各地“街坊市肆人戶不顧條章(指每陌八十文),皆將短錢(指每陌少于八十文)轉換長錢(折算一百文)”,詔令“并須使八十陌錢”(以八十文折算一百文)。由于現(xiàn)錢缺乏,后漢乾祐中,“官庫出納緡錢,皆以八十為陌,至是民輸者如舊,官給者以七十七為陌,遂為常式”。

長興元年郭在徽曾建議:“鑄造新錢,或一當十,或一當三十,或一當五十”,但被認為“以一當十,真謂將虛作實”而否定。

水利

后梁與晉連年征戰(zhàn),使河北地區(qū)歲無寧日,后梁先后兩次決黃河以阻擋晉軍,致使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洪水泛濫,后唐滅梁后多次修復酸棗縣(今延津)境內(nèi)河堤。尤其是長興元年(930年)張敬詢?nèi)位莨?jié)度使后,“河水連年溢堤,乃自酸棗縣界至濮州,廣堤防一丈五尺,東西二百里,民甚賴之”。

明宗時注意興修水利,長興三年(932年)五月,“幽州進呈新開東南河路圖,自王馬口至淤口長一百六十五里,闊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可勝漕船千石”,可以通航60噸左右的船只,在當時內(nèi)河航運中這是較大的船只。這是五代前期河北北部地區(qū)重要漕運河道,自后晉時起本地區(qū)屬于遼朝。

農(nóng)業(yè)

后唐為解決軍需,恢復“營田”。明宗時,利用閑田興置的軍屯,不僅利用兵士,而且還用無地民戶耕種,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在解決軍隊糧食供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為了防止軍隊搶占民間良田及強迫民戶耕種,以及有些民戶投靠“營田務”,以致官府稅收損失。長興二年(931年)九月規(guī)定:“應三京、諸道營田,只耕佃無主荒田及召浮客。”

為了鼓勵逃戶歸業(yè)恢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天成三年(928年)規(guī)定“每逃戶歸業(yè)后,委州司各與公憑,二年內(nèi)放免兩稅差科”的優(yōu)惠。長興三年還對因水災而外逃農(nóng)戶的房屋、樹木及“動使什物”,由各村鄰居保管,待逃戶回鄉(xiāng)后歸還,春耕時業(yè)主還未回來,允許鄰戶耕種并承擔賦稅,如業(yè)主歸來,則等秋收后歸還土地。保護原業(yè)主的財產(chǎn)并減稅以鼓勵農(nóng)民歸業(yè),恢復與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手工業(yè)

后唐宰相馮道等奏準刻版印賣儒家群經(jīng),作為儒生學用的標準文本。當時,自長興三年(932年)始據(jù)唐《開成石經(jīng)》校刻《九經(jīng)》(《易經(jīng)》、《書經(jīng)》、《詩經(jīng)》、《三禮》和《春秋三傳》),歷后晉、后漢,至后周廣順三年(953年),共用二十余年時間方告完成。這“九經(jīng)”世稱《五代監(jiān)本九經(jīng)》,是我國歷史上最早雕印的儒家典籍。

后唐的坑冶業(yè),以鐵、銅為主,其次是金、銀、鉛、錫??右庇伤饺私?jīng)營的,繳納一定數(shù)額的稅“歲課”。也有朝廷直接經(jīng)營的,產(chǎn)品的運銷全受朝廷的控制。

后唐冶鐵業(yè)十分發(fā)達。明宗曾下詔“并許百姓逐便自鑄造”。

官道

天成三年(928年),興元府重修通向關中的“斜谷閣道二千八百余間”,洋州又“重開入蜀舊路,比今官道近三十五驛”,夔州也開新路至房州,加強了后唐邊境與腹地的陸路交通。

文化

科舉

長興三年(932年)取進士8人,而諸科達81人,開諸科取士多于進士的先例;后晉天福六年取進士1人,而取諸科達45人。自天福九年起,諸科取士多于進士,遂成慣例。

天成五年(930年),宋延美“明算科及第。是年明算五人,而延美為之首”。

節(jié)慶

寒食節(jié)是百姓“野祭”掃墓的節(jié)日,同光三年(925年)莊宗出洛陽西郊望帝陵方向進行“望祭”,是仿民俗進行的,稱為“破散”,為其后帝王所沿襲,并燒衣服、紙錢。

喪俗

后唐時,京城洛陽凡是死亡之家都需經(jīng)官府或軍方巡察,如有非正常死亡,事涉冤誣即行追勘,并對各級官員、百姓的喪葬儀制,包括明器數(shù)量等都有規(guī)定。

史學

雖然戰(zhàn)亂不斷,后唐仍沿唐制設史館。修撰《莊宗實錄》、《明莊宗錄》、《(后)唐功臣列傳》,還有莊宗曾祖朱邪執(zhí)宜、祖李國昌、父李克用的《懿祖、顯祖、太祖紀年錄》。

后唐時,又規(guī)定時政記、起居注,以及各種行政措施,包括法令變更、州縣廢置、中高級官員的任免、儀制禮樂等文件,并送史館存檔,當為晉、漢、周三代所沿襲。不僅成為歷代修撰本朝或前朝實錄的素材,也是北宋初年修撰《五代會要》、《舊五代史》各志的依據(jù)。

外交

與契丹

盡管李克用對于契丹的背盟耿耿于懷,臨死時曾囑其兒子、繼位為晉王的李存勖,要他繼承父志,報仇雪恨。但是,晉既無力消滅契丹,又要傾全力于對后梁的戰(zhàn)爭,因此,即使不能爭取到契丹的援助,至少也要爭取契丹保持中立,以免自己處于腹背受敵的狼狽境地。因此后唐建立后,莊宗李存勖一方面極力通過認親的方式爭取與契丹建立和睦關系,以減輕背后的壓力;另一方面則加強北邊的防御,對于入犯的契丹軍隊進行堅決的反擊。

莊宗死,明宗繼立。明宗為了與契丹搞好關系,遣供奉官姚坤出使契丹。由于契丹方面提出割讓黃河以北的土地(后稍作讓步,要求割讓鎮(zhèn)、定、幽三州)作為停戰(zhàn)修好的條件,不能為后唐方面接受,因此,后唐繼續(xù)加強邊防。

鑒于契丹的頻頻擾邊,長興三年(932年)十一月,李嗣源以石敬瑭為北京(太原)留守、河東節(jié)度使,兼大同、振武、彰國、威塞等軍蕃漢馬步總管,進一步增強了防御力量。清泰二年(935年),后唐又命振武節(jié)度使楊光遠徙鎮(zhèn)中山,兼北面行營都虞候,“御契丹于云、應之間”。

清泰元年(934年),明宗養(yǎng)子李從珂奪得帝位。這時,鎮(zhèn)守幽州的趙德鈞及鎮(zhèn)守河東的石敬瑭,皆自恃擁有強兵,陰謀進一步積蓄實力,伺機奪位。其中石敬瑭不斷向朝廷要求增兵運糧,歹跡已明顯暴露。后唐朝廷中,一些有遠見卓識的大臣已經(jīng)意識到,石敬瑭如果反叛,必然會勾結契丹為援。他們建議李從珂采取與契丹和親的策略,想通過和親、輸財?shù)霓k法,搞好與契丹的關系,這樣,即使石敬瑭反叛,契丹也可能不會給予援助,還可能會與后唐合作,消滅叛軍。應該說,這一策略是現(xiàn)實可行的。就契丹方面而言,不僅有幾十名契丹將領被俘羈留于后唐,契丹曾“卑辭厚幣數(shù)遣使聘中國”,請求歸還之,而且阿保機的長子突欲,因不能繼立而叛逃至后唐,其母述律后朝夕思念,盼其回歸,契丹具有與后唐和親的愿望。另外就后唐而言,為防御契丹南侵,朝廷調(diào)兵遣將戍守北方,軍費支出浩大,如和親成功,壓力減輕,邊備可以稍弛,費用可以大減。故后唐大臣認為即使每年送給契丹價值10余萬緡的“禮幣”也是值得的,正如計相張廷朗所言,和親“不惟可以制河東,亦省邊費之十九,計無便于此者”。后唐廢帝起初贊成此策,后受樞密直學士薛文遇的大漢族主義思想的影響,認為“以天子之尊,屈身奉夷狄,不亦辱乎”。又舍不得以宗室女為“和蕃”公主,舍不得“以養(yǎng)士之財輸之虜庭”,改變了初衷,還以為大臣們是居心不良,要追究提議和親的大臣之罪。結果,“自是群臣不敢復言和親之策”。后唐廢帝錯過了“和蕃”的機會,卻為石敬瑭的“聯(lián)蕃”創(chuàng)造了機遇。后唐終于在石敬瑭與契丹聯(lián)軍的打擊之下崩潰。

與高麗

天祐十五年(918年),王建取代弓裔稱王后,其所建立的高麗政權,尚未同后梁建立隸屬關系,后梁便于王建稱王六年后(923年)就滅亡了。至王建稱王九年(926年)、十年(927年)和十五年(932年),高麗相繼三次遣使后唐,貢獻方物。在第三次遣使過程中,后唐明宗正式宣布:“以權知高麗國事王建為檢校太保,封高麗國王”,雙方正式確立了隸屬關系。翌年三月,后唐明宗命王瓊、楊昭業(yè)為冊封使,到達高麗,向王建宣詔授封。

與渤海

924年至925年,渤海國王大諲撰曾遣使朝后唐4次。

與大長和

同光三年(925年)十一月,后唐莊宗討伐前蜀,前蜀王降,前蜀亡。后唐滅前蜀后,為了經(jīng)略西南,派遣徐藹出使大長和國,逾以威德,欲招撫大長和國歸附臣屬,但未能成功。其后,后唐屢番遣便前往長和國,大長和國亦曾派過便者前往后唐,但到大渡河便返回。天成元年(926年),大長和國國主鄭仁旻卒,其子鄭降亶嗣立,即不振作,無暇遭使至后唐。天成三年,楊干貞弒鄭隆亶,大長和國亡。

皇帝世系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世時間 年號及在位時間 皇陵

大唐晉王

- - 李克用 856年-908年 乾寧896年-898年 建極陵

光化898年-901年

天復901年-904年

天祐904年-908年

- - 李存勖 885年-926年 天祐908年-923年 雍陵

大唐皇帝

懿祖 昭烈皇帝 朱邪執(zhí)宜 ?年-835年 - 永興陵

獻祖 文皇帝 李國昌 ?年-887年 - 長寧陵

太祖 武皇帝 李克用 856年-908年 - 建極陵

莊宗 光圣神閔孝皇帝 李存勖 885年-926年 同光923年-926年 雍陵

惠祖 孝恭皇帝 李聿 ?年 - 遂陵

毅祖 孝質(zhì)皇帝 李教 ?年 - 衍陵

烈祖 孝靖皇帝 李琰 ?年 - 奕陵

德祖 孝成皇帝 李霓 ?年 - 慶陵

明宗 圣德和武欽孝皇帝 李亶 867年-933年 天成926年-930年 徽陵

長興930年-933年

- 愍皇帝 李從厚 914年-934年 應順933年-934年 徽陵域中

- - 李從珂 885年-936年 清泰934年-936年 徽陵以南

本百科詞條由網(wǎng)站注冊用戶【 CN100360 】編輯上傳提供,當前頁面所展示的詞條介紹涉及宣傳內(nèi)容屬于注冊用戶個人編輯行為,網(wǎng)站不完全保證內(nèi)容信息的準確性、真實性,也不代表本站立場。 版權聲明 反饋 我要認領
最新評論
相關知識文章
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前十排名 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王朝是哪個
在中國歷史悠久的歲月長河中,朝代更是零星紛繁。那你知道最長的朝代有多少年歷史?最長的便是周朝了,有近800年的歷史,是歷史上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朝代,除此之外還有商朝、夏朝、漢朝、宋朝、唐朝等,這些朝代都是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本文maigoo小編就為大家盤點下我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排名,對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來詳細了解下。
中國古代十大王朝排行榜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最強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漫長而精彩的歷史,朝代的更迭、文化的變化都飽含著太多的故事,但你想過沒有,在這些朝代中哪個朝代最強呢?中國古代最強的朝代應該從哪些方面判斷呢?本文就根據(jù)疆域版圖、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為大家盤點了中國十大王朝排行榜,如“萬國來朝”的唐朝、強盛而亡的漢朝、橫掃歐亞的元朝等等,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帝國 世界歷史帝國國土面積排行
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齊強大,領土面積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評判標準。本文將盤點世界上十大國土面積最大的帝國,有大英帝國、蒙古帝國、西班牙帝國、俄羅斯帝國、元朝等。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十大王朝 世界上存在最久的朝代盤點
自秦以降,中國朝代更迭不斷,鮮有如周如此長久的王朝了。那么世界上存在最久的朝代有哪些呢?本文盤點世界統(tǒng)治時間最長的十大王朝,其中包括菊花王朝、所羅門王朝、潘地亞王朝、庫施王朝、西索迪亞王朝、新羅王朝、周王朝、哈布斯堡王朝、奧斯曼王朝、朝鮮王朝等持續(xù)時間最長的王朝,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五胡十六國是指哪十六國 北方十六國先后順序一覽
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標志著西晉的滅亡和北方多個政權的相繼建立。在此時期,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只有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所以稱為十六國。其中匈奴、鮮卑、羯(匈奴分支)、羌和氐,構成了北方諸國的主要民族群體,故又稱五胡十六國。那么,你知道五胡十六國是指哪十六國嗎?十六國建立的先后順序是怎樣的?本文MAIgoo網(wǎng)編就跟大家共同探尋中國古代那段風云變幻的五胡十六國時期,一同領略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
盤點世界十大最古老的王朝 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帝國
世界歷史最早誕生文明的國家是埃及,最古老的國家也是埃及。那么除了埃及還有哪些古老的王朝?比如有阿卡德帝國、烏爾第三王朝、夏朝、古巴比倫王朝、商朝等。其中,夏朝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本文將為各位盤點世界十大最古老的王朝,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歷史十大超級帝國 歷史最強帝國有哪些 大英帝國第一
在世界歷史洪流中,無數(shù)國家來來回回,但真正撼動世界的超級帝國并不多,你覺得歷史最強帝國有哪些呢?MAIGOO小編為大家?guī)砹耸澜鐨v史十大超級帝國,如號稱日不落的大英帝國、橫掃歐亞大陸的蒙古帝國、享國405年的漢朝等等,你對這些曾經(jīng)的世界超級帝國怎么看?
五代十國先后順序 五代是哪五個朝代 十國是哪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分裂時期,標志著唐朝的滅亡和宋朝的建立之間的過渡。五代十國的形成是由于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政治動蕩、軍事力量的崛起與割據(jù)、民族矛盾激化、經(jīng)濟崩潰與社會動蕩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那么,你知道五代十國先后順序嗎?五代是哪五個朝代呢?本文MAIgoo網(wǎng)編就跟大家共同探尋中國古代那段風云變幻的五代十國時期,一同領略那個時代的獨特魅力。
西域十大古國排名 西域古代有哪些王國 西域36國名稱大全
西域古國,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承載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這些古國地處西域,地理位置獨特,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例如于闐國、龜茲國、樓蘭國、精絕國、烏孫國等國名揚四海,以其獨特的文化和藝術風格,吸引了無數(shù)商旅和學者。除此之外,你還知道哪些西域古國?本文就為大家盤點了西域十大古國,一起隨maigoo小編來詳細了解下吧。
世界十大神秘消失的古國 世界史上神秘古國排名 世界最神秘的古國盤點
在漫長的人類文明史中,誕生過很多大大小小的古國和高度發(fā)達的文明,其中更是有許多輝煌一時的國度神秘消失,Maigoo小編為大家?guī)砹耸澜缡笊衩叵У墓艊?,包括:亞特蘭蒂斯、良渚古國、夏朝、瑪雅古國、夜郎國、樓蘭古國、高棉帝國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中國歷史上十大神秘古國盤點 中國古代神秘消失的古國有哪些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很多神秘的存在,而在中國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當然也出現(xiàn)過許多神秘的古國,甚至在書本上只留下“憑空消失”的評價,MAIgoo小編今天就為大家?guī)砹酥袊鴼v史上十大神秘古國盤點,包括:良渚古國、巢國、夏朝、古象雄王國、巴國、哀牢國、滇國等,一起來了解下吧。
盤點蒙古四大汗國 蒙古四大汗國指的是哪些
蒙古四大汗國指什么?1260年到1264年,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相互爭奪蒙古帝國汗位,雙方爆發(fā)了激烈的戰(zhàn)爭,蒙古帝國也分裂成了幾個主要汗國,其中最為人知的就是四大汗國,那么四大汗國分別是那四大呢?他們是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塞北三朝是哪三朝 塞北三朝實力排名 塞北三朝順序
塞北三朝,是中國歷史上位于塞北地區(qū)的三個重要政權,也是由中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這三個政權的建立與發(fā)展,均經(jīng)過長期的民族融合與斗爭,形成了各自獨特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特色,并成為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你知道塞北三朝指的是什么嗎? 塞北三朝哪個朝代的國家實力最強呢?本文MAIgoo網(wǎng)編就為大家解答這些問題,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盤點世界上現(xiàn)存九大著名王室 當今還保留有皇室的國家
目前世界上的君主立憲制國家與現(xiàn)存的皇室,有日本皇室、西班牙王室、英國王室、挪威王室、丹麥王室、荷蘭王室、泰國王室、沙特阿拉伯王室、比利時王室。本文盤點了世界上現(xiàn)存九大著名皇室,以下是詳細內(nèi)容,一起來看看吧。
世界十大著名的皇室珠寶 這些華麗的珠寶首飾 有錢也不一定買得到
說到王室,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是英國王室吧,英國王室是全球最著名的的王室,皇室成員在加冕時用的王冠圣愛德華王冠,是所有英國王冠中最重的。你知道世界上各國王室都有哪些華麗的珠寶首飾嗎?本文盤點了世界十大著名的皇室珠寶,分別是圣愛德華王冠、帝國皇冠、綠寶石皇冠、喬治四世王冠、珍珠淚王冠、約瑟芬貝雕王冠、巴伐利亞皇冠、現(xiàn)代藍寶石王冠、俄國皇冠、大不列顛及愛爾蘭之女王冠等,下面請看詳細介紹。
撥開那些歷史疑云 細數(shù)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宮廷政變
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外戚專權的事情頻繁出現(xiàn),而隨之而來的往往就是一場場的血腥宮廷政變。那么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宮廷政變呢?以下是中國十大著名宮廷政變:沙丘之變、周勃救漢、巫蠱之禍、玄武門之變、神龍政變、唐隆政變、甘露之變、壬寅宮變、奪門之變、辛酉政變。
中國宮廷十大貢酒 古代皇宮中的美酒有哪些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的中國,酒文化歷史淵遠悠長,每個朝代皇帝最青睞的酒會被當作皇室貢酒,并一直流傳下去,這是古代釀酒之人最大的榮譽。那么中國古代都有哪些宮廷貢酒呢?下面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中國宮廷十大貢酒:九醞春酒、鶴年貢酒、棗集美酒、酃酒、鴻茅酒、羊羔美酒、杏花村汾酒、五加皮酒、菊花酒、同盛金燒酒。
中國宮廷十大名菜 盤點古代皇室喜愛的美食
元明以來,宮廷菜主要是指北京宮廷菜,有一部分菜品因其美味而名滿天下,流傳至今。不過現(xiàn)在我們能見到的宮廷菜,主要還是以清朝宮廷菜為主。下面小編將為你盤點中國宮廷十大名菜,有御用佛跳墻、黃燜魚翅、雍親王府燒鹿筋、爆炒鳳舌、荷包里脊、櫻桃肉、百鳥朝鳳、清燉肥鴨、雞里蹦、桂花魚翅。
中國宮廷十大補品 古代皇帝妃子們的補品有哪些
古代皇帝都曾做過長生不老的美夢,并找尋各種“靈丹妙藥”來健補身體。有些并沒有益處,還危害身體,有的則確有良效,并流傳至今。接下來小編將為大家盤點中國宮廷十大補品,分別是五色藥石、寒食散、大藥、石蛙、海參、魚翅、熊掌、燕窩、鹿茸、人參。
世界十大最會穿衣的王室名人 最會穿搭的王室成員 衣品最好的王妃公主
王室成員的穿搭一直以來都是老百姓們關注的焦點,衣品好的王室名人們也總會給人更好的印象,你覺得最會穿搭的王室成員是哪位呢?Maigoo小編就為大家?guī)砹耸澜缡笞顣┮碌耐跏颐耍ǎ捍靼材韧蹂?、丹麥王儲妃瑪麗、英國凱特王妃、西班牙王后萊蒂齊亞、約旦王后拉尼婭、摩納哥王妃夏琳等等,你最喜歡誰的風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