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與印象》是史鐵生創(chuàng)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4年5月。
《記憶與印象》是史鐵生一部構思獨特的散文集,主旨深刻、文字優(yōu)美,以飽含深情的細膩筆觸講述了故鄉(xiāng)、故人、故事。書中寫童年伙伴、青年際遇,寫故鄉(xiāng)變遷、隱秘家史,寫了鄰居小姑娘姍姍、寫了B老師、傳奇的梅娘,寫了看電影。一篇篇極精彩的凡人小傳,連綴成一全本悲欣交集的人間戲劇,京味濃郁,動人心弦;完整展現(xiàn)了作者的成長歷程和坎坷心路。
散文集《記憶與印象》是史鐵生關于“記憶與印象”的觀點的文學體現(xiàn),整本書中收錄的散文描寫的全是他記憶與印象中的事,里面幾乎沒有關于一個人或者一件事的完整敘述,都是一些零碎的記憶與印象。這本散文集是史鐵生的生命回眸之書。隨著書中那個黑黑瘦瘦小人兒慢慢長大,一座城市、一代人的記憶被慢慢喚醒了。老北京的京腔京韻宛若重生,沾著陽光味道的蝴蝶開始翩翩起舞,那些緊閉的大門被一重重、一扇扇次遞打開,如同生命的通道,慢慢通往越發(fā)喧囂、荒蕪、燥熱的時代。
史鐵生,北京人,生于1951年1月4日,1967年畢業(yè)于清華附中,1969年赴延安鄉(xiāng)村插隊務農(nóng),1972年因雙腿癱瘓回到北京,曾在北新橋街道工廠工作。他于1979年開始發(fā)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著有長篇小說《務虛筆記》《我的丁一之旅》,短篇小說集《命若琴弦》,散文集《我與地壇》《記憶與印象》《扶輪問路》等,曾以《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兩次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以《老屋小記》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以《病隙碎筆》獲得第三屆魯迅文學獎及華語傳媒大獎2002年度杰出成就獎。2010年12月31日凌晨,史鐵生因突發(fā)腦溢血去世。
在《記憶與印象》中,史鐵生對成人世界著墨不多,而兒童、少年的世界,卻寫得細致豐滿。對于這些成年人來說,孩子世界的故事已經(jīng)遙遠、淡忘了,似乎那里只有一片天真浪漫,但這個世界對孩子們的改變遠遠大于人們的想象。那些孩子模仿著成人世界里的一切,他們崇拜權利,懂得運用心機,虛榮、勢利,見風使舵,成人世界原汁原味的投影到孩子的眼中,再由他們表現(xiàn)出來,讓成人觀看,這種感覺觸目驚心。孩子的心智并未成熟,也遠未達到明辨是非、讀懂歷史滑稽的程度,但他們卻被時代洗腦了,有些人甚至喪失了自己的心智,及至他們成年,生命燥動褪去,不知他們還能否有能力重新回問生命最初人之為人的意義?
在作者的筆下,時光顛倒了順序,越是幼時的記憶越清晰完整。一個小生命在奶奶的牽引下一步步走出房間、走下臺階,走進陽光斑駁的午后。小街、細巷、云影、蟬燥、駝鈴聲、風琴聲,還有鐘樓里傳來的鐘聲,聽來的縹緲故事,穿流的陌生身影,把一個小人兒所有的嗅覺、味覺、視覺、感覺熏染成形,氤氳成記憶的底色,為日后包容生命中的苦難和悲愁埋下深沉的伏筆。時光漸次打開,作者的記憶開始紛亂,北京、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二姥姥,爸爸、媽媽、舅舅一大家子的記憶撲面而來,這些記憶慢慢缺失了生命之初的單純,有些顛倒和模糊,甚至姥爺只是一個人形空白,躲在大家隱藏的話語和感情背后,不能被觸及卻無法與一家人的命運、感情相割舍。他們的生命被裹脅入時代的洪流,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出生時身上烙下的印痕,開始被挖掘成不同的符咒,張開血盆大口隨時吞噬人們的未來、希望、安康、還有人性。一切人們在意渴望的東西,被命運不置可否,拋來蕩去。生也好,死也罷,讀者看不到這些人在不幸和冤屈降臨時悲天愴地的情感體驗,一旦生命被拋入這個塵世,偶然和必然便構成了命運身不由已的和弦。他們都是小人物,個人生命中驚天動地的故事只能是尋常巷陌的一聲嘆息和低吟。
生命的沉重在作者筆下化得無形,只有時光淡影里靈魂的哀婉吟唱,但作者的這種哀又是超脫出個體生命體驗的,化入對時代之痛、世事之痛的體悟。時光流逝,同作者的生命展開交集的人物慢慢多了起來,有兒時的玩伴,幼稚園的老師,還有朋友的親人,親人的朋友,帶領作者走入文字世界找到生命方向的柳青,隱匿了多年文字才華,以一顆出世的眼睛隱忍著塵世傷痛的柳青媽媽——孫姨——梅娘。作者對所有與之產(chǎn)生命運交集的人有深深的悲憫友愛之心,他用心感悟幼稚園兩位“老姑娘”老師不入俗流,不肯委屈遷就的高貴情感,也深深心痛于她們日復一日的擔憂和驚恐,高貴與卑微的顫抖結合,讓作者深切感受到了時代的痛點,一群人命運的痛點。時代并不確定它是否會在昏昏沉沉中醒來,那些思想、靈魂從未枯竭的人們,是時代悲劇中扣人心弦哀婉的歌。
史鐵生還在書中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在輪椅壓過的半生生命軌跡里,他沒有半點怨天尤人,甚至在拿著好不容易得到的“內部票”的時候,仍被電影院管理人員以電影院內不允許任何車輛行駛為由被拒之門外。這樣的尷尬羞辱,仍被作者自嘲著化解得無影無蹤。他搖著一個多小時的輪椅回家,不過是欣賞路邊的風景,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氣。史鐵生的文字不是讓人崇拜的,而是讓人在安靜的夜晚,摒棄一切私心雜念,慢慢地感悟,一個一個句子來咀嚼、回味、聯(lián)想,只有用心品出來的才是味道,感出來的才是思想。史鐵生,身后留下的干凈文字,被出版社一版再版,被讀者一讀再讀,這就是文字生命永恒,寫作回歸零點的最好見證。
在《記憶與印象》中,電影、老家、童年和教堂的鐘聲,生活的斷片中流動著一種哲理的思索,構成了作者內心的故鄉(xiāng)。消逝的鐘聲是那樣的悠遠,二姥姥、空白的人形和叛逆者,將時代的變遷款款推出,歷史的滄桑負重于此可見一斑。(太原學院副教授郭愛川評)
書名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
記憶與印象 史鐵生 北京出版社 2004年5月 7200051977
記憶與印象 史鐵生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2年6月 9787540455675
記憶與印象 史鐵生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24年1月 9.78702E+12