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斷》是唐代品鑒、評論書法家和書法的著作,張懷瓘著。在張懷瓘的多部書法理論著作中,《書斷》對后世的影響最大。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記述各種書體特點(diǎn)及發(fā)展源流;中、下卷以“神、妙、能”三品列歷代書家傳記并評論書法優(yōu)劣得失,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書斷》上卷敘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等10種書體的源流和發(fā)展概況,每體都有一篇贊,實(shí)際上是比較系統(tǒng)地論述字體的發(fā)展變化的歷史。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每品又各以書體分論。神品25人(除各體重復(fù)外,得12人),妙品98人(除各體重復(fù)外,得39人),能品107人(除各體重復(fù)外,得35人)。前列姓名,后為小傳,傳中又附錄38人。各品諸小傳以時代為次序,全書最后有《總評》一篇,創(chuàng)稿于開元甲子(公元724年),脫稿于丁卯(公元727年)。諸傳征引繁博,資料豐富,自謂“不虛美,不隱惡,近乎馬遷(司馬遷)之書也”,可見作者撰寫態(tài)度是比較嚴(yán)肅的。唐張彥遠(yuǎn)編輯《法書要錄》,輯錄這部書的全文,可見此書在唐代已得到重視。近人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謂此書征引繁博,頗多佚聞,其評論亦極有斟酌。
《書斷》是一部書法品評論著,全書一共有三卷。該書初作于開元十二年(724年),成于開元十五年(727年)。所錄皆古今書體及書家人名,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記述頗詳。書前總序云:“輒欲芟荑浮議,揚(yáng)摧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紛孥之結(jié)。考窮乖謬,敢無隱于昔賢;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备攀隽巳珪谥肌I暇砹泄盼?、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等十種書體,分述其所本,各系之以贊,末為總論一篇,對各種書體的起源、特點(diǎn)和發(fā)展,以及文字與書法之關(guān)系盡行備述,從而,揭示了書法藝術(shù)的一般規(guī)律。中卷與下卷,各以能書者分神、妙、能“—品”,每品亦各以體分。共列神品二十五人(除各體重復(fù)者,得十二人),妙品九十八人(除各體重復(fù)者,得三十九人),能一百零七人(除各體重復(fù)者,得三十五人)。前列姓名,后附傳記,傳中附錄十八人,所記周詳,評論亦公,使人們能知人論世,明其品第,了解其特征和源流。書家神、妙、能“三品”之目,實(shí)由此書所創(chuàng)。
此書包括了書體演變和歷代書:作品選評等兩大部分,羅列詳盡,互相比較,剖析精切,頗多創(chuàng)見,而自成一個完的體系。同代張彥遠(yuǎn)《法書要錄》全載其文,可見,當(dāng)時《書斷》一書已為世人所重。
宋代書法家朱長文(1039—1098年),字伯原,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仿其體例,著有《續(xù)書斷》一文,列神品三人,妙品十六人,能品六十六人,附下九人,共九十四人,繼續(xù)按神、妙、能“三品”之分,評述唐宋時期各等書家之得失,以補(bǔ)《書斷》之所缺,亦可引作參考。
傳世有《百川學(xué)?!繁尽ⅰ陡裰聟矔繁竞汀墩f郛》本等,流傳較廣的是上海書畫出版社《歷代書法論文選》本。
附:神能妙各大家:
①神品二十五人
大篆一人:史籀。
籀文一人:史籀。
小篆一人:李斯。
八分一人:蔡邕。
隸書三人:鐘繇、王羲之、王獻(xiàn)之。
行書四人:王羲之、鐘繇、王獻(xiàn)之、張芝。
章草八人:張芝、杜度、崔瑗、索靖、衛(wèi)瓘、王羲之、王獻(xiàn)之、皇象。
飛白三人:蔡邕、王羲之、王獻(xiàn)之。
草書三人:張芝、王羲之、王獻(xiàn)之。
②妙品九十八人
古文四人:杜林、衛(wèi)宏、邯鄲淳、衛(wèi)恒。
大篆四人:李斯、趙高、蔡邕、邯鄲淳。
小篆五人:曹喜、蔡邕、邯鄲淳、崔瑗、衛(wèi)瓘。
八分九人:張昶、皇象、邯鄲淳、韋誕、鐘繇、師宜官、梁鵠、索靖、王羲之。
隸書二十五人:張芝、鐘會、蔡邕、邯鄲淳、衛(wèi)瓘、韋誕、荀輿、謝安、羊欣、王洽、王珉、薄紹之、蕭子云、宋文帝(劉義?。?、衛(wèi)夫人、胡昭、曹喜、謝靈運(yùn)、王僧虔、孔琳之、陸柬之、褚遂良、虞世南、釋智永、歐陽詢。
行書十六人:劉德升、衛(wèi)瓘、王珉、謝安、王僧虔、胡昭、鐘會、孔琳之、虞世南、阮研、王洽、羊欣、薄紹之、歐陽詢、陸柬之、褚遂良。
章草八人:張昶、鐘會、韋誕、衛(wèi)恒、郗愔、張華、魏武帝(曹操)、釋智永。
飛白五人:蕭子云、張弘、韋誕、歐陽詢、王廙。
書二十二人:索靖、衛(wèi)瓘、嵇康、張昶、鐘繇、羊欣、薄紹之、鐘會、衛(wèi)恒、荀輿、桓玄、謝安、孔琳之、王珉、王洽、謝靈運(yùn)、張融、阮研、王僧虔、歐陽詢、虞世南、釋智永。
③能品一百七人
古文四人:張敞、衛(wèi)覬、衛(wèi)瓘、韋昶
大篆五人:胡昭、嚴(yán)延年、韋昶、班固、歐陽詢
小篆十二人:衛(wèi)覬、班固、皇象、張弘、許慎、韋誕、傅玄、蕭子云、劉紹、張弘、范曄、歐陽詢
八分三人:毛弘、左伯、王獻(xiàn)之。
隸書二十三人:衛(wèi)恒、張昶、王廙、庾翼、郗愔、王濛、衛(wèi)覬、張彭祖、阮研、陶弘景、王修、王褒、王恬、李式、傅玄、楊肇、王承烈、庾肩吾、薛稷、孫過庭、高正臣、釋智果、盧藏用。
行書十八人:宋文帝、司馬攸、釋智永、蕭子云、蕭思話、齊高帝(蕭道成)、陶弘景、漢王元昌、王導(dǎo)、王承烈、孫過庭、高正臣、裴行儉、王智敬、王修、盧藏用、薛稷、釋智果。
章草十五人:羅暉、趙襲、徐干、庾翼、張超、王濛、衛(wèi)覬、崔寔、蕭子云、杜預(yù)、陸柬之、歐陽詢、王承烈、王知敬、裴行儉。
飛白一人:劉邵。
草書二十五人:王導(dǎo)、何曾、楊肇、郗愔、庾翼、司馬攸、李式、宋文帝、蕭子云、陸柬之、宋令文、齊高帝、謝朓、庾肩吾、蕭思話、范曄、孫過庭、梁武帝(蕭衍)、王知敬、裴行儉、釋智果、盧藏用、高正臣、王廙、王愔。
張懷瓘,書畫理論家?;顒佑陂_元時,海陵(今江蘇省泰州市)人。曾官鄂州司馬,開元中任翰林院供奉。工書,擅長真、行、小篆、八分。著有《書議》1卷,品評真、行、章、草4體及各家的等第,并兼論各種書體的作法;《書估》1卷,評價書法的價值;《書斷》3卷。此外尚著有《文字論》、《六體書論》、《論用筆十法》、《玉堂禁經(jīng)》、《評書藥石論》等,均為書法理論著作。又著有《畫斷》,是評論繪畫的著作,已佚。
晉王羲之,字逸少,曠子也。七歲善書,十二見前代《筆說》于其父枕中, 竊而讀之。父曰:“爾何來竊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爾看用筆法?”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語羲之曰:“待爾成人,吾授也?!濒酥菡垼骸敖穸弥?,使待成人,恐蔽兒之幼令也?!备赶玻炫c之。不盈期月,書便大進(jìn)。
衛(wèi)夫人見,語太常王策曰:“此兒必見《用筆訣》,近見其書,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晉帝時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三十三書《蘭亭序》,三十七書《黃庭經(jīng)》。書訖,空中有語:“卿書感我而況人乎!吾是天臺丈人”。自言真勝鐘繇。羲之書多不一體。(出羊欣《筆陣圖》)
晉朝王羲之,字號逸少,是王曠的兒子,七歲(就)擅長書法,十二歲在他父親的枕頭底下看見前代人談?wù)摃ǖ臅ň停┩低的脕碜x。父親(發(fā)現(xiàn)后)說:“你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著卻不回答。母親問:“你看的是用筆法嗎?”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守住秘密,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傳授給你?!蓖豸酥畬Ω赣H拜了拜說:“現(xiàn)在就讓我看吧,等我長大成人,恐怕埋沒了年幼時的美好才華?!备赣H很高興,立刻就把書給了他。不到一個月,(王羲之的)書法就有了很大進(jìn)步。
衛(wèi)夫人知道后告訴太常王策說:“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筆訣,最近看見他的書法,就已老成大器?!绷髦蹨I說:“這孩子(將來)一定能超過我的名聲?!睍x帝時,祭祀北郊,更換祝版。工匠刻字王羲之書寫的,筆法入木三分。
(王羲之)三十三寫了《蘭亭序》,三十七寫了《黃庭經(jīng)》,寫完后,空中有人語說:“卿的書法都感動我,而況世人呢?我是天臺丈人,自稱真勝鐘繇。”王羲之書法多數(shù)不是他同一種字體。
曠:王曠,王羲之之父。
筆說:論書法的書。
秘:秘藏 。
幼令:幼年時的美好年華。
秘:領(lǐng)悟。
使:假使 。
衛(wèi)夫人: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少時,曾經(jīng)跟她學(xué)習(xí)書法。
祝版:祭神的木板。
授:傳授。
盈:滿。
善:擅長。
蔽:蒙蔽,這里引伸為超過。
涕: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